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728篇原创首发文章
PATH与FAMGA
PATH,是道路、路线的意思。
PATH,也是我心目中,中国最具创新力、引领性的四家世界级公司的拼音首字母的合成词,即中国平安(P)、阿里巴巴(A)、T(腾讯)、H(华为)。这四家公司,三家总部在深圳,一家总部在杭州,两家诞生于1987、1988年,两家诞生于1998、1999年。
为什么写这个题目?因为我觉得,在中美贸易摩擦以及长期拉锯的背景下,每一家中国企业都在面对考验。这种考验的实质是——我们能不能比以前做得更好,更出色,更有竞争力,还是稀里哗啦就不行了?当年《中国企业家》有句口号,“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今天,中国商界应该会更深切地意识到“较量”的含义。
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美国占半壁江山。在不少领域,要在中国找出和美国品牌的影响力相当的对应物,都是残缺的,例如麦当劳、可口可乐、迪士尼、沃尔玛、伯克希尔哈撒韦、强生、Adobe、Costco、IBM、埃森哲、辉瑞制药、高盛、3M,等等。而在所有美国品牌中,最具号召力、市值刚好排在全球前五的,是被称为FAMGA的五家科技公司,即微软、亚马逊、苹果、谷歌、Facebook。按6月21日收盘价,它们的市值分别为1万亿美元、9410亿美元、9146亿美元、7789亿美元和5456亿美元。
未来五年、十年、十五年,当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甚至超出不少的时候,中国会不会有一批公司,能和FAMGA抗衡,放在全球也不逊色?
目前来看,希望寄托在PATH身上。中国PATH能否以及如何超越FAMGA,将是全球商业生态的一个看点。而我提出这个命题,更是希望引起包括PATH在内的更多中国公司的重视——在新的全球化竞争格局中,每个公司都有一条战线,都有一份责任,天降大任,何去何从?
“智能闪赔”的案例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国公司有没有为全球商业文明创造出了独特的价值?如果有,“中国价值”、“中国道路”到底是什么?
在《你说那是幽暗之谷,我却看到了世界之颠》一文中,我以华为公司为例,提出,基于中国用户的数量、复杂性、挑剔性以及整个市场此起彼伏的高强度竞争,倒逼着在供给端,已经锻炼出了一批和全世界竞争对手相比“就是更好”的中国公司。
最近,在对中国平安的科技发展的调研中,我更相信了自己的看法。
4月初,我访问了中国平安联席CEO之一的陈心颖。她是新加坡人,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2013年加入平安前在麦肯锡工作过12年。我问,平安这几年在科技方面投入很多,哪些成果已经显现?在国际上能否做到领先?
陈心颖讲了两个刚发生的故事。一是,她接待欧洲一家保险公司的考察团,他们来了解平安产险的“智能闪赔”服务,即在车险理赔中通过智能机器人实现全自动理赔定损。一开始,欧洲客人不相信“智能闪赔”会像介绍得那么好,就在外面临时找了一位车主,“谎称”车有事故,看查勘员是不是真能在十分钟内赶到。结果如期而至。详细了解后,该公司决定在其全球80多个国家的市场中使用平安的技术。
另一个故事,是她前一周受新加坡政府邀请,参加了一场新加坡如何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的头脑风暴。“客观地说,新加坡意识到慢慢落后了。一年前,新加坡市民要在路边停车,还要使用一个从商店买的类似停车本的东西,有人站在路边记录你的停车时间。在中国大城市,这是很难想象的事。”不少新加坡考察团到中国考察后,对这里的各种数字化创新很感兴趣。
平安的“智能闪赔”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用人工智能做车辆定损。用户在自主完成车辆损伤图片拍摄后,后台自动判断车辆损失部位,并快速给出修理意见,同时同步当地修理厂提供配件和工时报价,实现全自动理赔定损,彻底取代“人查勘、人审核、人赔付”。目前在334个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中心区,从早8点到晚8点,平安车险客户报案后就可以可视化查勘员的位置,查勘员5到10分钟赶到现场。平安还建立了智能调度平台,以事故现场为中心,根据周围查勘员的忙闲和工作量,智能判断到达时长,就近就快派工,他们还联合全国上万家4S店及修理厂,引入社会化查勘队伍进行代查勘,以加强覆盖。
以前,一个车险定损案件的处理要一天甚至几天,现在客户只要拍好照片,用平安好车主的APP就可以快速处理。图像定损不仅节约时间、成本,还提高了精准度,因为过去有很多资历不深的查勘员对车损的判断往往有错误。智能机器人还能及时发现欺诈行为并进行阻断,降低骗保发生的概率。
