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奇赫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902篇原创首发文章
世人都曾幻想过永生,在寻觅无果后又试图能够留住过去。而摄影术的出现让人的记忆得以物化,躲避岁月侵蚀后的照片就自然成为吉光片羽了。
在摄影的发展史上,东方和西方曾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我们首先要了解摄影的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我们在小时候物理课上学到的“小孔成像”。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是目前有记载的最早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描述的人。成书于战国中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前)的《墨经》中记载“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墨子发现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他解释说,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所以墨子很早发现了针孔与暗箱间的一个秘密,并正确地指出形成倒像的根本原因在于光的直进性。
西方最早记载小孔成像现象的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问题集》(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中记述了阳光穿过树叶或柳条制品的间隙在地上成像的现象,并尝试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不过他给出的解释基本上是错误的。直到公元10世纪,阿拉伯学者阿尔哈增才对小孔成像的原理给出了正确的解释,后来他的著作传入欧洲后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探索暗箱奥秘的基础。
| 亚里士多德、阿尔哈增
但是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与东方在摄影术的差距逐渐拉大。自《墨经》以后,宋代的沈括与元代的赵友钦等人又对小孔成像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赵友钦还做了大型实验对孔的大小与形状、光源亮度、像距、物距等因素对成像效果的影响进行细致的研究。但是摄影的目的还是要让影像留下来,而中国的古代学者还是停留在物理层面的探讨。后来摄影技术传入清朝后,统治者还认为这样会夺走人的灵魂。
1558年,意大利人玻尔塔在《自然魔法》中详尽介绍了一种绘画用的暗箱。人们只要用铅笔将反射到画纸的影像轮廓加以描绘,再着色即可完成一幅具有真实感的画像。这表明欧洲人不仅仅执着于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且希望通过某种技术将影像进行记录。1631年,德国耶稣会学者阿塔纳斯·珂雪出版了《伟大的光影艺术》一书,书中他描述了一种含有镜子和镜片的幻灯机的试验。而中国在这一时期也进行了影像保留的研究,17世纪皮影戏传播到了西欧。
| 暗箱(光学仪器)、阿塔纳斯·珂雪
感光物质的发现加速了摄影术的出现,德国炼金术师约翰·亨里奇·舒尔兹发现硝酸银见光变黑的现象。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把感光后能变硬的白沥青涂在锡合金板上,装进暗箱里对着窗外曝光了8小时,得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但是由于光敏度过低,尼埃普斯发明的这种方法没有应用在摄影上,但经过改进后被印刷制版所采用。
| 尼埃普斯、达盖尔
1839年注定要成为世界摄影历史上最闪光的一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在1月9日法国科学学会上宣布他的银版摄影技术已经成功。达盖尔是一位风景画家,给法国巴黎一家著名歌剧院布景,所以他也使用了暗箱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估计他探索摄影术的动机是他偷懒不想再一笔一划的去用笔描摹风景了,而是想直接通过什么方法将景物的影子直接留在画布上。一次他向巴黎透镜商买透镜碰巧遇到了尼埃普斯,两人聊了几句后一拍即合,决定一起研究感光相片技术。尼埃普斯去世后达盖尔仍然继续着自己的实验。
一天,达盖尔无意间将一把银质钥匙放在了用碘处理过的金属板上,拿起钥匙后竟然发现钥匙的轮廓印到板上了。后来再重复这一实验后他找到了新的感光材料。在他研究曝光很久的底片后他发现水银经高温蒸发后可以显像。最后他用海波溶液解决了定影技术,彻底解决了摄影术的所有的关键技术问题。
| 世界上的第一张正像照片《窗外的风景》(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达盖尔银板照相术使用的相机
为了让达盖尔的摄影术迅速获得推广,法国政府征购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的专利,同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宣布这个发明将是一份对“全世界免费”的礼物,让这个专利免费被大家使用,所以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让这门技术不至于成为社会上流的宠儿,而是成为了大众可以参与的艺术创作。
