谷歌和苹果让你少玩手机的真相和套路;数据泄露丑闻后,科技公民要喊出我们的宣言了 | TechBoard#13

2018 年 7 月 1 日 极客公园

为什么谷歌和苹果纷纷推出「数字健康」来提醒用户用手机要适度?《上瘾》的作者认为这是大公司的「顺势而为」;一个用户难以对抗一个平台,但用户的集体意识可以让谷歌和苹果这样的公司「顺势」,因此一位「科技公民」对科技巨头发出了六项需求的《新科技宣言》;苹果低谷时期的一个研发小组是如何影响了苹果、互联网以及整个数字行业;以及微信这个「房间里的大象」……这里是TechBoard 第十三期。 TechBoard 是一个全球视野下,甄选每周重要科技评论的栏目。我们将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阅读的科技评论文章,并鼓励读者去阅读原文。


《谷歌和苹果想让你少玩手机的真正原因》

如今的互联网产品多为注意力经济导向而设计的,用户使用、停留时间越长,经济效益就越高。但这个月谷歌和苹果先后推出了「少用手机」的概念和「数字健康」的功能。如果说苹果更在乎你买不买 iPhone 而不是每天要用多久,那谷歌这种以服务为主要业务,广告占主要营收的公司为什么也要推出看似是「自断后路」的功能呢?

我们曾在 TechBoard#12 推荐过《叛逆的开发者们试图用 App 们拯救我们的手机成瘾》,文章中提到了行为研究教授 Nir Eyal出版《上瘾》一书,来揭露互联网公司如何通过「引诱->行动->投资时间->可变奖励」四个要素组成的「上瘾模型」让用户在手机上欲罢不能。近日Nir 发文称,谷歌和苹果推出了鼓励用户少用手机的新功能的真正原因:对用户有利的做法对这些公司的底线也是有利的。

Nir 以上世纪 60 年代联邦法院规定所有汽车都要配备安全带举例,然而在法律出台前十几年,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就已经开始在车里安装安全带了,因为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汽车的重要考量因素,法律只是顺势而为。正如我们推荐的《叛逆的开发者们试图用 App 们拯救我们的手机成瘾》中提到的,数以千计的第三方应用开始帮助用户减少数字干扰,这些应用都大受追捧,背后反映的正是用户的需求,那官方为什么不也趁势而为呢?

科技和创新的发展必然会带有一些负面作用,就像发明轮船后随之而来会有海难一样,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也难以避免几次车祸的悲剧。但就像某一家汽车制造商先在汽车里加上安全带一样,处于竞争的考虑,也要给产品加上用户需要的功能,哪怕短时间内会付出成本,那也比用户流失到竞争对手那一方更好。这就是 Nir 认为苹果和谷歌纷纷推出数字健康概念的真正原因。

就像汽车不会因为装上安全带,汽车制造商就没得赚一样。苹果以 iPhone 为核心来销售硬件,但谷歌同时也在把未来押在智能语音设备上,后者更倾向基于语音而非视觉的互动。如果谷歌认为这是一种更有前景的交互方式,那么减少「屏幕时间」并不会损害长期的利益,反而还能展示出「我们关心用户」和主张「人性化体验」的印象给用户。无论是防患于未然还是率先作表率,苹果和谷歌这样的「顺势而为」正是顺应了用户的意识,为自己在未来谋得先机。

原文链接:http://t.cn/RrBfPM5


一种关注:《新科技宣言》

最近两三年来,科技在「回潮」,人们越来越警惕于大公司给他们施加的迷幻剂。层出不穷的丑闻之后,各种「#DeleteXXX」成为了人们激烈但又松散的对抗方式。既然大公司视用户为集体大数据,那么用户通过集体回应来恢复二者关系的平衡难道不是更合理的方式?我们要理清的不只是「便利」与「隐私」的关系,更多的是「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因此 Baratunde Thurston 近日发表了《新科技宣言》,从一个「科技公民」的角度对科技巨头发出了六项需求的宣言。

一,提供真正透明的数据收集和用途,包括哪些功能需要调用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如何被用来获利。作者建议科技公司可以借鉴食品行业的做法,像建立标准的营养成分表一样建立「数据使用卡」。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一套标准后,用户就可以像选择健康食品而非有害食品一样选择使用哪项服务了。

二,把所有的「默认」选项改为「手动开启」,无论是一个 App 还是一个智能硬件,「默认设置」就像「我已阅读所有条款」,有多少用户会去更改默认选项呢?科技公司应以「不收集用户信息」为基本原则,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勾选」条件。

