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读+可写+可拥有?你对Web 3.0的理解可能错了

2022 年 9 月 29 日 InfoQ

编者按:

今年,Web 3.0 火出天际。业界对这个概念的探讨纷纷展开,目前比较普遍的共识是,相对 Web 1.0 的“只读”和 Web 2.0 的“可读 + 可写”,Web 3.0 是既“可读 + 可写”又“可拥有”。

但是,联易融副总裁沈旸对此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只读、读写、读写权这类划分方式没有谈到技术的本质,确切来说,Web 3.0 是一个可编程的、比较平等的价值交换体系。

本期《超级连麦》,我们邀请到了联易融副总裁沈旸,和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 霍太稳(Kevin),InfoQ 极客传媒数字化主编高玉娴,一起聊聊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Web 3.0。内容有删减,感兴趣的同学可进入“霍太稳视频号”观看直播回放。

1 Web 3.0 是可编程、平等的价值交换体系
请您给 Web 3.0 下一个定义,它和 Web 1.0、Web 2.0 的区别在哪里?

沈旸:Web 1.0 是可读,以前叫门户网站。Web 2.0 是可读可写,相当于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现在大部分国外认为 Web 3.0 叫可读可写加可拥有。但是,我认为这些定义都可能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可读可写它只是个概念,没有谈到技术的本质。

我们看一下,Web 1.0 和 Web 2.0 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技术的代差,或者明显的时间点。比如,2000 年以前,在社交网络之前就有 BBS,它也是可读可写的,而且在 BBS 里面的交流,比现在所谓的社交软件要自由,从这个角度上讲,可读可写它并不是一个界限。另一方面,从数据库的角度上讲,数据库自诞生以来,天生就是可读可写的,而不是在 2000 年以前只可读,2000 年以后才可写。

我们看到 Web 1.0 和 Web 2.0 的真正区别,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 2003 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不赚钱,一个门户网站上顶多挂三四个广告,挂太多就会影响网站的体验,所以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收入是有限的。

真正赚到钱的是谷歌,它通过大数据的架构能够做到千人千面的匹配,用户在搜索的时候就会给他们推送相应的广告,每个人可以看到不同的广告。

如果把这个区别跟企业数据化相比是什么概念?在 2000 年左右,真正赚钱的公司,一定是 IBM、思科、微软、SAP、Oracle 这样做企业信息化的公司。如果把这种公司跟谷歌这样的公司相比,就会看到企业数字化的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一个企业的订单数据、财务数据实际上它的量没那么大,但是价值就非常高。这是因为东西多了以后就值钱,就跟在河里淘沙一样。企业需要河里淘沙的技术,也就是大数据的技术。

因此,我认为 Web 1.0 跟 Web 2.0 的最大的区别是大数据的技术。

为什么现在又提 Web 3.0?虽然很多人把所谓的区块链、数字货币都扯在 Web 3.0 里面,但是我觉得这两年谈 Web 3.0 是因为大家对 Web 2.0 的环境已经有相当大的不满。在 Web 2.0 的环境下,互联网巨头能够通过大数据的体系赚非常多的钱,但是他们对数据的处理并不是特别透明。

于是,大家希望有一个更公平的平台,就叫 Web 3.0。我认为 Web 3.0 是一个叫可编程的、比较平等的价值交换体系。因为在 Web 2.0 里面,所有的交易是取决于平台,所有的交易的规则是由平台来提供的,不是你个人提供的。

您之前在 《互联网上下 50 年,万字长文推演 Web1.0 到 Web5.0》一文中对 Web1.0 - Web5.0 做了详细介绍,能再梳理下整个推演历程吗?

沈旸:Web 1.0 叫信息共享,具体包括 BBS 也好,在门户网站看文章也好,这些都叫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拿走的是你的时间。

Web 2.0 叫内容交互,首先同样也要拿走你的时间,但是在拿走你的时间以后,还要拿走你的数据。大家知道 Web 1.0 里面不太可能会记录个人的数据,但是在 Web 2.0 时代,尤其在进入手机 APP 时代之后,个人的数据要被互联网平台进行收集、利用,去做千人千面的分析。

Web 3.0 叫价值交换,就是拿走你的身家,比如你不幸被一些项目忽悠去炒币了,或者去 NFT 里面被“割韭菜”了,那么,最终直接拿走就是你的身家。我提示大家一下,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一定是要有现金流的产出,它是一个资产,无论是在链上的、虚拟的,还是实物的,它一定要给你带来正向的现金流。比如,一个烂尾楼给你带来不了正向现金流,它就不是一个资产,也无法带给你价值。