1851年7月10日,达盖尔在巴黎近郊逝世。就在这一年,阿切尔发明了湿版摄影法。湿版摄影法亦称为火棉胶摄影法,是一种拿玻璃当底片,在干净的玻璃上涂以火棉胶为主材的溶剂,再浸入硝酸银,取出后马上进行拍摄,然后显影、定影,根据喜好把底片做成正片或者负片的摄影技术。这个发明使得达盖尔摄影法很快就不再受到人们的追捧了。
19世纪50年代,一些移动的摄影工作室开始流行,你去拍照的话,可以当场得到洗出的照片。不过你得到的这张照片需要曝光3分钟,所以拍摄对象需要靠药物和支架来保持静止状态才能不让照片失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照片里的人物,都是一副怏怏不乐的表情。
1877年,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发明软胶片摄影底片并创建伊斯曼·柯达公司(Kodak)。同年,公司推出了历史上第一款柯达牌照相机,不仅轻巧廉价还方便使用。1889年,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mm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mm的长条,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孔,这就成了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mm胶卷。
| 乔治伊斯曼、柯达标识的演变
1954年,徕卡一款划时代意义的135相机诞生。1936年德国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爱克山克塔(Kine Exakta)。1972年,宝丽莱生产出SX-70,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可直接“吐出自印相片”的照相机。世上第一部数码相机,是由柯达的员工Steve Sasson在1975年所发明的,不过当时它是用磁带来纪录图像。1988年的世界影像博览会上,富士推出了“世上第一部 (用半导体记忆卡来储存)的数码相机”,记忆卡由东芝开发,有2MB的存储器(SRAM),可以保存大约5至10张照片。这时候东方在摄影术上开始追赶西方的脚步。
摄影界普遍认为柯达在1991年推出DSC-100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这样发展下去竟然导致了2012年1月19日柯达不得不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世界上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是日本夏普公司推出的,但是日本毕竟是一个岛国,加上通信市场又比较封闭,所以这款手机就没有风靡全球。第一代照相手机在2002年登陆全球市场,我儿时记忆中最好的手机诺基亚,就最先拥有30万像素的摄像头,它也成为中国大陆市场中第一款拍照手机。之后,从苹果手机、三星手机到华为小米锤子等手机遍地开花,摄影变得越来越随意,也越来越普遍了。
那么,如何用手机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呢?
首先,最好不要拍太远的东西,也不要拍太近的东西,因为太远的东西手机拍不清楚,太近的东西对不上焦。
其次,最好不要拍太暗的东西,也不要拍太亮的东西。这张图就是我2013年5月13日,在西安易俗大剧院观看杨百翰大学青年大使歌舞团表演时照的,台上很亮台下很暗,结果就看到一群发光的人。
后来我白天好好拍了一张照片,参加了摄影比赛还获了个奖。(见下图)
第三,要把手机端正拿稳,然后点击一下屏幕对焦。有时候手一抖,你就不知到拍的是什么了。
拍照要试着多换几个角度去拍,男生要记得拍女生时,蹲下来仰拍会显得女生高一些。拍食物可以俯视拍。
摄影的乐趣在于没有定式,比如说我的好朋友王梓就是一个美食拍摄达人,他拍的食物让人看了就想吃,特别有食欲。他拍照就很少用俯视的角度,很多是细节的特写,并且经过了一些后期的处理。
第四,拍照要突出主体,突出主体,突出主体。(见下图构图)
显像留影,但这个世界从未有过定格。
观看经典作品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审美与品位,但是它们往往离我们的生活有些太远。摄影大师在各自的摄影道路上达到了一种巅峰,所以在这里我不想分享布列松、亚当斯、卡帕、斯蒂格利茨、郎静山、荒木经惟与山本耀司的作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检索欣赏。
而在最后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摄影爱好者汪好的照片。汪好是我读研期间结识的好友,主要关注西方美术史尤其是荷兰的艺术。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摄影师,但是我从她在朋友圈中分享的照片感受到一种情绪与想法(相机:索尼A7M2 滤镜:VSCO)。拍照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只要是拍的开心就好。
作者93年生,中国古代美术史与考古学研究者,博物馆狂热爱好者和挑刺型观众,民间手工艺收集者。
简史系列: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阅读原文” 即可入学 “秦朔书院”
收听“中美商业文明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