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夏天,最火的一部剧大概就是《镇魂》,最热闹的一个群体大概就是“镇魂女孩”。
两位主演动不动就上热搜榜,大票粉丝跟行程、机场接机。
我的一个朋友也是其中的一员,上次聊天时,她一脸兴奋地问我:你有没有看《镇魂》?
然后点开手机相册,一张张翻给我看:“看,居老师的睫毛长不长!北宇哥哥帅不帅!”
看她闪闪发光的眼睛,我只好随声附和:“嗯嗯嗯!”
她告诉我,因为喜欢《镇魂》,加了很多群,认识了很多同好。一开始,微博上互相转发评论,大家一起聊聊天,感觉一下子少了许多孤独感,快乐了很多。
但是慢慢地,她发现自己似乎把整个时间都花在了这件事上,和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维持着这样的社交关系,其实对现实中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作用,自己依然是孤独的。
这样的感觉,大概就像《孤独六讲》里蒋勋说的那样吧:
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世界看着很热闹,但却越来越让人孤独;我们看着很热闹地活着,但却依然孤独。
2
《奇葩大会》的某一期里,有个叫吴丹妮的姑娘。这位号称拒绝了“陈楚河的玫瑰”的姑娘全场面带微笑。
她开心地介绍自己,说自己喜欢唱歌跳舞,还讲述了一些很奇葩和搞笑的事情,竭尽全力地表现自己的活泼和搞怪。
现场,马东突然指出:
丹妮的笑容很灿烂,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能看出一点苦劲儿。
她年纪轻轻,可不知道为什么老给我一种阅尽沧桑、依然保持着某种乐观态度的感受。
对于吴丹妮来说,面带微笑是她没有任何情绪时的标配表情。
父亲突然离世、生活变故,让吴丹妮不得不用开心大笑、尽力搞怪,来掩饰自己的孤独。
笑已经不是一种情绪表达,而只是一张面具了。
她说,一个人过了太久,习惯了独自坚强、扛下一切,不是她想逞强,只是除了自己没有谁能让她倚仗。
隐形孤独的年轻人,即使偶尔多愁善感,也绝不会把伤痛展现在别人面前。
不希望被人发现自己的孤独,不希望别人可怜自己。
隐形孤独人口,总会用微笑来保护自己,总会逼自己变得坚强。
3
独自一人在上海工作的发小,前几天跟我讲了她最近发生的一件事。
某天深夜,发小想要给自己的蓝牙音响充电,但是用指甲一直抠不开充电口的盖子。
随后她找了个刮眉刀,打算用它撬开盖子。结果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大拇指给削了,鲜血直冒,染红好几张纸巾后才止住。
发小一下子情绪上来,忍不住哭了起来。
她回忆说:其实我当时不是因为疼才哭的,是那一瞬间突然觉得很后悔,为什么当初要一个人来这里,为什么要把自己搞成这样。
当初为了自己的梦想,义无反顾地来到异乡,踌躇满志,但却没料到,要承受的孤独远比自己预想的要难受。
我想,独自一人在外工作的人们,都会有这样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吧。
然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能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的孤独又是必然的。
就如席慕蓉所说: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有理想的年轻人,即便孤独,也会慢慢地把它藏起来,然后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4
与“隐形贫困人口”相对应的,网络上还流行着“隐形孤独人口”。指的是,表面看起来社交广泛、朋友众多,实际内心非常孤独的人。
微信里各式各样的群聊,通讯录里也有好几百人……可是每当想吃个饭看个电影,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却不知道该找谁。
特蕾莎梅说:“对太多人来说,孤独是现代生活的悲哀现实。”
就像那句网上流行的话说的,“你是人来疯,你是聚会的焦点,你是朋友圈的幽默大王。当人群散去,你又换了另外一面——孤独患者。”
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几乎都是这样的存在。
但我们也不必惧怕孤独。正如蒋勋所言:孤独没有什么不好,是孤独变得不好的,是你害怕孤独。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
既然我们总要孤独地活着,那不妨就利用好这份孤独。
即便现在因孤独而迷茫,但经历过它们,就是成长。
作者:蒋勋 著
今日词条推荐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一个人静下来读一本书了?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一个人观察一棵树了?你有多长时间没有一个人冥想思考了?
在精读君看来,独处能力,是一种以我为主,与自身专注对话的能力。
梁晓声说: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
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
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着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就足以抵抗很漫长的寂寞。”
↓分享有礼,不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