Web 4.0 叫脑机接口,具体来看,2003 年的时候,脑机接口就是把自己头发剃光戴一个导电的帽子涂上导电液,大概脑袋上有 64 个电极,然后从大脑里面获取非常微弱的脑电波,比如别人问你问题,通过脑电波就能判断你是否兴奋,或者是否说谎。

Web 5.0 叫人机融合,就是拿走你的肉身,而且这每个环节,它是有相互的逻辑,有时间点的一个关系。

现在脑电的发展更迅速,它甚至能探出你在脑袋中想象出的一行字,大家知道一旦有足够的数据,它发展速度会是非线性的增长,最终状态叫人机融合。AI 能模拟意识,如果我的 AI 足够强,是可以替代我今天晚上完成直播的,因为我想讲的内容,要么在我的文章里,要么我在过去给别人讲过,我的 AI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是可以帮助我直播的。

但是如果我的 AI 越来越聪明,它是能够能帮我做生活中的一切。这时,当一个人想长生不老的时候会想:我的意识是不是可以不放在现在肉身里,放在机器的世界里面也可行?因为 AI 能够模拟你 99.99% 的结果。

2 Web 3.0 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
Web 3.0 和数字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沈旸:从 Web 1.0 到 Web 5.0 之间的时间点来看,大家可能会明白 Web 3.0 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Web 1.0 是 1993 年互联网开始起来的时期,Web 2.0 是 2003 年,典型就是谷歌发表三篇特别牛的论文,后面整个互联网体系都是基于这三篇论文发展的。Web 2.0 积攒了大量的数据,让 AI 的技术越来越好。

但是现在的大数据或者画像,只是一个非常片面的画像。比如,京东记录的用户画像,它只记录了用户在京东上购物买东西的画像;美团记录的画像,可能只记录了用户晚餐时的画像;携程记录的画像,也只是用户去哪儿旅游的画像,其实还有很多线下的画像是缺失的,比如用户的作息是什么,喜欢什么时候跑步,喜欢去什么地方。

互联网的平台,虽然收集了大量用户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非常片面的,只是一个维度上面的,这些数据是不足以让 AI 诞生出来的。

如果要达到 AI 诞生的程度怎么办?那么一定要有个人数据,个人要对数据有拥有权,在互联网上每个平台的数据要归于自己。当个人的数据积累得越来越多时,就会形成非常完整的画像。

企业也是一样,之前只有大型企业才有非常不错的数字化,而一些小型企业,过了两年三年再去找公司之前的样子,根本找不出来,因为已经没有历史的印象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因为只有把这个事情做得足够深,我们才能到 Web 4.0 的 AI 阶段,通过个人完备的数据画像,产生非常逼真的虚拟数字人,让他能够通过图灵测试。

这时数据要归个人所有,再通过脑机接口把个人的意识记录下来。那么到了 Web 5.0 时代,通过意识的崛起,就能够真正复制个人了,人类跟计算机就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大家可以看到,Web 3.0 为什么重要?Web 3.0 跟数字化的相关性很强,而且我认为 Web 3.0 就是数字化跟价值交换相结合起来的。因为 Web 3.0 要把数据从单一维度的互联网平台里面解放出来,放到真正属于个人或者企业的数字画像中,形成个人或者企业在虚拟世界中的完整画像。

我们现在的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虽然记录一个企业有所谓的 ERP、CRM,但是对个人来说,今天手机上所有东西都不属于自己,APP 一卸载这东西就没有了,每个人拥有的只有照片、视频,但是照片跟视频它本质上不是一个数字化的东西,它并不是一个结构化的数据,最后还是要把它解析为一个信息。

Web 3.0 的基础设施到底有哪些,又如何去推动和影响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的转型?

沈旸:我们公司是做供应链金融的,涉及的一些场景跟 Web 3.0 稍微有点类似。

第一点,大部分金融的场景是一对一的。比如你去买保险,保险公司会给你的概率对赌,当你想买车险或者其他的保险,都是跟你的概率对赌。概率是一个信息,就是你的信息,比如说你的身体状况,你的健康状况,通过这些信息做出一个保单出来,这笔交易就是价值的评估。

