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程|TensorRT部署实战:YOLOv5的ONNX模型部署

2022 年 10 月 26 日 极市平台
↑ 点击 蓝字  关注极市平台

作者丨一天到晚潜水的鱼
来源丨自动驾驶之心
编辑丨极市平台

极市导读

 

本文将以YOLOv5为例详细介绍如何使用TensorRT的C++版本API来部署ONNX模型。 >>加入极市CV技术交流群,走在计算机视觉的最前沿

前言

TensorRT是英伟达官方提供的一个高性能深度学习推理优化库,支持C++Python两种编程语言API。通常情况下深度学习模型部署都会追求效率,尤其是在嵌入式平台上,所以一般会选择使用C++来做部署。

本文将以YOLOv5为例详细介绍如何使用TensorRTC++版本API来部署ONNX模型,使用的TensorRT版本为8.4.1.5,如果使用其他版本可能会存在某些函数与本文描述的不一致。另外,使用TensorRT 7会导致YOLOv5的输出结果与期望不一致,请注意。

导出ONNX模型

YOLOv5使用PyTorch框架进行训练,可以使用官方代码仓库中的export.py脚本把PyTorch模型转换为ONNX模型:

python export.py --weights yolov5x.pt --include onnx --imgsz 640 640  

准备模型输入数据

如果想用YOLOv5对图像做目标检测,在将图像输入给模型之前还需要做一定的预处理操作,预处理操作应该与模型训练时所做的操作一致。YOLOv5的输入是RGB格式的3通道图像,图像的每个像素需要除以255来做归一化,并且数据要按照CHW的顺序进行排布。所以YOLOv5的预处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1. 将原始输入图像缩放到模型需要的尺寸,比如 640x640。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原始图像是按照等比例进行缩放的,如果缩放后的图像某个维度上比目标值小,那么就需要进行填充。举个例子:假设输入图像尺寸为 768x576,模型输入尺寸为 640x640,按照等比例缩放的原则缩放后的图像尺寸为 640x480,那么在 y方向上还需要填充 640-480=160(分别在图像的顶部和底部各填充 80)。来看一下实现代码:
cv::Mat input_image = cv::imread("dog.jpg");  
cv::Mat resize_image;  
const int model_width = 640;  
const int model_height = 640;  
const float ratio = std::min(model_width / (input_image.cols * 1.0f),  
                              model_height / (input_image.rows * 1.0f));  
// 等比例缩放  
const int border_width = input_image.cols * ratio;  
const int border_height = input_image.rows * ratio;  
// 计算偏移值  
const int x_offset = (model_width - border_width) / 2;  
const int y_offset = (model_height - border_height) / 2;  
cv::resize(input_image, resize_image, cv::Size(border_width, border_height));  
cv::copyMakeBorder(resize_image, resize_image, y_offset, y_offset, x_offset,  
                    x_offset, cv::BORDER_CONSTANT, cv::Scalar(114, 114, 114));  
// 转换为RGB格式  
cv::cvtColor(resize_image, resize_image, cv::COLOR_BGR2RGB);  

图像这样处理后的效果如下图所示,顶部和底部的灰色部分是填充后的效果。

  1. 对图像像素做归一化操作,并按照 CHW的顺序进行排布。这一步的操作比较简单,直接看代码吧:
input_blob = new float[model_height * model_width * 3];  
const int channels = resize_image.channels();  
const int width = resize_image.cols;  
const int height = resize_image.rows;  
for (int c = 0; c < channels; c++) {  
  for (int h = 0; h < height; h++) {  
    for (int w = 0; w < width; w++) {  
      input_blob[c * width * height + h * width + w] =  
          resize_image.at<cv::Vec3b>(h, w)[c] / 255.0f;  
    }  
  }  
}  

ONNX模型部署

1. 模型优化与序列化

要使用TensorRTC++ API来部署模型,首先需要包含头文件NvInfer.h

#include "NvInfer.h"  

