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超级连麦》,我们邀请到了联易融副总裁沈旸,和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 霍太稳(Kevin),InfoQ 极客传媒数字化主编高玉娴,一起聊聊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Web 3.0。内容有删减,感兴趣的同学可进入“霍太稳视频号”观看直播回放。
沈旸:Web 1.0 是可读,以前叫门户网站。Web 2.0 是可读可写,相当于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现在大部分国外认为 Web 3.0 叫可读可写加可拥有。但是,我认为这些定义都可能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可读可写它只是个概念,没有谈到技术的本质。
我们看一下,Web 1.0 和 Web 2.0 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技术的代差,或者明显的时间点。比如,2000 年以前,在社交网络之前就有 BBS,它也是可读可写的,而且在 BBS 里面的交流,比现在所谓的社交软件要自由,从这个角度上讲,可读可写它并不是一个界限。另一方面,从数据库的角度上讲,数据库自诞生以来,天生就是可读可写的,而不是在 2000 年以前只可读,2000 年以后才可写。
我们看到 Web 1.0 和 Web 2.0 的真正区别,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 2003 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不赚钱,一个门户网站上顶多挂三四个广告,挂太多就会影响网站的体验,所以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收入是有限的。
真正赚到钱的是谷歌,它通过大数据的架构能够做到千人千面的匹配,用户在搜索的时候就会给他们推送相应的广告,每个人可以看到不同的广告。
如果把这个区别跟企业数据化相比是什么概念?在 2000 年左右,真正赚钱的公司,一定是 IBM、思科、微软、SAP、Oracle 这样做企业信息化的公司。如果把这种公司跟谷歌这样的公司相比,就会看到企业数字化的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一个企业的订单数据、财务数据实际上它的量没那么大,但是价值就非常高。这是因为东西多了以后就值钱,就跟在河里淘沙一样。企业需要河里淘沙的技术,也就是大数据的技术。
因此,我认为 Web 1.0 跟 Web 2.0 的最大的区别是大数据的技术。
为什么现在又提 Web 3.0?虽然很多人把所谓的区块链、数字货币都扯在 Web 3.0 里面,但是我觉得这两年谈 Web 3.0 是因为大家对 Web 2.0 的环境已经有相当大的不满。在 Web 2.0 的环境下,互联网巨头能够通过大数据的体系赚非常多的钱,但是他们对数据的处理并不是特别透明。
于是,大家希望有一个更公平的平台,就叫 Web 3.0。我认为 Web 3.0 是一个叫可编程的、比较平等的价值交换体系。因为在 Web 2.0 里面,所有的交易是取决于平台,所有的交易的规则是由平台来提供的,不是你个人提供的。
沈旸:Web 1.0 叫信息共享,具体包括 BBS 也好,在门户网站看文章也好,这些都叫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拿走的是你的时间。
Web 2.0 叫内容交互,首先同样也要拿走你的时间,但是在拿走你的时间以后,还要拿走你的数据。大家知道 Web 1.0 里面不太可能会记录个人的数据,但是在 Web 2.0 时代,尤其在进入手机 APP 时代之后,个人的数据要被互联网平台进行收集、利用,去做千人千面的分析。
Web 3.0 叫价值交换,就是拿走你的身家,比如你不幸被一些项目忽悠去炒币了,或者去 NFT 里面被“割韭菜”了,那么,最终直接拿走就是你的身家。我提示大家一下,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一定是要有现金流的产出,它是一个资产,无论是在链上的、虚拟的,还是实物的,它一定要给你带来正向的现金流。比如,一个烂尾楼给你带来不了正向现金流,它就不是一个资产,也无法带给你价值。
Web 4.0 叫脑机接口,具体来看,2003 年的时候,脑机接口就是把自己头发剃光戴一个导电的帽子涂上导电液,大概脑袋上有 64 个电极,然后从大脑里面获取非常微弱的脑电波,比如别人问你问题,通过脑电波就能判断你是否兴奋,或者是否说谎。
Web 5.0 叫人机融合,就是拿走你的肉身,而且这每个环节,它是有相互的逻辑,有时间点的一个关系。