第二点,对你的价值评估是否能够转让?是否能够交换出去?怎么样去交换出去?我觉得这是 Web 3.0 的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小公司跟大公司做生意,大公司一般会有账期,你要先给我们干活,我再给你们付款,账期里面包括债务、票据等,这笔钱在以前如果想被转让出去,比如卖给第三方,卖给另外一个银行,卖给另外一个理财公司,卖给另外一个信托,它是不可编程的,都是大家拍脑袋决策的。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极客时间大家知道卖得很好,但是怎么去激发第三方的合作伙伴,或者广大的极客们去推广极客时间,你要给他们佣金吗?比如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单独推荐码,推荐出去要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以后要放在 CRM 里面,要放在电子合同里面。当极客邦收到款的时候,要跟自己内部的一个电子合同挂钩,电子合同就不再是一个双方的电子合同,推荐人的电子合同也要加在这个电子合同里面,如果我们再把一个更复杂的软件项目放在里面,还要计算它的成本。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可编程的价值交换体系,如果把分成放在可编程的环境里面,只要是有人帮我推荐出去,就都可以给他分成,而且是非常清楚可以查询的,同时还要有信用担保。

如果这个东西能做下去,很多东西都能够做价值交换,Web 3.0 就会被描述得更好,包括公司的边界可能也会被打破,未来销售量可能 20% 都不是公司的销售人员卖出去的,如果说你的价值体系做得非常棒,你不需要有专职的销售,可能 80% 的销售人员都是市场上的各方面最专业的人,他们去帮你做推荐与营销,最终形成一个共赢的体系。

霍太稳: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无论是一个技术,还是一个模式,只有在具体的场景里面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对于我们数字化的人才也是如此。

3 Web 3.0 时代需要什么人才
Web 3.0 时代,企业会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人才?

霍太稳:Web 3.0 本来就是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概念,在数字化时代是非常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的,我们业界也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让数字人才业务化,让业务人才数字化。这和今天分享的 Web 3.0 概念可以连接,比如说我是一个程序员,我要想在数字化时代有更多的价值时,是需要去了解 Web 3.0 技术的,去了解 Web 3.0 能够在应用在哪些业务场景中,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果说我是一个业务人员,可能我需要去想一想,Web 3.0 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够把它应用到现在的业务场景里面,比如如何才能让百万的产品的规模到上亿级规模。

在 Web 3.0 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定是复合型的,技术人才需要多懂一些业务,业务人才也需要多懂一些技术,这就变成了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沈旸:我对 Web 3.0 定义是可编程的价值交换体系。这就要求数字化人才——第一,要懂技术,哪怕不编程,但是你也得懂得技术的一些本质,要从技术的角度要找到本质,要能够把它解释清楚。

第二,你一定要知道哪些东西是概念,哪些东西是技术的本质。你一定要找到跟价值有关的业务,比如哪些业务能赚钱、业务要做到多少量、业务做到怎么样。

但是,价值比业务更广泛、更深层,比如,某某电商公司卖了一万亿的产品,但是一个电商公司在内部有很多组织、很多体系,每个组织的价值是什么?每个环节的价值是什么?链条合作伙伴的价值是什么?在技术上我们还需要判断,什么样的技术应该自己做?什么样的技术应该找合作伙伴去做?如果说真的产生 Web 3.0,那区别一定是因为有了隐私计算,有了个人数据保护法,更多的小企业跟大平台要走向一个公平对等的位置上。

我觉得如果清楚这两点,一方面从价值去看,剖析整个公司,第二个从技术上看行业、看部门、看竞争对手是否会有本质的区别。有时会有一些颠覆性的技术会让行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那么,这些技术是不是出现了?如果出现了你该怎么做?业务架构应该怎么改?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去探索的,这两点应该是新时代数字化人才最值得关注的两点。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具体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沈旸:目前有几种技术跟 Web 3.0 有比较强的关系。

第一,开源。开源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或者说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因为开源能让信息变得更透明,比如区块链或者比特币为什么会那么火?如果它代码不开源,我相信是不可能火的。

第二,分布式技术。这项技术确实是 Web 3.0 里面一个较核心的体系。在 Web 2.0 里面所谓的分布式,还是带有一点集中的味道,比如一个互联网公司巨头,虽然用了分布式架构,但是分布式上所有的节点都是自己的,跟别人没关系。

未来的分布式是跨企业的,它跟联盟链可能会有点类似,但是未来更多的是在技术和架构上要做到联盟的作用,包括隐私计算也要用在这里面。因为大家虽然联合,但是有些数据不能做到 100% 的共享,所以隐私计算是个很重要的点。

第三,电子合同。因为所有的交易是围绕着合同来的,在 ToB 里面是合同,在 ToC 里面是发票。当发票或者合同一旦电子化了以后,是不是能够加入更多的信息?在 ToB 的合同里面,是不是能把介绍商机的中间人放在我的电子合同里?在 ToC 的发票里面,是不是能把渠道的信息放在发票里?