三,尊重我们拥有自己数据的权利。「数据就是新的石油」,当人们已经意识到科技巨头如何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销售用户数据来盈利时,作者认为,数据就应该被视作个人财产的一部分,用户和科技公司的关系应该像是合作伙伴,用户有权决定如何分配个人数据。

四,科技公司应该主动推动多元化的发展。如果科技的力量决定了未来世界的走向,那科技的驾驶员们,也就是企业家、工程师、投资者就握有控制方向盘的能力,科技是由人创造的,但人类都有盲点和偏见,因此需要有更多元的团队来保证不会一脚油门踩到底。

最后两点是制定并实施法律和法规以及让用户可以分析自己的数据,这不是简单的「你今年点了多少次外卖,累计消费多少元」的「年末总结表」,它更像是把收集来的数据直观摊开给用户看,由用户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自我量化」。

值得一提的是,Baratunde Thurston 把《新科技宣言》挂到了 Google Doc 上开源供所有人编辑,截止到目前,《新科技宣言》还新增并通过了两条:对科技公司实施信任度评分;对涉及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数据要更严格监控其用途。就像我们曾在 TechBoard#7 的《如何对待隐私悖论》中提到过,「酒商最精准的广告投放可能是酒鬼」,如何保证算法不会给一个做了抑郁症测试的准抑郁患者推送安眠药呢?科技公司可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但我们是否了解它们呢?暂且不表这份宣言是否言之有理,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并思考支撑《新科技宣言》的观点:用户和科技公司的关系不应该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保持平衡的合作关系,科技公司内部在决定伦理问题上也要保持平等和多元的讨论前提。

延伸阅读与参考:

该篇文章作者推荐的「配套阅读」《了解 Facebook 和 Google 对你的了解》(http://t.cn/RrBfxmm)

其中分析了两家公司从直接和间接(如在其他网站通过谷歌或 Facebook 的快捷注册或登录)提供的服务中获取的用户数据,以及如何采取主动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数据不被「不合理收集」。

Google Doc 上开源的《新科技宣言》(http://t.cn/RrBf1aJ)

原文链接:http://t.cn/RrBfxmm


《重塑了我们世界的苹果研发小组》

前几天著名分析师郭明錤又爆料,表示 iPhone 在 2019 年要有「重大创新」,以及苹果在专利和研发上大幅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现状。但苹果创新同时,也还在吃十几年前专利的「老本」。这篇文章回溯了三十多年前苹果的高级技术部门(Advanced Technology Group,以下简称 ATG)开发的技术,是如何影响了苹果、互联网以及整个数字行业。

ATG 由前施乐公司员工 Larry Tesler 在 1986 年创建,在当时是一个众人艳羡的部门,他们的使命就是开发那些无需转换成产品,但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为了能在未来消费者级科技领域上推出「大拿」,在 ATG 工作的计算机科学家们也不受公司日常工作的束缚,有很大的研发空间和自由。从 1986 年到 1997 年这段苹果谷底时期,「闭门造车」的 ATG 开发出了 HyperCard、QuickTime、QuickTime VR、苹果数据探测器等一系列突破性技术,这些技术如「意料中」一样没有影响当时的消费者级设备,但却影响了我们今天使用电脑、手机甚至互联网的方式。

早在 1992 年,两位 ATG 的工程师就在计算机系统领域的人机工程会议(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上呈递了一份名为《A“Pile”Metaphor for Supporting Casual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的论文。ATG 想让用户像现实生活中分类文件一样归档他们的文档、图片或视频。在人机交互和视觉传达上也都参照了现实生活,比如鼠标画个「之」字就可以把「叠」里的文件平铺开到桌面上用于临时预览;文件越多,「叠」的图标也会相应改变,而非像计算机里的文件夹,看不出任何差异。

「叠」(Piles)的图标展示

时隔 16 年,这个技术第一次应用到了产品上,也就是这个月 WWDC 上推出的 macOS Mojave 中的「堆栈」(Stack)功能。但 16 年后的「堆栈」从视觉和功能上都没有当年「叠」那么灵活和强大,目前只是一个整理桌面的功能。而在「叠」之外,其他几项 ATG 琢磨出的理念和技术至今仍未直接沿袭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但却深切影响了其他技术的诞生,比如互联网。

