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几年互联网企业“撑起半边天”的“盛况”不同,今年 3·15,趣头条落了单。
作为唯一“上榜”的互联网企业,趣头条因广告乱象而被点名。晚会特别指出,其中涉及案例造假、夸张宣传、引导赌博等种种违规违法营销。
负面影响迅速波及到资本市场,趣头条美股盘前就开始大跳水,开盘跌幅扩大,截至收盘,趣头条暴跌 23.04%,成为当日中概股最惨公司,没有之一。
同时,APP 也被全网下架,现在无论 Apple Store 还是各大安卓商店,均无法搜索到趣头条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趣头条道歉的速度倒是很“互联网”。在 3·15 晚会还没说到它时,一纸道歉声明已见诸官微。并在今早 8 点,宣布一系列整改举措,包括全面核查,以及对广告运营负责人停职。
趣头条抢先道歉,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公司对广告管理漏洞明确知情,且默许了这种行为。
知法犯法。这个创下中国互联网最快上市记录的公司,到底怎么了?
和许多近年来崛起的互联网产品相比,趣头条似乎一直缺乏一个清晰的形象。我们对于它的认知,多半是靠碎片信息拼凑而成,或是在它与其他产品的比较中构建起来的。
在趣头条的身上,的确能看到很多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影子。
作为“下沉市场三巨头”之一,它的扩张模式与速度,经常被拿来与拼多多做比较。2018 年 9 月,它刷新拼多多的最快上市记录,从 APP 上线到纳斯达克敲钟,趣头条仅用了 2 年零 3 个月。
而在产品定位上,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头条”——张一鸣的今日头条。
2016 年左右,今日头条的成功催生了大量模仿者,基于技术驱动的“内容聚合”平台大量涌现,包括一点资讯、天天快报、UC 头条等,一时之间,资讯领域巨头林立,趣头条也是其中之一。
2018 年,腾讯和人民网正式入股趣头条,带来近 3 亿美元融资,并将成立仅两年的趣头条送上了“独角兽”的榜单。到这年底,趣头条累计用户数逼近 2 亿,跃居资讯聚合领域第二名,仅次于当时已成立 6 年的今日头条。
坊间传言,张一鸣一度对趣头条十分忌惮,还曾在高管群中转发过趣头条的增长曲线。
不过,比起行业内部的竞争,当时的资讯平台普遍面临着更严峻的外部危机——创作门槛低、低俗内容泛滥、真假新闻混杂,处在舆论的漩涡中心。
而此后,同样是求生存,两个“头条”走上了截然相反的路径。
今日头条“向上走”。一系列“精英化”策略,包括创造者扶持计划、“金字节奖”等等,都在努力塑造“严肃内容生态”的形象,摆脱“五环外”定位。
趣头条则相反,它欣然接受了今日头条拱手让出的广阔市场,下沉再下沉,甚至越过二三线,直接瞄准广大乡镇农村市场。它摸准了农村用户时间过剩的心理,提供了一种新玩法——时间换金钱。
注册给钱、看文章给钱,当然,还有更具诱惑力的“拉新”分钱制度——没拉来一位新用户,奖励 8 块钱,而这些“下线”们如果产生新收益,你还能从中得到相应的提成…
看懂了吗?趣头条近 2 亿用户,就是这样一层一层“拉人头”拉来的。大家都在乐呵呵地薅平台羊毛、薅“下线”的羊毛,至于内容怎么样,根本没人关心。
说白了,趣头条的核心是一种“流量游戏”,将用户的时间转化为趣头条的流量,然后拿着流量数据,去兑换钞票,再投入新一轮的循环。
但想要维持这个泡泡不破掉,背后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本输入。
从趣头条的核心竞争力来看,让它安身立命的“网赚”模式毫无壁垒可言。
尤其是当更多平台开始加入到这种“网赚模式”的竞争中,直接结果就是用户注意力变得越来越贵,平台获客成本水涨船高,同时用户增长放缓。
从 2018 年 9 月上市后,趣头条的“增长魔法”仅维持了一年,就开始显露疲态。
去年 Q3 财报显示,趣头条在一个季度内亏损高达 8 亿人民币,这些钱几乎全部砸给了用户,用于拉新和促活。
而与之对应的,趣头条的盈利模式却极度单一,广告的贡献超过了 98%。
这就不难理解,当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速放缓后,趣头条只能一条活路:降低审核标准,恰“甲方爸爸”烂钱补贴用户。否则,趣头条的故事根本没办法圆下去。
而在“求生”的本能下,趣头条对广告的下线能有多低?
就像这次 3·15 晚会爆出的,普通茶饮打着减肥的擦边球,把普通糖果堂而皇之地包装成药物“伟哥”,各种让人脸红心跳的标题封面比比皆是。
除了虚假宣传疗效的广告外,还有所谓“边玩手机边赚钱”的广告也频频出现。这些广告封面往往是手捧巨额现金的照片,而打开之后,无一例外都会自动跳转到彩票、棋牌类网站,甚至还有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六合彩、赌博类网站。
在央视 3·15 记者实测中,这些违法广告会在趣头条推荐的视频、养生、励志等专题板块下高频出现,占比可高达内容的 25%。
通过代理商,这些没有资质、违规违法的广告,24 小时内就能登上趣头条的 APP。
这次被 3·15 点名的广告乱象,与其说是管理缺失,倒不如说是趣头条的转型之困。烧钱模式让缺少“造血”能力的趣头条难以为继,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又迫使它必须交出一份“漂亮”的财报。在这种情况下,趣头条很难抵挡住“快钱”的诱惑,道德底线给商业利益让步也不足为怪。
无论从财务数据、市场反馈,还是不断下探的内容质量和审核标准,都只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趣头条的现有模式跑不动了。
某种程度上,趣头条的确是过去几年“下沉市场”打法的缩影:用低价和补贴“烧”出一个市场,在前期重用户运营,用户参与的门槛很低。
拼多多、快手、今日头条都是在这条赛道中突围的范例,表面看起来,它们的成功是收割了“下沉市场”红利,完成了一次互联网输出的“降维打击”。
但透过“模式”,在扩张的过程中,这些企业都打造了坚实的护城河。
比如今日头条,在初期也走过弯路,但回归内容本身后,快速聚拢了一批优质内容,而且在微信流量见顶的时期内,用算法分发扶持了一批原生内容创造者。
再比如拼多多,它的补贴其实建立在它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上,拼多多建立了简单的供应链模式,从生产、物流,到送到消费者手上,并没有过多的经销商过手,更高的效率也让商品压低了成本。
反观趣头条,成立四年以来,它的护城河仍建立在模式之上,很脆弱,也很容易被取代。
尤其在互联网进入存量搏杀的时代后,获客难度增大、广告营收放缓,这些客观因素都会直接绞杀趣头条的根基。
而当我们抛开商业,回归到基本的道德层面,当一个平台自诩为“内容平台”、并且坐拥 2 亿用户时,它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把持怎样的价值底线,这一点,难道趣头条从未思考过吗?
从一开始游走在传销的边缘,到各种虚假广告横飞,再到引导赌博,即便不以“凉凉”收尾,趣头条又还能走多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