现在脑电的发展更迅速,它甚至能探出你在脑袋中想象出的一行字,大家知道一旦有足够的数据,它发展速度会是非线性的增长,最终状态叫人机融合。AI 能模拟意识,如果我的 AI 足够强,是可以替代我今天晚上完成直播的,因为我想讲的内容,要么在我的文章里,要么我在过去给别人讲过,我的 AI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是可以帮助我直播的。
但是如果我的 AI 越来越聪明,它是能够能帮我做生活中的一切。这时,当一个人想长生不老的时候会想:我的意识是不是可以不放在现在肉身里,放在机器的世界里面也可行?因为 AI 能够模拟你 99.99% 的结果。
沈旸:从 Web 1.0 到 Web 5.0 之间的时间点来看,大家可能会明白 Web 3.0 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Web 1.0 是 1993 年互联网开始起来的时期,Web 2.0 是 2003 年,典型就是谷歌发表三篇特别牛的论文,后面整个互联网体系都是基于这三篇论文发展的。Web 2.0 积攒了大量的数据,让 AI 的技术越来越好。
但是现在的大数据或者画像,只是一个非常片面的画像。比如,京东记录的用户画像,它只记录了用户在京东上购物买东西的画像;美团记录的画像,可能只记录了用户晚餐时的画像;携程记录的画像,也只是用户去哪儿旅游的画像,其实还有很多线下的画像是缺失的,比如用户的作息是什么,喜欢什么时候跑步,喜欢去什么地方。
互联网的平台,虽然收集了大量用户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非常片面的,只是一个维度上面的,这些数据是不足以让 AI 诞生出来的。
如果要达到 AI 诞生的程度怎么办?那么一定要有个人数据,个人要对数据有拥有权,在互联网上每个平台的数据要归于自己。当个人的数据积累得越来越多时,就会形成非常完整的画像。
企业也是一样,之前只有大型企业才有非常不错的数字化,而一些小型企业,过了两年三年再去找公司之前的样子,根本找不出来,因为已经没有历史的印象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因为只有把这个事情做得足够深,我们才能到 Web 4.0 的 AI 阶段,通过个人完备的数据画像,产生非常逼真的虚拟数字人,让他能够通过图灵测试。
这时数据要归个人所有,再通过脑机接口把个人的意识记录下来。那么到了 Web 5.0 时代,通过意识的崛起,就能够真正复制个人了,人类跟计算机就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大家可以看到,Web 3.0 为什么重要?Web 3.0 跟数字化的相关性很强,而且我认为 Web 3.0 就是数字化跟价值交换相结合起来的。因为 Web 3.0 要把数据从单一维度的互联网平台里面解放出来,放到真正属于个人或者企业的数字画像中,形成个人或者企业在虚拟世界中的完整画像。
我们现在的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虽然记录一个企业有所谓的 ERP、CRM,但是对个人来说,今天手机上所有东西都不属于自己,APP 一卸载这东西就没有了,每个人拥有的只有照片、视频,但是照片跟视频它本质上不是一个数字化的东西,它并不是一个结构化的数据,最后还是要把它解析为一个信息。
沈旸:我们公司是做供应链金融的,涉及的一些场景跟 Web 3.0 稍微有点类似。
第一点,大部分金融的场景是一对一的。比如你去买保险,保险公司会给你的概率对赌,当你想买车险或者其他的保险,都是跟你的概率对赌。概率是一个信息,就是你的信息,比如说你的身体状况,你的健康状况,通过这些信息做出一个保单出来,这笔交易就是价值的评估。
第二点,对你的价值评估是否能够转让?是否能够交换出去?怎么样去交换出去?我觉得这是 Web 3.0 的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小公司跟大公司做生意,大公司一般会有账期,你要先给我们干活,我再给你们付款,账期里面包括债务、票据等,这笔钱在以前如果想被转让出去,比如卖给第三方,卖给另外一个银行,卖给另外一个理财公司,卖给另外一个信托,它是不可编程的,都是大家拍脑袋决策的。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极客时间大家知道卖得很好,但是怎么去激发第三方的合作伙伴,或者广大的极客们去推广极客时间,你要给他们佣金吗?比如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单独推荐码,推荐出去要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以后要放在 CRM 里面,要放在电子合同里面。当极客邦收到款的时候,要跟自己内部的一个电子合同挂钩,电子合同就不再是一个双方的电子合同,推荐人的电子合同也要加在这个电子合同里面,如果我们再把一个更复杂的软件项目放在里面,还要计算它的成本。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可编程的价值交换体系,如果把分成放在可编程的环境里面,只要是有人帮我推荐出去,就都可以给他分成,而且是非常清楚可以查询的,同时还要有信用担保。