被乔布斯拉到苹果而后做出了苹果第一代图形界面(被应用在 Lisa 和 Macintosh 上)的 Bill Atkinson 曾在 1985 年的一次迷幻剂之旅中孕育出了一个想法:HyperCard。HyperCard 旨在让用户把信息汇总成视觉上「卡片」的形式,然后通过 Hyperlinks(超链接)得以在不同卡片之间通过输入指令来跳转。Atkinson 坚持要在 1987 年免费推出这项技术,而后数百万人用 HyperCard 写出了自己的「卡组」,从富媒体到牙医的资料库…… 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 Tim Berners-Lee 和建立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的 Robert Cailliau 都注意到了 HypeCard,这个无需联网,没有运行互联网协议,通过「内联」来回跳转的内容呈现形式。JavaScript 也受到了用于给 HypeCard 下达指令的 HyperTalk 的启发,用平白直叙,面向对象的英语给计算机下达指令。

Bill Atkinson 在 1987 年某档电视节目上演示 HyperCard

如今互联网上有多少内容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的呢?无论是手机上的短视频,还是 Netflix 的流媒体,「祖师爷」怕都是 1991 年问世的 QuickTime。1991 年 WWDC 上苹果在 QuickTime 上播放了 320x240 像素的超级碗广告《1984》,当时一些评论家们对这个邮票大小的「渣画质」视频一笑置之,但他们实际上目睹了数字视频第一次在消费者级计算机播放的历史性时刻。而后 QuickTime 的可扩展架构不断增长,增添了音频、数字音乐和字幕、多轨播放……它塑造了日后互联网上每一个视频的格式、编解码及架构,直到今天可以流播的 3840x2160 的 4K 超高清。除了观看,QuickTime 还吸引了专业人士,他们发现了一种无需花费数十万美元购买专业设备的创建和编辑视频的新方法,这点燃了视频创作的革命并持续燃烧至今。

ATG 还在 1994 年开发了 QuickTime VR,类似现在地图应用中的「全景」。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点一下屏幕上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网页链接、地址等「选项」然后跳转到相应的功能界面,这一设计和实现技术的也可追溯到 90 年代中期 ATG 开发苹果数据探测器(Apple Data Detectors)。或许 ATG 还有许多的技术或理念至今还未找到可以投射它的影子,但我们无需为此感到惋惜,因为 ATG 的瓦解也是苹果得以重生的代价之一。

ATG 太过于先进的理念一方面探索了前沿,另一方面也令其成为当时「低谷苹果」的重担。在乔布斯 97 年重返苹果后,他最先做出的举措就是大刀阔斧砍掉不明确的项目,专注于开发「重量级产品」,因此 ATG 里的天才工程师们被分配到各个产品部门,同样被分配的还有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设计理念,这使得苹果在未来十年不断涌现新发明和专利。iPod 和 iPhone 终成革命性产品,ATG 的遗产,像是开头所提到新版 maecOS 中的「堆栈」,仍在影响着每个用户、每台电脑和整个互联网。

延伸阅读与参考:

「叠」当时的展示论文:《A“Pile”Metaphor for Supporting Casual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http://t.cn/RrBIIWQ)

这是 Bill Atkinson 在 1987 年某档电视节目上演示 HyperCard(http://t.cn/RrBIofg),上面对它的描述太单薄了,从视频中更能感受到 HyperCard 精美的图形和交互设计和超越时代的理念。

这是 QuickTime 1.0 时期的 Demo 演示(http://t.cn/RrBIYkA),其中播放的还是 152*116 像素的 CD。

我们曾在 TechBoard#2 中推荐过的《我们忘了去发明的那些改变未来的技术》。

原文链接:http://t.cn/RrBfsZC


《超级 App 微信的绿色泡泡之外》

如果你不用抖音会有什么损失吗?应该没有,没准不用还更好。那如果让你不用微信呢?可能也没什么损失,但却会带来许多麻烦。如果让每个人除了系统应用外只能保留一个应用,多少人会选择留下微信呢?微信的「性质」是即时通讯,但电话和短信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的是微信呢?使用微信,到底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束缚?我们应该审视一下这个体量越来越大的绿色泡泡之于你我她乃至全中国的意义。

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祝(音译)女士不用微信的原因很简单,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知道我的数据最终将会以某种形式被收集,但我只想保留更多的尊严。」但正如上文所说,不用微信,不仅放弃的是「便利」,还会引来许多麻烦。客户和父母不理解,日常工作里她总是被「单独通知」的那一个。但祝女士还是视隐私高于便利,尽管她也知道自己做不到「严防死守」。因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去年 6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网络安全法》要求技术公司「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并储存至少六个月的记录以帮助执法。尽管法律专家表示不会储存通讯内容,腾讯也表态称不会储存或分析用户谈话内容,但同时在微信新版《隐私条例》中,通篇夹杂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及「腾讯公司可依其合理判断」这样的说辞。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Lokman Tsui 就表示,微信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关键字过滤技术,其发现敏感图片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是群聊还是评论,都有可能有「违法风险」。但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公司也被迫要为其平台上的内容负责,而非像国外的社交媒体,负责的是发布内容的用户而非平台。