TensorRT所有的编程接口都被放在命名空间nvinfer1中,并且都以字母I为前缀,比如ILoggerIBuilder等。使用TensorRT部署模型首先需要创建一个IBuilder对象,创建之前还要先实例化ILogger接口:

class MyLogger : public nvinfer1::ILogger {  
 public:  
  explicit MyLogger(nvinfer1::ILogger::Severity severity =  
                        nvinfer1::ILogger::Severity::kWARNING)  
      : severity_(severity) {}  
  
  void log(nvinfer1::ILogger::Severity severity,  
           const char *msg) noexcept override {  
    if (severity <= severity_) {  
      std::cerr << msg << std::endl;  
    }  
  }  
  nvinfer1::ILogger::Severity severity_;  
};  

上面的代码默认会捕获级别大于等于WARNING的日志信息并在终端输出。实例化ILogger接口后,就可以创建IBuilder对象:

MyLogger logger;  
nvinfer1::IBuilder *builder = nvinfer1::createInferBuilder(logger);  

创建IBuilder对象后,优化一个模型的第一步是要构建模型的网络结构。

const uint32_t explicit_batch = 1U << static_cast<uint32_t>(  
          nvinfer1::NetworkDefinitionCreationFlag::kEXPLICIT_BATCH);  
nvinfer1::INetworkDefinition *network = builder->createNetworkV2(explicit_batch);  

模型的网络结构有两种构建方式,一种是使用TensorRTAPI一层一层地去搭建,这种方式比较麻烦;另外一种是直接从ONNX模型中解析出模型的网络结构,这需要ONNX解析器来完成。由于我们已经有现成的ONNX模型了,所以选择第二种方式。TensorRTONNX解析器接口被封装在头文件NvOnnxParser.h中,命名空间为nvonnxparser。创建ONNX解析器对象并加载模型的代码如下:

const std::string onnx_model = "yolov5m.onnx";  
nvonnxparser::IParser *parser = nvonnxparser::createParser(*network, logger);  
parser->parseFromFile(model_path.c_str(),  
    static_cast<int>(nvinfer1::ILogger::Severity::kERROR))  
// 如果有错误则输出错误信息  
for (int32_t i = 0; i < parser->getNbErrors(); ++i) {  
    std::cout << parser->getError(i)->desc() << std::endl;  
}  

模型解析成功后,需要创建一个IBuilderConfig对象来告诉TensorRT该如何对模型进行优化。这个接口定义了很多属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属性是工作空间的最大容量。在网络层实现过程中通常会需要一些临时的工作空间,这个属性会限制最大能申请的工作空间的容量,如果容量不够的话会导致该网络层不能成功实现而导致错误。另外,还可以通过这个对象设置模型的数据精度。TensorRT默认的数据精度为FP32,我们还可以设置FP16或者INT8,前提是该硬件平台支持这种数据精度。

nvinfer1::IBuilderConfig *config = builder->createBuilderConfig();  
config->setMemoryPoolLimit(nvinfer1::MemoryPoolType::kWORKSPACE, 1U << 25);  
if (builder->platformHasFastFp16()) {  
  config->setFlag(nvinfer1::BuilderFlag::kFP16);  
}  

设置IBuilderConfig属性后,就可以启动优化引擎对模型进行优化了,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嵌入式平台上可能会比较久一点。经过TensorRT优化后的序列化模型被保存到IHostMemory对象中,我们可以将其保存到磁盘中,下次使用时直接加载这个经过优化的模型即可,这样就可以省去漫长的等待模型优化的过程。我一般习惯把序列化模型保存到一个后缀为.engine的文件中。

nvinfer1::IHostMemory *serialized_model =  
      builder->buildSerializedNetwork(*network, *config);  
  
// 将模型序列化到engine文件中  
std::stringstream engine_file_stream;  
engine_file_stream.seekg(0, engine_file_stream.beg);  
engine_file_stream.write(static_cast<const char *>(serialized_model->data()),  
                        serialized_model->size());  
const std::string engine_file_path = "yolov5m.engine";  
std::ofstream out_file(engine_file_path);  
assert(out_file.is_open());  
out_file << engine_file_stream.rdbuf();  
out_file.close();  

