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已来临,又有800多万新生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40多年间,已有超过1亿人实现大学梦。而专业、学校以及城市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之后的人生轨迹。
与近年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类似,观察考生流向,就像观察人才流向一样,也是洞悉一座城市吸引力的途径。
可以看到,一个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即在考生填报志愿时,“城市”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砝码。以至于,“城市第一,学校第二,专业第三”的说法,已然成为不少人的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宁要北上广“二流”高校,不要二三线城市985、211,成为众多考生的共同选择。那些正在“失血”的二三线城市一流高校,还有希望吗?
图片来源:摄图网
高校实力,没有体现在录取分数上
近年,深圳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随之而来的,是深圳高校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据深圳商报此前报道,今年,在广东所有高校中,哈工大(深圳)以622分的理科投档线再度高居榜首,比广东理科高分优先投档线495分高出127分。这也意味着,继2018年在粤投档线超越哈工大本部后,哈工大(深圳)今年以高出15分的分数,再次对本部(今年在粤投档线607分)实现反超。
这样的现象不止出现在广东。今年,哈工大本部在四川最低调档线667分,而哈工大(深圳)最低调档线却达682分,同样高出本部15分。
虽然哈工大(深圳)2017年才获批开展本科教育,但分数线已经明显体现出城市“加持”带来的招生优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处中西部内陆省份的不少985、211高校,对高考考生明显欠缺吸引力。
比如,地处西北的老牌985高校兰州大学,学校声誉和强势学科有口皆碑,但这样的实力,却并未体现在录取分数线上。
兰州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以今年河北省本科一批次理工类调档线为例,兰州大学最低调档线615分,低于南京理工大学(211高校,624分),苏州大学(211高校,621分),南京邮电大学(“双非”高校,617分)等三所高校,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双非”高校,614分)接近。
除了河北,兰州大学今年在山东、江西、陕西等多个省份的调档线都出现类似情况。
不仅如此,分析今年各省高校招生调档线发现,兰州大学并非个案。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高校)、辽宁大学(211高校)及延边大学(211高校)等在内,这些高校在一些省市的调档线,都低于东南沿海城市部分“双非”学校,诸如南京邮电大学、深圳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
实力强大的城市,学校“人气”更高
城市拖学校的“后腿”,已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新鲜现象。
这里,我们统计了2014-2018五年间,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深圳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五所高校在四川的理工类录取数据,试图一探究竟。
吉林大学所在的长春,虽然是著名老工业基地,拥有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一汽和长春电影制片厂两大“王牌”,但一直以来都是东北“小透明”,加上汽车产业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导致城市近来发展乏力。
相比之下,另外四所高校均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所在的苏州、南京、深圳及杭州,各个都是“GDP万亿俱乐部”成员,经济实力一个比一个能打。
整理制图:城市进化论
从五所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来看,2014-2018五年间,南京邮电大学、深圳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均有三年最低分高于吉林大学最低分,苏州大学有两年高于吉林大学。最大分差出现在2016年,深圳大学录取最低分为606分,吉林大学为545分,分差达61分。虽然吉林大学集中了吉林省大部分优质高教资源,但依然摆脱不了“人气低迷”的尴尬。
不仅是吉林大学。地处西北地区的兰州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位于沈阳的东北大学三所985高校,在河南、四川、福建等省近五年的录取分数,同样在与东南沿海高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5所高校各省历年录取最低分(理工类)
整理制图:城市进化论
这与类似研究结论相符。
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最新推出的《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2019版)》也显示,大学录取分数高低与学校所在地高度关联。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天津与江苏高校分列前5位。而在前20名中,京沪高校就占了14所,另外6所则分别来自天津、杭州、南京、合肥和西安。整个中西部地区,只有中科大和西安交大两所理工科名校入围。
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前20名
来源:《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2019版)》
用尽所有力气,换来毕业即分手?
对于许多地处中西部的985、211高校来说,为了吸引生源,就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更严峻的现实是,对这些高校所处的城市而言,毕业即“分手”,无法真正留住这些高素质人才。
我们根据地域分布,选取了位于东北的吉林大学,位于长三角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位于西南的四川大学,位于中部的武汉大学,以及位于西北的西安交通大学作为观察样本,分析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整理制图:城市进化论
从7所高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可以看出,学校所在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与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的意愿,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复旦大学高达73.86%选择在上海就业,而吉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本省就业率不足20%。
中国城市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能不能吸引人、留住人,关键要看是否能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应该看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几乎都集中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少数核心城市。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深圳一直被称为高校“洼地”,却源源不断地收割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
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薪酬也反映出日益严重的地区差异。此前,中国薪酬网公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TOP200排名榜》显示,均薪排名前40位的高校中,超过一半不是985高校。而这些“逆袭”高校,无一例外都位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均薪排名前40位高校
来源:《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TOP200排名榜》
优质人才集聚成就强势城市,城市强则人才吸引力愈强……如此,逐渐形成不少学者口中的“二元经济结构”,强者恒强、弱者愈弱。
当前,不少经济强市都已经意识到高教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加速补短板。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处中西部省份的985、211高校,正面临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的危机。
但这不仅是高校的问题,更是城市的问题。
有人说,“一座有一流高校但发展欠佳的城市,永远比一座有教育短板的经济强市更危险”。找到根源,才能探讨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