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7240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
转载公众号:京师书院BigData
微信号:Jssy-Bigdata
当今教师必须是更有智慧的人
上课间隙,有时我会想:学生这会儿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后来我知道,学生和我一样,也在想老师在想什么以及他为什么那样想。
作为任课教师,我并不认为只要上好专业课就算完成任务。
当年我们总把学生当作“可塑性很强”的群体,谁承想,几十年间社会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会出现那么多预料不到的状况!
学生群体不再那么“单纯”,家庭教育背景变得复杂。教师不能选择教育对象,也因此对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原则,同时必须是更有智慧的人,他对学生不能再用单一的教育法,他的教育教学要兼顾有不同背景与个性的人。
不同的家庭背景与境遇对学生的人格、性格可能造成影响。
学生到了学校,教育就得发生作用。如果要用相对公平、统一的尺度衡量学生并实施教育,我认为未必是考试成绩,而是个人文明修养,因为这涉及他在未来能否“立于世”。
我长期在高中教学,面对的学生,年龄段在15岁至18岁。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很多教师也是独生子女,很有意思。
考试制度稳定,不讲“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没有了“阶级”“阶层”的标签,“背景”淡化,特权受到一定的遏制,人的“文化差异”也就显现出来。
家长的教育观比较乱,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也会跟着乱,这就会呈现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
但是,教师不能乱。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原则不能变,方法则要应时而化。
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教育观”
最重要的教育观,是“人的教育”。教师眼中如果没有“人”,面对复杂的班级状态,肯定束手无策,他的教育教学也必然乱成一团。
教师眼中有“人”,富有人道精神,面对学生时,他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和习惯养成,少犯错误。
目前社会最为敏感的平等诉求,学校和教师都不可等闲视之。
中国的文化积淀,有不少落后的因子埋藏在教育中,人分三六九等,官民之别,贫富之别,一直存在(否则中国文化不至于把“有教无类”当作不得了的原则),直到当下,仍然存在落后的“城乡之别”。
比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即使政府有应对措施,但生活条件差,在校遭遇歧视,也会影响成长。
我在江浦区五里村行知苑小学,听老校长杨瑞清和同事们讲述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事,很感动也很难过。那些冬天里没鞋袜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地方离南京繁华中心只有十几公里。
怎样保护学生的自尊,怎样减少他们内心的纠结,往往不是靠教师慷慨解囊就能解决的。
此类事宜细不宜粗,能不能说服班级节俭办事,减少活动开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想到别人的难处;能不能提请学校制订由班主任掌握的资助或减免名单,形成制度,等等。
无论如何,不让一人向隅而泣。不知为什么,教室里只要有一个学生郁郁寡欢,我就觉得自己的课上不好。
不久前某杂志微信刊出我的旧文,内中提及劝教师上课不要用“寡妇”这个词,防止心理敏感的孩子受伤。
有读者困惑:诸如此类的事很多,教师一一关照,课怎么上?但我认为,只要教师心里有学生,办法有的是。
比如,民间轻慢信仰与风俗的俚语,政治运动留下的伤痕,家庭不幸的记忆,个人遭遇过的挫折,等等,都可能给心灵敏感的学生造成痛苦。教师上课说话,能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吗?