由于IHostMemory对象保存了模型所有的信息,所以前面创建的IBuilderIParser等对象已经不再需要了,可以通过delete进行释放。

delete config;  
delete parser;  
delete network;  
delete builder;  

IHostMemory对象用完后也可以通过delete进行释放。

2. 模型反序列化

通过上一步得到优化后的序列化模型后,如果要用模型进行推理,那么还需要创建一个IRuntime接口的实例,然后通过其模型反序列化接口去创建一个ICudaEngine对象:

nvinfer1::IRuntime *runtime = nvinfer1::createInferRuntime(logger);  
nvinfer1::ICudaEngine *engine = runtime->deserializeCudaEngine(  
    serialized_model->data(), serialized_model->size());  
  
delete serialized_model;  
delete runtime;  

如果是直接从磁盘中加载.engine文件也是差不多的步骤,首先从.engine文件中把模型加载到内存中,然后再通过IRuntime接口对模型进行反序列化即可。

const std::string engine_file_path = "yolov5m.engine";  
std::stringstream engine_file_stream;  
engine_file_stream.seekg(0, engine_file_stream.beg);  
std::ifstream ifs(engine_file_path);  
engine_file_stream << ifs.rdbuf();  
ifs.close();  
  
engine_file_stream.seekg(0, std::ios::end);  
const int model_size = engine_file_stream.tellg();  
engine_file_stream.seekg(0, std::ios::beg);  
void *model_mem = malloc(model_size);  
engine_file_stream.read(static_cast<char *>(model_mem), model_size);  
  
nvinfer1::IRuntime *runtime = nvinfer1::createInferRuntime(logger);  
nvinfer1::ICudaEngine *engine = runtime->deserializeCudaEngine(model_mem, model_size);  
  
delete runtime;  
free(model_mem);  

3. 模型推理

ICudaEngine对象中存放着经过TensorRT优化后的模型,不过如果要用模型进行推理则还需要通过createExecutionContext()函数去创建一个IExecutionContext对象来管理推理的过程:

nvinfer1::IExecutionContext *context = engine->createExecutionContext();  

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使用TensorRT框架进行模型推理的完整流程:

  1. 对输入图像数据做与模型训练时一样的预处理操作。
  2. 把模型的输入数据从 CPU拷贝到 GPU中。
  3. 调用模型推理接口进行推理。
  4. 把模型的输出数据从 GPU拷贝到 CPU中。
  5. 对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解析,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后得到最终的结果。

由于模型的推理是在GPU上进行的,所以会存在搬运输入、输出数据的操作,因此有必要在GPU上创建内存区域用于存放输入、输出数据。模型输入、输出的尺寸可以通过ICudaEngine对象的接口来获取,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先为模型分配输入、输出缓存区。

void *buffers[2];  
// 获取模型输入尺寸并分配GPU内存  
nvinfer1::Dims input_dim = engine->getBindingDimensions(0);  
int input_size = 1;  
for (int j = 0; j < input_dim.nbDims; ++j) {  
  input_size *= input_dim.d[j];  
}  
cudaMalloc(&buffers[0], input_size * sizeof(float));  
  
// 获取模型输出尺寸并分配GPU内存  
nvinfer1::Dims output_dim = engine->getBindingDimensions(1);  
int output_size = 1;  
for (int j = 0; j < output_dim.nbDims; ++j) {  
  output_size *= output_dim.d[j];  
}  
cudaMalloc(&buffers[1], output_size * sizeof(float));  
  
// 给模型输出数据分配相应的CPU内存  
float *output_buffer = new float[output_size]();  