如果可以的话,这就非常类似于智能合约。当我们做到电子化时,就可以纳入更多的载体,可以有两个合同,三个合同,四个合同,甚至有互相依赖的关系,可以用类似于智能合约的电子合同来制约,我觉得在国内这个领域是未来前景跟发展空间最大的一部分。

4 Web 3.0 可能带来技术和性能的倒退
有人觉得 Web 3.0 在国内落地限制比较多,您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沈旸:我反而觉得国内限制可能没有那么多,因为如果大家仅仅把 Web 3.0 跟区块链技术连接起来,或者跟数字货币连接起来,那么在国内落地是比较难的。但是数字货币不等于是 Web 3.0,因为 Web 3.0 是一个可编程的价值交换体系,价值交换体系不等于是数字货币。

区块链是有一些天生的瓶颈的。在区块链里面有个“不可能三角”,也就是性能、分布式还有安全,三个里面只能取两个,比如,比特币它牺牲了性能,但是保证了分布式和安全。但是很多联盟链为了达到性能的要求,牺牲中心化,甚至还有很多区块链存在一些伪概念,我觉得 NFT 也算是一个比较伪的概念。

比特币比较好的一个思想是,它在链上完成了一个闭环,比如这个节点是你挖的矿,你就要告诉大家,而且其他节点是可以帮你认证的,在链上是可以完成认证的环节。但是很多区块链的其他的场景,比如食品溯源,无非是拿手机拍摄照片,而把数据上链,只是把数据存到一个所谓的分布式数据库里面去,因为没有人能告诉大家这个摄像头拍摄的食品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摄像头是不是 PS 的,这些是无法在链上完成闭环的。

Web 3.0 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企业又应该做怎样的准备?

沈旸:Web 3.0 它带来的不一定是风险,有可能是技术上的倒退。区块链、比特币起来以后,以前大家都习惯了一百万并发,或者一千万并发,到了比特币里面之后变成每秒只交易 7 笔,这是在技术上、性能上的倒退。

在 Web 3.0 里面,如果说所有的公司都能遵守数据安全法,或者用户所有的行为都能遵守数据安全,反而会导致现在很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变得不可行,在技术上甚至有可能会倒退。比如一旦采用了隐私计算,或者分布式数据共享以后,它的性能可能就没有以前关起门来自己处理这些数据的效率高,它在效率上甚至可能会有一定的损失。但是它会带来两个优势:第一,公平;第二,针对个体或者小企业可以产生更完整的数据画像。

企业如何在 Web 3.0 时代既不盲目跟风,又抓住时代机会呢?

沈旸:在数字化行业里面,大家认为贝壳数字化的案例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原来房产中介领域是很难被数字化的,没有人愿意协同,没有人愿意合作。当你拿了一个房源,是你卖掉的,你就可以赚到,然后可能存在你辛辛苦苦维护的房源被别人卖掉的现象。在以前的模式里面,中介之间是互相防着的,这会导致中介之间做不了太多的生意。

贝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就是把内部不同岗位的价值给衡量出来了。比如,有的人就是擅长跟客户维护关系;有的人就比较擅长抓住学区房的逻辑,善于做交易。在贝壳的逻辑里面,它把这些逻辑都拆成跟价值及其相关的环节以后,可以非常清楚地量化价值,比如,维护房源的人员占 10%,交易可以占到 10%,给房子拍照片的人可以占到 10%,然后它就可以开始扩大规模了。

在企业中,这种思想也可以运用。比如,公司今天招一个人进来,能够非常清楚看到这个人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的。如果他不擅长做这个环节,就把他放到另外一个环节,各个环节都轮岗以后,如果他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人可能不太适合这个公司。

整个组织,整个业务是能够非常清晰地以价值的方式往前去做滚动,你可以回想一下当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部门想扩张的时候,是否能够像贝壳一样,把这些环节想得那么清楚?如果说你能把它都想清楚了,这就是 Web 3.0 在你们公司内部的一个雏形,它是一个初级的阶段,因为它还不能编程,但是未来如果再加入编程的逻辑,加入更多的变量,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有意思。

总之,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区块链、数字货币的这种技术方向上,所有能帮助我们实现价值交换的技术,我觉得都是属于 Web 3.0 的范畴之内。

嘉宾介绍

沈旸,现任联易融副总裁,在咨询,交付,IT 管理和研发管理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

曾任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 CIO,云基地负责人,主要负责数字化转型、云基地建设和技术运营、营销私域运营等工作,领导云基础架构、区块链、量子应用、智能运维、分布式数据库、开源 ERP 等领域的开发管理和交付工作。