教师博大的胸襟充满仁爱,装得下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心,就能装得下世界。
做教师一定要有原则、守常识
教师帮助学生,是职责,不能要求学生报“恩”。
曾有学生在随笔中提到“父亲又失业了”,我托班主任悄悄地帮了他几回,学生考上大学后来信感谢,说其实知道是老师帮他的。
我没回信。
这个学生毕业后找到了一份薪水较高的工作,我把喜讯告诉同事时,办公室所有老师都欣慰不已(我很看重同事的这种情感):一个家庭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比这更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在信中说:老师,我知道怎样报答社会。
——这就对了,教师无论如何不要把学生当作“私产”,否则教育的性质就变了。
我和一些有过各种困难的学生成了对话者。
我们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我不试图“改变”他们,我努力去想他们选择的合理性。
我认为,总体而言,学生还是向往美好人间,向往真善美的,这或许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姿态和价值追求。
教师境界不高,学生的困惑会变多;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学生因此学会混世,老师是个乡愿,在他的影响下,学生群体会庸俗化、社会化。
虽然一直在一所学校工作,所带的班级也有不少差异。1987年我带南大少年预备班,学生年幼,多数来自农村,为了让他们熟悉南京,星期天我常带他们外出参观、游玩。
有次在博物院大厅,正向他们讲解,有个学生大声往地上吐了痰,我没出声,蹲下,用手帕擦去地上的痰,悄悄扔进垃圾箱,然后低声对大家说:这是城市,要注意;你们以后都会是知识分子的,不能随地吐痰。
我在做这件事时,没抬头,是不想让那位同学难堪。我想的是:他肯定明白了,他们以后想吐痰时能记起我说的话。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也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困难,“教师的样子”最重要。
我认为,只要教师有原则、守常识,任何复杂的问题都不难解决;作为教师,处置问题不能偏向任何群体。做一件事,会不会引发负面影响,会不会留下不良后果,要有预估。
如时下非常流行的“成绩排名次”,对学生的伤害是长期的。有班主任把“名次榜”公然贴在教室讲台边——这种事做了,还有什么错事不敢做?
有两位任课教师见到班主任在教室张贴测验名次,先是耐心劝说,劝说他取下之后,再告知校方,建议重申校规,以绝效尤——宁可得罪同事,也不违背教育原则。
这才是对学生对学校负责的态度,学校有这样的教师,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人”。
学生毕业多年后打电话邀请我聚会,但没留姓名,自称“当年我在班上成绩不行,老师不一定记得我”。
我回电严厉批评,告诉她:整个班的语文是我教的,你这样说话,不像是我的学生,我从没以成绩论人,你的话让我生气——教育要教会自由平等、自尊自强,
学生毕业多年,仍没从“成绩”阴影中走出来,这就是说,我的教育任务没有完成。我因之感到沮丧。
无论学生之间存在何种差异——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志趣爱好,等等,都可以忽略,但在一间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成为文明人。
学生有教养,“融合”就不是困难。
学生友爱,是人生幸事,教师为什么要说“重友情也要重视成绩”?(小学生家长要求孩子“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也是很混账的话。)应试教育鼓吹“竞争”,同窗友情变得淡漠。
有次进教室,看到有课桌空着,记起这张课桌昨天也是空着的,于是有所不安,问:“他怎么没来?”周围几个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愤怒,发了火:同在一个班,邻桌两天没来,竟然无人关注,这是什么“集体”?这个班有二十多个“三好生”,高一时评上“文明班级”,学生竞选班委颇有豪言壮语,怎么会说一套做一套?
那天我严厉批评了半节课,事后听闻有家长到校长那里去投诉老师训学生。他投诉,我不在乎,我在意的是我教的学生是不是正常人!学生如此冷漠,教师为什么不能生气?孔子遇上这种事,也会生气的。
希望我的学生“做个好人”
教师的职业,要求他眼中看到的是“人”“生命”,而非尊卑贵贱的等级标签。在教室里,我常想,我面对的人,在未来要成为劳动者,要成为父亲母亲,他们要组成“社会”,他们要担负建设新的文明的责任。
因此在这个年龄段,教育要培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良好习惯。
他的灵魂中应当有这样一些元素:人、人性、生命、仁爱、友情、善良、正直、诚实、坦白……
有这样的品格和修养,当他们站立在社会时,就能有公民姿态,有担当。如果我们容忍向青少年灌输“我死之后任凭天塌地陷洪水滔天”的人生观,必将给自己留下无尽的职业耻辱。
我希望教过的学生能“走得出去”,“站直了做人”,否则我的工作没有价值。我最怕学生变得庸俗猥琐,我常告诫学生:“你有许多自由,但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的。”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价值观出错,有可能无所忌惮地做坏事。
1996届毕业典礼上,全体高三教师致辞,大家让我第一个讲(也许他们认为语文教师肯定最能讲),我只说了四个字:“做个好人”。
不久前这一届有个班纪念毕业20周年,有学生发言,说一直记得老师的“做个好人”。我说:“看来,至少到目前你仍然还是好人。”大家都笑了。
“做个好人”,容易吗?不容易,但也不难。
基础教育就是“打底子”,在这个年龄段,文明教养是一点点地聚合的,教师不能大意。学生不敢奢望教师个个都是指路明灯,至少他能找到值得尊敬的教师,有人格魅力,有智慧,有办法的人,让他不至于蒙受屈辱。
我在教学中想过,规训重要,比规训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姿态和情感。
引导不同环境背景的学生成长,还要注意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教育要培养优雅而有趣味的人,一个群体能关注自我品质,能够追求生活趣味,那么,“文明”就能成为共同追求。
教师本人也应当是优雅而有趣味的人,我们社会太缺少这样的人群了。
一个成天唉声叹气翻看学生成绩册的教师,一个因学生家庭背景而生出势利眼的教师,一个只知道鼓励学生“拼搏”追求“成功”的教师,他的表情、眼神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噩梦。
拓展阅读
吴非:绝不跪着教书!校长是雇员,教师才是学校当然的主人!