到这一步,如果你的输入数据已经准备好了,那么就可以调用TensorRT的接口进行推理了。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调用IExecutionContext对象的enqueueV2()函数进行异步地推理操作,该函数的第二个参数为CUDA流对象,第三个参数为CUDA事件对象,这个事件表示该执行流中输入数据已经使用完,可以挪作他用了。

cudaStream_t stream;  
cudaStreamCreate(&stream);  
// 拷贝输入数据  
cudaMemcpyAsync(buffers[0], input_blob,input_size * sizeof(float),  
                  cudaMemcpyHostToDevice, stream);  
// 执行推理  
context->enqueueV2(buffers, stream, nullptr);  
// 拷贝输出数据  
cudaMemcpyAsync(output_buffer, buffers[1],output_size * sizeof(float),  
                  cudaMemcpyDeviceToHost, stream);  
  
cudaStreamSynchronize(stream);  

模型推理成功后,其输出数据被拷贝到output_buffer中,接下来我们只需按照YOLOv5的输出数据排布规则去解析即可。

4. 小结

在介绍如何解析YOLOv5输出数据之前,我们先来总结一下用TensorRT框架部署ONNX模型的基本流程。

如上图所示,主要步骤如下:

  1. 实例化 Logger;
  2. 创建 Builder;
  3. 创建 Network;
  4. 使用 Parser解析 ONNX模型,构建 Network
  5. 设置 Config参数;
  6. 优化网络,序列化模型;
  7. 反序列化模型;
  8. 拷贝模型输入数据( HostToDevice),执行模型推理;
  9. 拷贝模型输出数据( DeviceToHost),解析结果。

解析模型输出结果

YOLOv53个检测头,如果模型输入尺寸为640x640,那么这3个检测头分别在80x8040x4020x20的特征图上做检测。让我们先用Netron工具来看一下YOLOv5 ONNX模型的结构,可以看到,YOLOv5的后处理操作已经被包含在模型中了(如下图红色框内所示),3个检测头分支的结果最终被组合成一个张量作为输出。

yolov5m

YOLOv53个检测头一共有(80x80+40x40+20x20)x3=25200个输出单元格,每个单元格输出x,y,w,h,objectness5项再加80个类别的置信度总共85项内容。经过后处理操作后,目标的坐标值已经被恢复到以640x640为参考的尺寸,如果需要恢复到原始图像尺寸,只需要除以预处理时的缩放因子即可。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注意:由于在做预处理的时候图像做了填充,原始图像并不是被缩放成640x640而是640x480,使得输入给模型的图像的顶部被填充了一块高度为80的区域,所以在恢复到原始尺寸之前,需要把目标的y坐标减去偏移量80

详细的解析代码如下:

float *ptr = output_buffer;  
for (int i = 0; i < 25200; ++i) {  
  const float objectness = ptr[4];  
  if (objectness >= 0.45f) {  
    const int label =  
        std::max_element(ptr + 5, ptr + 85) - (ptr + 5);  
    const float confidence = ptr[5 + label] * objectness;  
    if (confidence >= 0.25f) {  
      const float bx = ptr[0];  
      const float by = ptr[1];  
      const float bw = ptr[2];  
      const float bh = ptr[3];  
  
      Object obj;  
      // 这里要减掉偏移值  
      obj.box.x = (bx - bw * 0.5f - x_offset) / ratio;  
      obj.box.y = (by - bh * 0.5f - y_offset) / ratio;  
      obj.box.width = bw / ratio;  
      obj.box.height = bh / ratio;  
      obj.label = label;  
      obj.confidence = confidence;  
      objs->push_back(std::move(obj));  
    }  
  }  
  ptr += 85;  
}  // i loop  

对解析出的目标做非极大值抑制(NMS)操作后,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总结

本文以YOLOv5为例通过大量的代码一步步讲解如何使用TensorRT框架部署ONNX模型,主要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学习到TensorRT模型部署的基本流程,比如如何准备输入数据、如何调用API用模型做推理、如何解析模型的输出结果。如何部署YOLOv5模型并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是要掌握使用TensorRT部署ONNX模型的基本方法,这样才会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公众号后台回复“开学”获取CVPR、ICCV、VALSE等论文资源下载~