如果这个东西能做下去,很多东西都能够做价值交换,Web 3.0 就会被描述得更好,包括公司的边界可能也会被打破,未来销售量可能 20% 都不是公司的销售人员卖出去的,如果说你的价值体系做得非常棒,你不需要有专职的销售,可能 80% 的销售人员都是市场上的各方面最专业的人,他们去帮你做推荐与营销,最终形成一个共赢的体系。
霍太稳: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无论是一个技术,还是一个模式,只有在具体的场景里面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对于我们数字化的人才也是如此。
霍太稳:Web 3.0 本来就是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概念,在数字化时代是非常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的,我们业界也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让数字人才业务化,让业务人才数字化。这和今天分享的 Web 3.0 概念可以连接,比如说我是一个程序员,我要想在数字化时代有更多的价值时,是需要去了解 Web 3.0 技术的,去了解 Web 3.0 能够在应用在哪些业务场景中,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果说我是一个业务人员,可能我需要去想一想,Web 3.0 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够把它应用到现在的业务场景里面,比如如何才能让百万的产品的规模到上亿级规模。
在 Web 3.0 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定是复合型的,技术人才需要多懂一些业务,业务人才也需要多懂一些技术,这就变成了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沈旸:我对 Web 3.0 定义是可编程的价值交换体系。这就要求数字化人才——第一,要懂技术,哪怕不编程,但是你也得懂得技术的一些本质,要从技术的角度要找到本质,要能够把它解释清楚。
第二,你一定要知道哪些东西是概念,哪些东西是技术的本质。你一定要找到跟价值有关的业务,比如哪些业务能赚钱、业务要做到多少量、业务做到怎么样。
但是,价值比业务更广泛、更深层,比如,某某电商公司卖了一万亿的产品,但是一个电商公司在内部有很多组织、很多体系,每个组织的价值是什么?每个环节的价值是什么?链条合作伙伴的价值是什么?在技术上我们还需要判断,什么样的技术应该自己做?什么样的技术应该找合作伙伴去做?如果说真的产生 Web 3.0,那区别一定是因为有了隐私计算,有了个人数据保护法,更多的小企业跟大平台要走向一个公平对等的位置上。
我觉得如果清楚这两点,一方面从价值去看,剖析整个公司,第二个从技术上看行业、看部门、看竞争对手是否会有本质的区别。有时会有一些颠覆性的技术会让行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那么,这些技术是不是出现了?如果出现了你该怎么做?业务架构应该怎么改?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去探索的,这两点应该是新时代数字化人才最值得关注的两点。
沈旸:目前有几种技术跟 Web 3.0 有比较强的关系。
第一,开源。开源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或者说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因为开源能让信息变得更透明,比如区块链或者比特币为什么会那么火?如果它代码不开源,我相信是不可能火的。
第二,分布式技术。这项技术确实是 Web 3.0 里面一个较核心的体系。在 Web 2.0 里面所谓的分布式,还是带有一点集中的味道,比如一个互联网公司巨头,虽然用了分布式架构,但是分布式上所有的节点都是自己的,跟别人没关系。
未来的分布式是跨企业的,它跟联盟链可能会有点类似,但是未来更多的是在技术和架构上要做到联盟的作用,包括隐私计算也要用在这里面。因为大家虽然联合,但是有些数据不能做到 100% 的共享,所以隐私计算是个很重要的点。
第三,电子合同。因为所有的交易是围绕着合同来的,在 ToB 里面是合同,在 ToC 里面是发票。当发票或者合同一旦电子化了以后,是不是能够加入更多的信息?在 ToB 的合同里面,是不是能把介绍商机的中间人放在我的电子合同里?在 ToC 的发票里面,是不是能把渠道的信息放在发票里?