在加入神州数码之前,曾在 SAP 工作十年,在 SAP 美国担任咨询技术架构师,领导数据分析,EPM(企业绩效管理)和 GRC(治理,风险与合规)领域的国际专业服务团队。曾为 150 多家世界 500 强客户提供过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

沈旸个人公众号「信息化与数字化」关注企业信息化战略,数字化转型,开源,SaaS,企业产品选型,ERP咨询与实践,技术与商业运营等领域。

霍太稳,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InfoQ 中国创始人,极客时间创始人,TGO 鲲鹏会发起人。2007 年创立 InfoQ 中国,2014 年创立极客邦科技,2015 年发起 TGO 鲲鹏会,2017 年创立在线职业教育学习品牌极客时间,2019 年开创极客时间企业版,拓展企业服务市场。

今日好文推荐

华润雪花啤酒数字化进行时,独家揭秘其转型框架是如何制定的

字节跳动现象级 App 十年成长史,移动端基础建设与组织演进之路 | 卓越技术团队访谈录

满心欢喜入职 Gitpod 一年后失望离开:垃圾邮件当 OKR、天天造势但就不兑现承诺

钉钉总裁称非常讨厌红点和 DING 消息;Mozilla 控诉苹果、谷歌和微软锁定浏览器;特斯拉上海工人薪酬曝光:到手七八千|Q 资讯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2022元宇宙游戏发展洞察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2年10月20日
Web3.0前瞻研究报告(2022年),5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22年9月25日
【干货书】Python3编程高级指南,494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1+阅读 · 2022年5月18日
Web3.0(元宇宙)概念下的场景生态简析
专知会员服务
216+阅读 · 2022年4月23日
【干货书】深度学习,297页pdf,John D. Kelleher教授撰写
专知会员服务
56+阅读 · 2021年12月24日
CMU陈天奇:新一代深度学习编译技术变革和展望
专知会员服务
33+阅读 · 2021年12月20日
专知会员服务
34+阅读 · 2021年7月29日
专知会员服务
42+阅读 · 2021年6月22日
Gartner:2020年十大战略性技术趋势, 47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20年3月10日
檀林:Web 3.0时代的创投与孵化
36氪
0+阅读 · 2022年11月16日
34岁的王思聪要投身Web 3了?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10月15日
Web3.0时代,品牌营销该怎么做?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9月29日
Web 3.0?高成本版的P2P而已
InfoQ
0+阅读 · 2022年6月3日
中国会有Web3.0吗?
夕小瑶的卖萌屋
0+阅读 · 2022年5月19日
Web3会让开源的未来更好吗?
CSDN
0+阅读 · 2022年5月3日
Web 3.0 很火,但它到底怎么来的?
InfoQ
0+阅读 · 2022年3月29日
“Web3之父”回答:Web3究竟是什么?
学术头条
3+阅读 · 2022年1月6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Arxiv
12+阅读 · 2020年12月10日
已删除
Arxiv
32+阅读 · 2020年3月23日
Arxiv
2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2022元宇宙游戏发展洞察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2年10月20日
Web3.0前瞻研究报告(2022年),5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22年9月25日
【干货书】Python3编程高级指南,494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1+阅读 · 2022年5月18日
Web3.0(元宇宙)概念下的场景生态简析
专知会员服务
216+阅读 · 2022年4月23日
【干货书】深度学习,297页pdf,John D. Kelleher教授撰写
专知会员服务
56+阅读 · 2021年12月24日
CMU陈天奇:新一代深度学习编译技术变革和展望
专知会员服务
33+阅读 · 2021年12月20日
专知会员服务
34+阅读 · 2021年7月29日
专知会员服务
42+阅读 · 2021年6月22日
Gartner:2020年十大战略性技术趋势, 47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20年3月10日
相关资讯
檀林:Web 3.0时代的创投与孵化
36氪
0+阅读 · 2022年11月16日
34岁的王思聪要投身Web 3了?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10月15日
Web3.0时代,品牌营销该怎么做?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9月29日
Web 3.0?高成本版的P2P而已
InfoQ
0+阅读 · 2022年6月3日
中国会有Web3.0吗?
夕小瑶的卖萌屋
0+阅读 · 2022年5月19日
Web3会让开源的未来更好吗?
CSDN
0+阅读 · 2022年5月3日
Web 3.0 很火,但它到底怎么来的?
InfoQ
0+阅读 · 2022年3月29日
“Web3之父”回答:Web3究竟是什么?
学术头条
3+阅读 · 2022年1月6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