一位优秀的教师,会像美国电影《死亡诗社》里的基廷老师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当基廷被学校辞退不得不离开教室时,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到了课桌上,大声地喊道:“船长!我的船长!”
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为学生打好精神底子。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
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不能跪着教书。
优秀的教师应当无一例外是思想者。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所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来做瞒和骗的掘墓人。
教师自己应当先学会读书,善于思考。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情感健全的教师,他的学生才能懂得爱和善良
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教师自己必须有爱和善良的情感,必须是人格情感健全的人。
常常听到教师的模范事迹,说他们为了学生的高考成绩,如何把自己没满月的宝宝丢给别人带;如何丢下家中重病卧床的老人;晚上如何把五六岁的孩子一个人关在家中,等等。这些做法,恰恰是缺乏人性的表现。宣传这样的人和事,等同于宣传反人道、反人性。
我曾对学生说:你们爱自己的父母,最好直接表达出来,要能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有位女生回家后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母亲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数学只考了65分,还说‘爱’我!”
麻烦可能也就在这里: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是否懂得爱并不重要,考试分数低了才是不得了的事。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往往会出问题。即使学生能有一个极高的“分数”,但若人格不健全,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而言,他也只能是个次品甚至是废品。
1999年5月下旬,就在高三复习准备高考时,班上有位学生毕彦波突发心脏病去世。学校考虑到我是老教师,会做工作,要我去向学生们宣布他的死讯,这在我是多难的一件事啊!全班同学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终生不能忘记。
当时有人主张“淡化处理”“尽量保密”,理由是“不能影响高考”。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教会学生直面人生苦难的课堂,如果他们不去送别,就说明他们作为人的情感仍然是有欠缺的。
那天大雨倾盆,全班同学都去为他送行,男女同学都哭红了眼睛,把一朵朵白玫瑰放在他的身边。不可否认,这件事对学生刺激很大。高考结束时,我和班主任周老师看了一下成绩,一些同学可能是低了几分,但是和此前相比,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教育要培养的是有人性的人啊!
心怀理想,去捍卫教育的常识
教育的环境正来自于教育者的理想。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南师附中也曾有过一段“好日子”:当年,应试教学还不很盛行,很多学生受家长影响,热爱文学,读书多。讲课联系到一部外国名著,马上会有不少学生说“看过了”;课间,总会有学生和你交流一部小说的情节。
正是在那个年代,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原点——要按照教育常识办事,教育观念正确了,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捍卫常识”,就是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是“慢”的事业,就跟种树种庄稼一样。不要误了农时,在每个季节做应该做的事情,有了阳光,有了水分,怎么可能生长不好呢?