平安为什么能做到“智能闪赔”?一靠数据积累,二靠技术,包括图像识别、知识图谱、规则引擎等等。首先要判断车的图像是不是保险保的车,是什么类型的车,把车的不同部位都识别出来,判断哪个部位有损伤,在23种损伤程度中是哪一种;全部都识别测量出来后,再跟后台积累多年的庞大、丰富的知识图谱去比对,通过匹配损伤部位和程度的信息,用秒级速度判断修理或更换部件的方案、部件的费用等,最后根据3万多种数字化理赔风险控制规则,算出一个理赔总价返回给客户。
去年,平安的“智能闪赔”获得了国际权威的“Gartner2018金融创新奖”。这一技术已向行业开放,被国内多家保险公司所采用。
今年,平安产险的智能理赔又有了一些新举措,如上线“信任赔”服务,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计算,综合测评车主驾驶习惯、交通违章和车辆维修记录等多个维度,实现一人一车一额度,车主可在额度内自主理赔,出险后只需报案上传照片、确认接收赔款两步,即可赔付到账。
这个案例的含义是,在比拼数据、算法、算力的新商业时代,中国公司的领先可能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从“智能闪赔”到“智能通行”
故事还没有完。从0到1之后,是更多的应用空间。
在“智能闪赔”基础上,平安帮助深圳交警部门开发了一个智能事故处理平台,进而进入“智慧交警”、“智能通行”等领域,并向更多城市拓展。
交警部门的一个痛点是,大多数车险事故要交警到现场后才能定责,事故车辆至少要40分钟才能撤离现场,如果刚好是上下班,对道路造成的拥堵会更严重。而智能事故处理平台上线后,可以实时报案,无须等待交警,取证后即可撤离,做到“快撤直赔”。由此,因车祸造成拥堵的情况可以从40分钟缩短到5分钟。
紧接着,平安又帮助交管部门推出了智能通行平台,依靠道路卡口、电子警察、停车场闸口、车辆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提供的“交通动态监控系统”底图数据层,叠加事故监控、重点车辆、高清摄像头等图层,及时了解车辆分布,通过数据运算,预测交通动态。交管部门据此可进行管控或疏导,以预约通行、收费通行、分流提醒、信号灯调节等多种方式,优化交通。司机则可以通过交管部门的提醒,结合智能导航,选择最优路线。
智能通行平台不仅有助于改善交通,还能提高执法效率。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识别违法停车、逆向行驶、货车限行、违法变线等20多种违法场景,这一“智能违章监管”目前已覆盖80%的违法行为。
平安还通过为车主提供车联网设备,记录车辆行驶信息及驾驶行为,发布前方道路信息,对驾驶员实时预警。安装有摄像头及传感器的前灯能有效降低汽车碰撞事故率,驾驶室摄像能对疲劳驾驶、注意力分散、拨打电话等危险行为做出反应,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
陈心颖说,新加坡的交警部门已经到深圳交警部门学习智慧交通。“马总(注:平安创始人马明哲)说,世界上都说‘中国制造’,这还不够,要‘中国创造’(created in China)才行。平安的好技术就应该输出,给大家用。”
我在采访中国平安企划部总经理付欣时,她说平安的这些成果,其实都是源于底层技术的布局。在平安看来,技术从大类上可分为硬件和软件,还可以分为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平安主要是在软件方面布局,其中涉及基础科技的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生物医疗、智能认知、商业智能等等,涉及应用科技的则包括金融科技、医疗科技、智慧城市等等。
目前平安的科技人员有9.9万人,研发人员有2.9万人,顶尖科学家有1000多人。平安在面纹、声纹、微表情等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得世界第一。平安旗下金融壹账通的Gamma Lab的微表情识别,去年在国际权威评测OMG微表情竞赛中,在情绪强烈程度(Arousal)和正负倾向(Valence)两方面均位列榜首。借助该技术,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实时抓取客户微小的表情变化,智能识别贷款欺诈风险,提升风控水平。目前,该系统已实现十万量级54种微情绪视频资料库的覆盖,以30万真实贷款面审案例为基础,欺诈识别准确率达到80%以上。
从创新1.0到创新2.0
每当我去调研各行各业的优秀中国公司,我总是觉得,他们已经走了很远。他们的全球同行正在研究和借鉴他们的做法。一个企业家告诉我,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一家美国公司,那家公司的高管在国际展会上碰到他,经常问你何时退休啊,他的回答是:你们何时退出啊?
