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被排挤,无私也被排挤:做人怎么这么难?

2019 年 3 月 23 日 知识分子

Pixabay.com 

 

撰文 | 魏宇心

责编 | 陈晓雪

 


科室新来了一个实习生小王,做事特积极,合作做项目时常常把大部分的活都干了,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又是扫地又是倒垃圾,月底评优时还把优秀让给了另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同事——就这么干了两个月,小王突然纳闷地发现,怎么每次自己一进办公室,本来闹哄哄的办公室就安静了?


在这里,小王是虚构的,但这样的情节你很可能见过或经历过。大约在9年前,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雷格·帕克斯(Craig D. Parks)和合作者发表在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上的研究就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克雷格·帕克斯在研究团队合作时偶然发现,人们除了想赶走那些拿得又多又不愿意付出的“自私者”以外,还想赶走奉献得多又很少索取的“无私者”。研究人员半信半疑地进行了3次重复实验,都得出了极为相似的结果。


至于理由,大部分人认为和这些人共事让自己显得很糟糕,还有一部分人则觉得他们的行为太特立独行了。


最初,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104个受试者的实验,本意是研究在团队合作中,贡献大但索取也多的人,与贡献小但索取也少的人,哪一个更能被团队成员容忍。


受试者被告知自己在一个5人小组中,手里有一定的积分。每个人手中的积分最后都能兑换学校餐厅的代金券,当小组积分池到达一定数额后,小组成员还会有额外的奖励。在每一轮实验的开始,他需要先贡献出一定的积分,贡献出的积分会翻倍后进入小组的积分池。接下来他可以从积分池中,取出部分积分到自己手上。这样循环10轮。


10轮结束后,研究人员会告诉受试者其他4人分别贡献的积分和拿走的积分数额,然后要求他对其他四人评分,评出他有多想让这个人继续待在团队里。但实际上,每组除了受试者以外,其他所有人的积分都是研究人员早已设定好了的。在其他4人中,有3人都贡献和拿走了平均数额的积分,仅有一人看起来非常 “特别”。


研究人员为这个“特别”的人设计了4种情况:给得少且拿得多;给得多且拿得多;给得少且拿得少;给得多且拿得少。


人人都想把给得又少拿得又多的“自私者”踢出团队,这是符合研究人员预期的。但令研究人员意外的是,贡献得多而且拿得少的“无私者”也得到了很低的平均分——仅仅高于“自私者”。


这个结果可靠吗?还是说有什么别的因素影响了结果?研究人员又设计了两组实验来排除干扰因素,每组64人,都重复出了相似的结果,显示不是研究人员猜测的因素在干扰结果。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了研究这个现象的成因,研究人员又在学习心理学导论课程的104名学生中重复了第一次的试验,并且要求学生们为他们的选择给出原因。


这一次实验再次得出了与前3场实验极相似的结果。在分配到与“无私者”同组的26人中,他们给“无私者”打出的平均分非常低,仅仅高于“自私者”。


在这26人中,15人给出的原因显示,他们认为“无私者”会让他们显得很糟糕:“和那个人在一组让我觉得我是个糟糕的人,但我明明不是啊!”“人们会问我为什么不能像他那样棒。”“这个人让我感觉很不好,他让我觉得我本来应该做得更好却没有做到。”


此外,还有9人认为那个人表现得太“显眼”了:“如果组里有其他人也这么做,那还好。但是就他一个人这样做,那就不好了。”“这太奇怪了,怎么会有人给的又多拿得又少呢!”“如果我没有看到其他的人的选择,那我是可以接受他的行为的。但跟其他人一比,他的行为就太异常了。”


其余两人认为,那个“无私者”一定有什么阴谋,否则他是不会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的。


通过这些实验,研究人员猜测,团体排挤“好人”的情况确实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往往是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人们会进行社会比较,会暗地里竞争。同这样一个“无私者”进行竞争,常常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个人利益。与其让自己的利益受损,不如直接把这个“楷模”踢出团队。


还有人认为 “无私者”做得和大家太不一样了,这会打破现有的潜规则。因此他们常常会排挤这些“特立独行者”:把这个人赶走,那规则就不会被打破了。


再回到实习生小王的例子。小王也许并没有想过要和别人竞争,也没有想过改变什么规则,他只是想让大家都开心一点而已。同事们的态度让他很受伤,他开始想,是不是自己也多摸鱼,大家就不会对他这么糟糕了。但最后,他还是选择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辞职了。


这种对“好人”的排挤,最后结局常常都是两败俱伤:“好人”要么变成了摸鱼的一份子,要么就离开了团队,而团队则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员工。


但是,这难道就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去做一个好人吗?不是的,还有很多的研究发现,像小王这样待人友善的的利他主义者,常常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也拥有更高的幸福感。那些把小王挤兑掉的人还在为一点小事患得患失时,小王也许已经跳槽到另一个更友好的团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了呢! 


 参考文献:

Parks, Craig D., and Asako B. Stone. "The desire to expel unselfish members from the grou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2 (2010): 303.

Layous, Kristin, et al. "What triggers prosocial effort?A positive feedback loop between positive activities, kindness, and well-being." The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2.4 (2017): 385-398.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更多精彩文章:


配偶找到好工作,我该为TA搬家吗?


家务外包,真的可以让你的婚姻更幸福吗? | 缪斯夫人




点击“阅读原文”,与知识分子一起悦读2019。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设计是对现有状的一种重新认识和打破重组的过程,设计让一切变得更美。
专知会员服务
146+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纽约大学】最新《离散数学》笔记,45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28+阅读 · 2020年5月26日
【MIT】Yufei Zhao《图论与加法组合学》,177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49+阅读 · 2020年4月27日
【2020新书】如何认真写好的代码和软件,31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63+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我是怎么走上推荐系统这条(不归)路的……
全球人工智能
11+阅读 · 2019年4月9日
研究了28本公司日历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杂志
14+阅读 · 2019年2月2日
人工智能可以预测女朋友什么时候生气吗?
中科院物理所
3+阅读 · 2017年11月22日
为什么不能和阿里巴巴好好说话呢?
创业邦杂志
3+阅读 · 2017年7月3日
Self-Attention Graph Pooling
Arxiv
5+阅读 · 2019年4月17日
Few-shot Learning: A Survey
Arxiv
362+阅读 · 2019年4月10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10月3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