师道衰退,有社会风气的影响,但主要在于教师自身缺乏追求。如果对一种职业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都改变不了人的职业操守。
真正的教师,沉潜于教育教学的探索,逐渐进入澄明之境,获得精神的愉悦。他有“热爱”,而不会认为这是苦工式的奉献,不会把从事教育当作忘我的牺牲。
记住,教师才是学校当然的主人
评论家张鸣转述熊丙奇教授说过的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曾邀请该校教授拉比(Rabi)作演讲。拉比是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艾森豪威尔在开场白中客气地说:“在众多雇员(Employee)里,你能够获得那么重要的奖项,学校以此为荣。”但是拉比回答说:“尊敬的校长,我是这个学校的教授,你才是学校的雇员。”
艾森豪威尔二战期间任欧洲盟军总司令,统领百万大军,威名远扬。可是在拉比教授看来,这位校长并不是学校的“主人”,而不过是“雇员”,学校的有名,在于有名师,而不在于校长是名人。
校长不是学校的主人,支撑教育教学的教师才是学校的当然主人。
中美学校的体制不尽相同,在我们的教育文化中,所有在学校生活的人,都可以被称作学校的主人。然而,这可能仅仅是名义上的。在中国的学校里,校长与教师谁是“主人”,虽然没有说清,好像又非常清楚。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矛盾已经暴露无遗。无论是提级,加工资或是分住房,都是校长书记做决定,几乎在所有的学校,都订出了有利于干部的分配方案,而众多“主人”不能置喙。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教师的控诉:当他们对校政提出不同意见时,校长往往只说一句“你不想干可以走”。——这就是说,在办学和治校方面,教师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建议权,学校的“主人”只能是校长(或书记)。
而如果想看清学校关系这幢大楼的全貌,我们稍稍朝后退几步,就会发现:实际上,中国的学校也未必是校长说了算,而是更高一级的官员说了算。
在中国的学校,很难容忍有独立意志的教育家,很难容忍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因此也就很难培养有独立精神的人。
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使命,才会真正地有主人的意识,而如果永远地有“受雇于”的认识,那他就不可能认识自己的使命,最终只能跪着教书了。
同样,虽然时下的校长由教育局任命或委派,校长也并非教育局长的“雇员”,更不应当把自己当作教育局的“派出所”,他必须忠于教育使命,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一员。
心怀勇气,大胆表达你的意志
虽然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但教师并非人微言轻,教师可以和校长平等交流,对学校的决策发表看法,是教师的基本权利。
在学校里,有那么多教师做梦都想“从事管理工作”,我就不明白:难道当教师就没有尊严吗?”
部分教师丧失职业自尊,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修养因素。如果教师权益得不到保证,他就有可能忽略社会赋予的职责,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服务,产生简单的“交换”意识,无视师道约束,丧失自尊。
如,官员视察学校,学校组织全校清扫,下达“封口令”,通知教师不要随意走动;企业家赞助学校,学校降分录取老板的子女,并编进最好的教学班,对教师召之即来,呼之即去;学生毕业搞房地产发财,学校以学生姓名设立“奖教金”……这些,在当今教育界习以为常,但点点滴滴,却勾画出了教师的卑微地位。以这种不能直立的精神状态,教师就不可能成为一盏明亮的灯,他在学生面前无法起到精神表率作用。
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要有勇气,大胆表现自己的意志。话语权是属于你自己的,不是别人赏给你的。
我有次在外地讲学,当地一位教师对我说,吴老师,你和我们校长认识,你帮我们劝劝他:每星期能让我们休息一天,好不好?我就问,你们自己为什么不说呀?他说我们哪里敢啊!我觉得这是非常耻辱的事情,连休息权都被剥夺了还不反,他的学生如果向他学习,以后只能当奴隶。
重视专业追求,发展教育智慧
我想,作为教师,得有专业追求,别总想着走仕途。
比如,有些年轻教师,厌倦讲台,连教案也不认真写,总是“混课”;可是一旦当上了管理干部,他便经常性地检查教师教案,提出许多过分的要求;他们不上课(也上不好课),却总是对教师指手画脚。当了干部,就可以“藏拙”,外行就能领导内行,目前教育界这种情况很严重。
优秀教师,要注意发展教学智慧。教育是让人变得聪明和有教养,教育者自己要变得聪明一些。建议老师们不要一味苦干,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同时,要有一个好的体格,要多照顾家庭,尽可能地享受天伦之乐——我们那一代教师做得太苦了,让学生看在眼里,害得他们尊敬教师而不肯当教师,真不合算!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
《【调查问卷】“屏幕时代,视觉面积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你看对了吗?》
本文编辑:慕编组成员(小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