中国故事是实实在在的。在全世界领先的中国故事也层出不穷。
平安科技创新的几个小小侧面,让我想到了中国故事的一种版本:
立足于巨大和巨变的市场
以车险为例,车险背后的图景是:2018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27亿辆,其中汽车2.4亿辆,小型载客汽车突破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3.69亿人。有这样巨大的规模,使得科技研发上的投入非常值得,一旦有突破,成本就可以大大摊薄。同时,从抽样的角度看,有这样的用户规模,很容易形成分析模型,进而通过大面积的使用,极大地降低成本(如微表情技术带动了线上审核,省却了线下建设网点的高昂费用)。巨变是指用户需求和产品服务之间的快速反馈、修正与迭代,伴随技术进步和代际差异,这些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淋漓尽致。
“挑战-回应”是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巨大和巨变的市场是挑战,对挑战进行创造性的回应,这是中国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顺带插一句,如果美国的跨国公司失去中国市场,其经济效益会明显下降,创新研发的投入也会随之下降,所以切断和中国市场的关系并非公司所愿。
走向以创新为中心的竞争
既然中国的市场规模是利于研发投入者获得丰厚回报,为什么过去中国公司对研发并不重视?一是容易挣的钱很多,无须研发;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不愿研发愿拷贝。但中国市场还有另一些特点,比如供过于求,过度竞争,打到最后,同质化没有出路,终究还是要走向依靠创新、品牌和差异化;又比如,残酷的竞争提升了消费者体验,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倒逼企业想方设法“微创新”;再比如,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增速,使得简单移植跨国公司的产品出现了不配称,如阿里巴巴之所以“去IOE”(IBM、Oracle、EMC)就是因为按照IOE的架构,无法满足数据库扩展和阵发式营销推广(如双11)的需要;而华为之所以高度重视研发,则是它一开始就要和世界高水平选手较量,产品事关通信质量,必须高质量、高稳定,没有真功夫是不行的。
中国各行各业的创新正在进入加速期,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也将走向世界。
走向更加底层和基础的知识与技术创新
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可夺也。为了满足巨大、巨变的消费者需求,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中国公司必须创新,一开始是应用创新,但走着走着,就必须进入更加底层、更加基础的创新。用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的话,过去的创新是通过已有理论做技术、工程和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是“创新1.0”,而未来则是要关注五到十年甚至更久远的发展,关注从0到1而非延续性的发展,关注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前沿科学技术的发明,这是“创新2.0”。
华为战略研究院思考的问题是,支撑通信信息产业50年发展的技术理论已经达到了极限,下一步怎么发展?“摩尔定律已经到10纳米,下面是5纳米,5纳米下面就不太清楚了。因为10纳米时,已经没有多少原子可以去‘切割’。现在的原理是从大到小,那反过来的逻辑应该是从小到大(微观到宏观),最小的颗粒原子是不是可以被几个组合起来,即原子制造,这样通过原子搬运突破摩尔定律的限制,或许摩尔定律可以再增长100倍。”
迄今为止,中国公司的确没有为全球商业文明贡献出重大的底层创新(如蒸汽机、电子通信、晶体管、阿司匹林、集装箱、互联网),从而产生世界意义的正外部性。但我相信,这个创新时代正在开启。
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定制者
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向西方特别是欧美日学习,导致中国公司的发展三要素,按照次序,依次是依赖性、开放性、自主性。所谓依赖性,就是引进为主,模仿为主,拜师学艺,边学边干。
什么是好公司?什么是样板公司?在很长时间,我们心目中的尺子基本都是欧美日的公司。中国公司的最佳命运似乎已经被定制好了,就是成为欧美日那些优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一个模版。
但事实上,以PATH为代表的这些中国公司,观其曲折演化的路径,并不是某个国外公司的“拷贝版”。他们的成功具有内生性。只是从理论上没有被很好总结。
我并不认为PATH没有缺点和不足,我也常为中国互联网行业诸如“二选一”的内斗、打压新势力的霸道,以及缺乏FAMGA那样的全球观而悲哀,我还看到了很多由于底层结构和制度结构的缺陷,中国公司不断重蹈一开始跑得很快、最后却自己跌倒的悲剧,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够从PATH身上,看到中国商业演进的内在动力的一面——
中国商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改革开放激发了人的成长,人的需求,人的学习,人的交互,人的思考,人的绽放,这些力量构成了最大也最重要的资源,它内生于中国大地之上。无数人对美好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向往,定制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公司向何处去,中国企业家向何处去。这种“反向定制”,势不可当。
这些力量要求也推动着中国公司的进步,从应用的创新到组织架构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最终是知识的创新,谁能更加自觉地顺应历史进步的大潮流,以人类福祉为念,科技向善,矢志创新,谁就能走到时代前列,而成为常青树。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公司的发展三要素,按照次序,将会变为自主性、开放性、依赖性。因为即使你还想依赖,别人也会把椅子抽走。但开放的心胸、视野和诚信对外合作,这永远都不能少。一旦不开放,闭门造车,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窄,信息就会变得越来越单调,那么中国的总需求就会开始下降,对供给端的倒逼作用就会慢慢消失,进入一个不求上进的恶性循环。
只要中国有世界最大的需求,最有活力的需求,最多样化的需求,有最激烈的竞争,还有自强不息、以知识为本的奋斗精神,则中国公司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PATH,它们的经验和模式也会像今天的FAMGA一样,泽被更远的地方的人民。
世界经济和商业发展的范式正在发生深刻转换。希望中国的PATH能更加自觉地把握新时代的机遇,创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中国、无愧于世界的传奇。
秦爱的们,秦老师说,你们想看写什么样领域和主题的文章,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上次蓝狮子图书和一条生活馆联合推出的400个《文明寻思录》一、二、三辑的套装,三天就售完了。谢谢大家的支持。这一周继续推出三百套。直接点击以上图片就可以购买。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