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因投稿者并非双一流高校作者而拒稿引热议!这算学历歧视吗?

2020 年 7 月 6 日 学术头条


连学术也不论内容只讲出身了?


最近,一则期刊的退稿通知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根据网传截图显示,通知里强调「本刊目前只接收双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经审阅及编辑部研究,不予采用,请另行处理。



图源:微博


很多人不经发问,连学术也不论内容只讲出身了?这算是对非“双一流”的歧视吗?


但更多的人则表示,这样的现象在投稿时,可以算是常态.....


截图自:知乎


「学历隐形歧视」已是常态?


在这篇爆料的评论中,小募注意到这样一些观点,他们能理解期刊这样的要求,甚至觉得期刊【能回一封邮件退稿】已经很不错了。



理解的背后,是对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常态的见多不怪。


不少人都表示,给期刊投稿时,这样的出身要求限制,还真不少。



其实这个事情,小募也算有点体会。


在给不少期刊投稿时,有的期刊除了要求作者必须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外,还有的要求必须是博士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或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


也就是说,除了导师一作投稿外,想要自己一作那是门都没有,虽然感觉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作者一作、导师通讯.....


所以看到这则消息时,我也是见怪不怪。但是回头一想,这样的常态真的合理吗?


固然,期刊方也会有一定的道理,比如:


因为版面资源有限,投稿积压太多。编辑部人手不够,用出身来进行筛选可能是一种比较方便高效的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减少自身工作量。


但更多的人则对此表示质疑:


双非出身的作者,就一定写不出符合期刊要求的稿件吗?


越是版面有限的时候,更要择优刊登。光瞅一眼作者出身就拒稿,算不算是一种懒政?


实际上,我们也报道过不少双非高校发顶刊的事迹。


1. 2019年,上海大学理学院“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Rebek教授和于洋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先后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题目分别为“Recognition with metallo cavitands”和“Relative hydrophilicities of cis and trans formamides”。上海大学“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及理学院化学系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理学院2017级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永生均参与了这两篇论文的工作,其中一篇为第一作者。


这也是上海大学首篇以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PNAS上发表论文。


2. 2019年10月31日,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在线公开发表昆明理工大学高水平研究论文“Dissecting primate early post-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using long-term in vitro embryo culture”(运用体外培养体系解析灵长类着床后早期胚胎发育)。昆明理工大学谭韬课题组博士生孙念琴、硕士生李昌及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雷莹博士为该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昆明理工大学是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假如说,这些期刊都以作者是否来自双一流为过稿条件之一的话,那么也就没有这些优秀的论文和我们碰面了。


学历歧视老生常谈,双非永无“出头之日”?


其实这个事件背后的本质,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历歧视」。有时候也不经让人反问一句:“双非就永无翻身之日”?


关于这个,最早的体验,是在招聘时。


我们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名交大的学习算法的博士,工作三年后辞职,本以为很快能找到新工作,然而两个月过去,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据称,一名猎头曾联系了这位博士,但在得知其本科就读院校为非211大学时,表示公司对学历有规定,委婉地拒绝了他。





而这也绝不是个例,甚至说,是求职场的一个普遍现象。


没有一个光鲜亮丽的本科学历,即使硕博都毕业于名校,在求职中十次也有八次会被拦在第一道的“简历关”。


其实,对于此,用人单位也有自己的解释。


面对高学历人数激增,某知名IT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说道:“现在一则招聘启事发出去可以收到几千份简历。实在没有办法一一查看,于是便先限定在‘211’,再缩小到‘985’,发现还是看不过来,就只好再添加本科也是重点这样的条件了。我们也知道,肯定有不少人才被漏掉了,但考虑到招聘成本,只能这样了。”


也有很多支持看学历出身的人表示:


学校的层次确实体现学习能力,但是学习能力不是一层不变的。高考以前,受家庭影响大,大学以后,自己渐渐有了自主权。如果能够突破先天的局限,在成年后依然可以获得本领域的成就。当然,这种人不多,也容易辨别。所以不要怪人家看第一学历了,只能怪自己不够努力。


但绝大部分人,还是对此表示:很无奈。毕竟学历出身不好,但后天努力,做出一番改变的人也多的是。


比如南理工的教授左超。出身三本的他,在考研时,以当年电光院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进入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光学工程专业学习,并在读博后经过考核,被破格聘为副教授留在了南理工。2017年,还同时入选了国家“优青”与江苏省“杰青”。用他的话来说:“如果没有学院学校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其实,在看学历出身的问题上,各方都能说出点自己的道理来。但是,常态有时并不等于合理。在呼吁去掉阶级固化的今天,或许“不以出身论英雄”,才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募格学术撰写。参考来源:新浪微博、学校官网、募格学术此前报道。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精彩!
喜欢本篇内容,请 分享、点赞、在看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昆明理工大学简称昆工,坐落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创建于1954年,时名为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是一所经济、管理、哲、法、文、艺术、医、农、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是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高校、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入选高校;首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六所高校之一;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之一;依托高校建立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2所高校之一。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书籍教学课件开放下载
专知会员服务
140+阅读 · 2020年7月27日
专知会员服务
147+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还在修改博士论文?这份《博士论文写作技巧》为你指南
专知会员服务
37+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周志华教授:如何做研究与写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155+阅读 · 2019年10月9日
KDD 2019放榜,接收率低至14%,你的论文中了吗?
机器之心
7+阅读 · 2019年4月30日
2018年中科院JCR分区发布!
材料科学与工程
3+阅读 · 2018年12月11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10月24日
Arxiv
4+阅读 · 2018年1月19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