如果可以的话,这就非常类似于智能合约。当我们做到电子化时,就可以纳入更多的载体,可以有两个合同,三个合同,四个合同,甚至有互相依赖的关系,可以用类似于智能合约的电子合同来制约,我觉得在国内这个领域是未来前景跟发展空间最大的一部分。
沈旸:我反而觉得国内限制可能没有那么多,因为如果大家仅仅把 Web 3.0 跟区块链技术连接起来,或者跟数字货币连接起来,那么在国内落地是比较难的。但是数字货币不等于是 Web 3.0,因为 Web 3.0 是一个可编程的价值交换体系,价值交换体系不等于是数字货币。
区块链是有一些天生的瓶颈的。在区块链里面有个“不可能三角”,也就是性能、分布式还有安全,三个里面只能取两个,比如,比特币它牺牲了性能,但是保证了分布式和安全。但是很多联盟链为了达到性能的要求,牺牲中心化,甚至还有很多区块链存在一些伪概念,我觉得 NFT 也算是一个比较伪的概念。
比特币比较好的一个思想是,它在链上完成了一个闭环,比如这个节点是你挖的矿,你就要告诉大家,而且其他节点是可以帮你认证的,在链上是可以完成认证的环节。但是很多区块链的其他的场景,比如食品溯源,无非是拿手机拍摄照片,而把数据上链,只是把数据存到一个所谓的分布式数据库里面去,因为没有人能告诉大家这个摄像头拍摄的食品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摄像头是不是 PS 的,这些是无法在链上完成闭环的。
沈旸:Web 3.0 它带来的不一定是风险,有可能是技术上的倒退。区块链、比特币起来以后,以前大家都习惯了一百万并发,或者一千万并发,到了比特币里面之后变成每秒只交易 7 笔,这是在技术上、性能上的倒退。
在 Web 3.0 里面,如果说所有的公司都能遵守数据安全法,或者用户所有的行为都能遵守数据安全,反而会导致现在很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变得不可行,在技术上甚至有可能会倒退。比如一旦采用了隐私计算,或者分布式数据共享以后,它的性能可能就没有以前关起门来自己处理这些数据的效率高,它在效率上甚至可能会有一定的损失。但是它会带来两个优势:第一,公平;第二,针对个体或者小企业可以产生更完整的数据画像。
沈旸:在数字化行业里面,大家认为贝壳数字化的案例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原来房产中介领域是很难被数字化的,没有人愿意协同,没有人愿意合作。当你拿了一个房源,是你卖掉的,你就可以赚到,然后可能存在你辛辛苦苦维护的房源被别人卖掉的现象。在以前的模式里面,中介之间是互相防着的,这会导致中介之间做不了太多的生意。
贝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就是把内部不同岗位的价值给衡量出来了。比如,有的人就是擅长跟客户维护关系;有的人就比较擅长抓住学区房的逻辑,善于做交易。在贝壳的逻辑里面,它把这些逻辑都拆成跟价值及其相关的环节以后,可以非常清楚地量化价值,比如,维护房源的人员占 10%,交易可以占到 10%,给房子拍照片的人可以占到 10%,然后它就可以开始扩大规模了。
在企业中,这种思想也可以运用。比如,公司今天招一个人进来,能够非常清楚看到这个人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的。如果他不擅长做这个环节,就把他放到另外一个环节,各个环节都轮岗以后,如果他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人可能不太适合这个公司。
整个组织,整个业务是能够非常清晰地以价值的方式往前去做滚动,你可以回想一下当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部门想扩张的时候,是否能够像贝壳一样,把这些环节想得那么清楚?如果说你能把它都想清楚了,这就是 Web 3.0 在你们公司内部的一个雏形,它是一个初级的阶段,因为它还不能编程,但是未来如果再加入编程的逻辑,加入更多的变量,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有意思。
总之,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区块链、数字货币的这种技术方向上,所有能帮助我们实现价值交换的技术,我觉得都是属于 Web 3.0 的范畴之内。
沈旸,现任联易融副总裁,在咨询,交付,IT 管理和研发管理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
曾任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 CIO,云基地负责人,主要负责数字化转型、云基地建设和技术运营、营销私域运营等工作,领导云基础架构、区块链、量子应用、智能运维、分布式数据库、开源 ERP 等领域的开发管理和交付工作。
在加入神州数码之前,曾在 SAP 工作十年,在 SAP 美国担任咨询技术架构师,领导数据分析,EPM(企业绩效管理)和 GRC(治理,风险与合规)领域的国际专业服务团队。曾为 150 多家世界 500 强客户提供过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
沈旸个人公众号「信息化与数字化」关注企业信息化战略,数字化转型,开源,SaaS,企业产品选型,ERP咨询与实践,技术与商业运营等领域。
霍太稳,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InfoQ 中国创始人,极客时间创始人,TGO 鲲鹏会发起人。2007 年创立 InfoQ 中国,2014 年创立极客邦科技,2015 年发起 TGO 鲲鹏会,2017 年创立在线职业教育学习品牌极客时间,2019 年开创极客时间企业版,拓展企业服务市场。
钉钉总裁称非常讨厌红点和 DING 消息;Mozilla 控诉苹果、谷歌和微软锁定浏览器;特斯拉上海工人薪酬曝光:到手七八千|Q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