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雪龙船开始破冰了。两支内陆队在站的队员集合,一起上冰盖出发基地做准备工作。上了冰盖,内陆的真正感觉才来。有很多熟悉的景色和装备:雪橇、雪地车、生活舱等。
海冰卸货的工作量非常大,基本上是24小时轮班工作。好在是极昼,没有黑夜,而且天气不错。一起来看看吧。
2018.11.30
夜里能感觉到船体很厉害的抖动,应该是浮冰越来越厚了。
一早起来吃完早饭,把碗筷收进随身行李,待命出发。雪龙船也开始破冰。破不动时,就退回来一段距离,再加速冲上去,用自重把整冰面压破。
图注:雪龙船破冰出来的航道
考察队领导们第一时间去慰问第34次科考中山站越冬队员。直升机也把第一批上站队员陆续送到中山站。一下飞机,就见到了越冬站长老崔、王焘(昆仑副队长)、老邹(邹正定,贵柴)、张楠(吉林大学)、方正(昆仑队)等老朋友,大家互致拥抱,老崔特别激动。
午饭时我顺便问了他上次不清楚的事情,他已经有12次南极经历,包括10次内陆和2次越冬。他说姚旭11次了,马上要赶上他了。他越冬工作还没有结束,马上又有新的工作。
中山站的每个人都黑不溜秋的,包括提前来了不到一个月的队友。因为不只是太阳紫外线强,地面雪的反射也很厉害。
中午在综合楼的食堂吃的面条,很好吃。综合楼在26次队时还没有建,现在还有新宿舍楼,新发电栋等等。中山站比9年前变化太大了。我们度夏队员被安排住在老宿舍楼,竟然给我了套间。上次只有这一栋宿舍楼,我记得在老队长房间打地铺。他那时已经是副领队了。
中山站存着历届越冬队员的合影。晚饭后我在综合楼会议室找到了,能很容易认出来第9次队的国台的陈志军老师。我刚知道他的越冬队友王继红(中科院空间中心)也在第35次队,也在中山站。专门找到他打了个招呼,他当然记得陈老师,还说那个射电望远镜还在远处山坡上(参见南极科考日记6,雪龙船在澳大利亚将补给些啥?|南极科考日记⑥)。
图注:中国第9次南极越冬队员照片
图注:90年代北京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
航行了近1个月,就为了现在要开始的工作。
2018.12.01
早上8点,两支内陆队在站的队员集合,一起上冰盖出发基地做准备工作。康世昌是陆基首席科学家,留守中山站;我们的宋大厨也被留在中山站帮忙。
冰盖出发基地离中山站7公里,但路非常难走,不只是冰雪,还要翻山,其中一个大陡坡,我们叫“俄罗斯大坡”,因为大坡离俄罗斯的进步站更近。全地形通勤车走了30分钟。
冰盖
上了冰盖,内陆的真正感觉才来。有很多熟悉的景色和装备:雪橇、雪地车、生活舱等;也看到这些年新增的很多装备。大家一起把要用的乘员舱和生活舱又清理了一下,也清理了很多雪橇上的积雪。那些舱都是2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大小,便于运输和固定在雪橇上。乘员舱一般上下铺住8人,跟火车卧铺类似;生活舱有厨房和饭桌,可以供20多人同时用餐。
午饭是在冰盖上吃的,泰山队的倪大厨跟我们在一起,在生活舱做了很可口的饭菜。因为我们的物资还没有到位,吃喝都是从中山站带的。
图注:在冰盖可以看到海冰和嵌在里面的冰山
晚饭前回到中山站,碰到我们队的姜鹏在路上穿着短裤汗衫,他是在中山站越过冬的,很厉害!徐进、吴医生和德子也上站了。他们被安排了新工作,暂时还不跟我们去冰盖。
2018.12.02
跟昨天一样,早上8点出发,在冰盖做准备工作。晚饭时回到中山站。王焘、方正和泰山队的几个队友还在冰盖接直升机调运的物资。
回到宿舍楼,换鞋时发现德子他们的户外鞋都在了,他们凌晨出发参加海冰卸货,已经回来了,徐进、吴医生、姜鹏和德子都在睡觉,今天晚上还要跑一趟。我们回来的队友都尽量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们休息。
每年海冰情况不一样,今年雪龙船停在离中山站40多公里外,好像过去也没有过。海冰卸货的工作量非常大,基本上是24小时轮班工作。好在是极昼,没有黑夜,而且天气不错。
日记作者
商朝晖,国家天文台南极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昆仑队队长。
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