△点击卡片关注极市平台,获取 最新CV干货


极市干货
算法竞赛:往届获奖方案总结以及经验详解|ACCV2022国际细粒度图像分析挑战赛
技术综述 BEV 学术界和工业界方案、优化方法与tricks综述 PyTorch下的可视化工具(网络结构/训练过程可视化)
极视角动态:极视角与华为联合发布基于昇腾AI的「AICE赋能行业解决方案」算法误报怎么办?自训练工具使得算法迭代效率提升50%!

CV技术社群邀请函 #




△长按添加极市小助手
添加极市小助手微信(ID : cvmart2)

备注:姓名-学校/公司-研究方向-城市(如:小极-北大-目标检测-深圳)


即可申请加入极市目标检测/图像分割/工业检测/人脸/医学影像/3D/SLAM/自动驾驶/超分辨率/姿态估计/ReID/GAN/图像增强/OCR/视频理解等技术交流群


极市&深大CV技术交流群已创建,欢迎深大校友加入,在群内自由交流学术心得,分享学术讯息,共建良好的技术交流氛围。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CV社区

收获更多技术干货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跨框架的模型中间表达框架
【2022干货书】动手学差分隐私,10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64+阅读 · 2022年11月10日
【2022新书】Python DevOps,24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0+阅读 · 2022年7月11日
代码注释最详细的Transformer
专知会员服务
112+阅读 · 2022年6月30日
【2021新书】机器学习模型生产部署实践,16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12+阅读 · 2021年6月11日
专知会员服务
59+阅读 · 2021年1月17日
TensorFlow Lite指南实战《TensorFlow Lite A primer》,附48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70+阅读 · 2020年1月17日
模型部署入门教程:ONNX 模型的修改与调试
极市平台
4+阅读 · 2022年7月6日
实操教程|用Pytorch训练神经网络
极市平台
0+阅读 · 2022年4月22日
实操教程|Pytorch转ONNX详解
极市平台
3+阅读 · 2022年4月4日
Tensorrt踩坑日记 | python、pytorch 转 onnx 推理加速
极市平台
15+阅读 · 2021年12月24日
实践教程 | 浅谈 PyTorch 中的 tensor 及使用
极市平台
1+阅读 · 2021年12月14日
模型部署翻车记:pytorch转onnx踩坑实录
极市平台
2+阅读 · 2021年12月11日
使用ONNX+TensorRT部署人脸检测和关键点250fps
极市平台
34+阅读 · 2019年10月22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12月15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12月15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2022干货书】动手学差分隐私,10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64+阅读 · 2022年11月10日
【2022新书】Python DevOps,24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0+阅读 · 2022年7月11日
代码注释最详细的Transformer
专知会员服务
112+阅读 · 2022年6月30日
【2021新书】机器学习模型生产部署实践,16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12+阅读 · 2021年6月11日
专知会员服务
59+阅读 · 2021年1月17日
TensorFlow Lite指南实战《TensorFlow Lite A primer》,附48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70+阅读 · 2020年1月17日
相关资讯
模型部署入门教程:ONNX 模型的修改与调试
极市平台
4+阅读 · 2022年7月6日
实操教程|用Pytorch训练神经网络
极市平台
0+阅读 · 2022年4月22日
实操教程|Pytorch转ONNX详解
极市平台
3+阅读 · 2022年4月4日
Tensorrt踩坑日记 | python、pytorch 转 onnx 推理加速
极市平台
15+阅读 · 2021年12月24日
实践教程 | 浅谈 PyTorch 中的 tensor 及使用
极市平台
1+阅读 · 2021年12月14日
模型部署翻车记:pytorch转onnx踩坑实录
极市平台
2+阅读 · 2021年12月11日
使用ONNX+TensorRT部署人脸检测和关键点250fps
极市平台
34+阅读 · 2019年10月22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