抛开政策部分不谈,微信归根结底还是一家商业公司的一款商业产品。它是一款现象级应用,在兄弟产品处于弱势时,微信顺理成章站出来帮扶一把,比如在微信内封锁三十多款短视频应用分享链接,对怼今日头条。微信在以一种「以为」用户察觉不到的方式来屏蔽部分不想让用户看到的信息,不一定出于政策,还有商业考量。引用原文中提到另一位不用微信的产品经理的话:「微信通过试图提供『包圆儿』的服务留住用户,但实际上也在迫使用户放弃它的竞争对手的服务。」

一位独立记者无奈表示,她对审查不满,但也不想放弃那些需要信息且把微信当做信息来源的读者们。完全放弃是不现实的,她所有联系人都在微信上,但她在被封号三次后,使用微信频率更少、更谨慎。如果可以,优先选择通话。

无论是微信本身还是它的部分做法似乎都是房间里的大象,如果难以走出房间,或许我们可以选择开一扇窗,多透透气。

延伸阅读与参考:

李如一所写的《告别微信两周年》(http://t.cn/RqxG6Nb),其中主要是给出了近三年来他对于使用微信的态度及用其他应用替代微信即时通讯功能的做法。

TechBoard 在极客公园官网的栏目专区(http://www.geekpark.net/column/260),其中每期的排版或链接样式要比微信更「完整」和易用。

原文链接:http://t.cn/RrWgywj


影像:《数字时代的隐私与权利》

「信息时代流量在加速,若要保持明智同时适应,我们必须放慢速度。」

哪方更有影像世界的权力?

牛津大学数字伦理实验室的科技哲学和伦理学家 Luciano Floridi 在这短短五分钟的采访视频里,阐述了他认为 21 世纪数字时代下权力的转变。21 世纪之前,人们不一定有隐私,但大多数都是匿名者,顶多算是大数据的一个单位。但在当下,交织成网的互联网痕迹可以事无巨细的了解你是谁,而控制了信息出入口的不再是政治或商业,而是科技。Luciano 称其为「支撑权力的权力」,就像美国大选从选前到选后都和社交媒体脱不了干系,亚马逊不卖书但出版商得适应它制定的规则一样。另一方面,Luciano 也认为在当下这个权力交接的时段,急着下判断或定政策正是一种错误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方式。我们应该思考的慢一点,但深一点。

原文链接:http://t.cn/RrBMYTw

编辑:克里斯

题图:TRUST ISSUES

本文由极客公园原创

转载联系 zhuanzai@geekpark.net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微众银行】联邦学习白皮书_v2.0,4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67+阅读 · 2020年4月26日
广东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6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阅读 · 2020年1月26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71+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IBM《人工智能白皮书》(2019版),12页PDF,IBM编
专知会员服务
21+阅读 · 2019年11月8日
刘庆峰:无限风光在险峰
秦朔朋友圈
4+阅读 · 2019年2月6日
以史为镜 | VC/PE的前世今生
线性资本
28+阅读 · 2018年7月11日
从代码到300优质客户,用户画像在销售的实战应用
R语言中文社区
5+阅读 · 2018年6月16日
苹果首次披露Siri声纹识别技术
AI前线
6+阅读 · 2018年4月17日
已删除
生物探索
3+阅读 · 2018年2月10日
噩耗再次传来!华为,挺住!
FinTech前哨
4+阅读 · 2018年2月4日
Arxiv
5+阅读 · 2017年4月12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刘庆峰:无限风光在险峰
秦朔朋友圈
4+阅读 · 2019年2月6日
以史为镜 | VC/PE的前世今生
线性资本
28+阅读 · 2018年7月11日
从代码到300优质客户,用户画像在销售的实战应用
R语言中文社区
5+阅读 · 2018年6月16日
苹果首次披露Siri声纹识别技术
AI前线
6+阅读 · 2018年4月17日
已删除
生物探索
3+阅读 · 2018年2月10日
噩耗再次传来!华为,挺住!
FinTech前哨
4+阅读 · 2018年2月4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