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术新秀十问十答,你想要的干货都在这里

2018 年 10 月 2 日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林衍凯

编者按


清华大学第23届学术新秀获奖者林衍凯是计算机系2014级的直博生,师从孙茂松教授与刘知远副教授,研究方向是知识的表示、获取与应用。读博期间,他累计发表国际顶级会议学术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篇,根据Google Scholar统计论文总引用量超过500次。2017年被评为百度学者(全球仅10人)。


采访前,拿到林衍凯的简历介绍,严肃刻板的理工男、埋头苦干的程序员、惜时如金的优等生、天赋异禀的高材生……种种标签,带给我一种不可接近的距离感。惴惴不安地见面后,反倒是林衍凯似乎有一些慢热、有一点害羞,甚至还有一点紧张。但是熟络起来之后,他开始侃侃而谈,几分幽默,几分诙谐,把那些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一一打破,让我不禁惊叹,原来揭掉科研大神的光环,他与我们并无差异。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可以进清华,高中的时候觉得自己能考入中山大学就很不错了。」被评为「清华大学学术新秀」的他,也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提到信息学竞赛,他坦言最初只是觉得好玩。当高一时听说信息学竞赛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虽然信息学竞赛是当时较为冷门的选择,但凭借着兴趣、天赋和努力,林衍凯顺利拿到信息学竞赛金牌,并因此获得保送清华的资格。

 

在清华园的几年时光,除了学习,他也会打打球、刷刷剧,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平淡真实,并且从来没有放弃过前进的脚步。大三寒假,他进入了孙茂松老师课题组,也是在这里坚定了自己的科研决心,最终选择留在清华园读博。

 

围绕学术兴趣和科研方法等话题,研读间将与林衍凯的访谈内容整理成十问十答。通过他的故事与分享,或许也会对你的科研之路有所启迪。


谈研究方向确定

——目光放长远,多多尝试和接触

研读间:博士期间要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林衍凯:读研阶段和本科阶段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读博期间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整体规划,博士期间要研究什么?这个问题该分成几步去做?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有助于我们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你怎么去看待这个方向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我们要有长远的目光。


建议大家在读博之前多去接触和尝试几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也有助于我们确定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比如我在本科时和同学参加了KBP TAC比赛,在一个学长之前的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其实也就算是一次练手,最后拿了大赛第三名的成绩。通过这次比赛,我对这个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最终选择了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研究。

谈与导师沟通

——主动沟通,保持亦师亦友关系

研读间:如何更有效地与导师沟通?       


林衍凯:首先,要主动和导师沟通,带着问题与他们沟通可能会更有针对性一些。另外,和导师之间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也很重要。我初进实验室时,和导师之间主要以讨论工作为主,比如我会跟导师讨论这篇论文还挺不错,然后跟着他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改进,发了一篇论文。我的小导师对我也是相对自由的态度,与他交谈中,他常常鼓励我多做尝试。等我发出两篇论文之后,我与小导师的谈话开始更强调未来规划,他也会主动引导我思考这些事情,教会我如何串联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及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林衍凯与两位导师颁奖典礼合影


谈提高自身国际会议参与度

——自我激励,好好准备

研读间:如何在国际会议中提高自己的参与度,避免不敢开口、不知如何开口等现象?


林衍凯:参加国际会议可以帮助你了解国际上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与同领域的学者交流也可以帮助你知道他们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在听国外教授作报告时,要学习他们是如何阐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工作的。另外,做研究不仅需要埋头苦干,交流合作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今后想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来说,在会议上认识的学者、教授,都有可能是你未来潜在的合作伙伴。会议上主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别人知道你做了什么工作,这样也会让你的研究成果更有价值。

 

我参加的第一个国际会议是在美国德州奥斯汀举办的AAAI。当时我做了一个海报展示,第一次参会还是挺紧张的,又担心语言不过关,还特地拉了我刚考完托福的学弟友情翻译。每次开完会回来大概都有半个月想学英语的冲动,然后开始从abandon背起,后来,我就换了一本乱序的单词书(笑)。言归正传,在开会前还是要好好做准备的,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也真正让自己有所收获。


▲林衍凯(右)在国际会议中作海报展示


谈问题的提炼

——多交流多阅读多思考

研读间:怎样在工程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  


林衍凯:我在实验室中负责的工程项目并不多,我主要的工作还是偏纯科研一些。平时多与导师、同行们交流,多读论文,可以帮助自己有更多的思考,也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我在研三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是和实验室师兄讨论后解决的。当时我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也不知道具不具备可行性。与师兄交流后发现,他在使用的一种方法似乎能用于我的问题,于是便尝试了一下,后又经过不断地调试,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初进实验室,做的课题方向主要还是以导师的建议为主,当自己渐渐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后,也会渐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发现问题。


谈英语论文写作

——多读多记,列好框架

研读间:英文写作时如何避免中式表达、如何让论文的语言更像native speaker写的?


林衍凯:其实我的表达也比较浅显易懂,不是很像native speaker。我觉得,要向native speaker靠近的话,第一是要多读native speaker的论文,第二就是多背单词,提高词汇量。写论文这件事也需要练习,写多了自然会好一些。另外,可以找英语好的同学或者native speaker帮忙修改自己的论文。我写论文的时候,会先写一个中文的框架,理清论文的思路,再用英语一点点写出来。把梗概列出来之后,一段一段慢慢写,其实并不难。也可以一天写个两三段,把工作任务减轻,写起来也会轻松得多。


谈如何发现论文问题

——给同学尤其是非同行的同学阅读

研读间:如何发现自己论文中的逻辑问题?  


林衍凯:前面也提到,可以先用中文列出论文的框架,帮自己理清逻辑思路,把每一段的问题讲清楚,整篇论文自然也就清楚了。另外,在写完论文后,可以找英语好的同学帮忙看一下,尤其是一些非同行的同学,更容易发现其中的逻辑问题。一篇论文只有让非同行的人也能看懂,才算是成功的论文。


谈被拒稿的心态

——心态重要,关键是要有收获

研读间:如何看待被拒稿的事情?


林衍凯:被拒稿还是比较常见的吧。也不必太灰心,关键是你要从中有所收获。比如你要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被拒稿,是因为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吗?为什么你没有想到审稿人提到的问题?从资深审稿人给出的建议里,你也可以一点一点去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大三寒假就进组了,但研一才发出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刚进组时做的第一个工作,原本觉得效果很好,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结果却在投稿前发现自己实验做错了。我当时刚接触科研,搞错了测试代码,导致实验结果比实际结果显著,在截稿前一周对实验代码进行检查时发现了这个错误。后来我们对实验模型进行反复修改,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最终只能选择撤稿。撤稿事件对我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它教会了我心态平和,稳扎稳打。


谈工作精力分配

——适当放松

研读间:如何分配在事务性工作和科研工作上的精力?


林衍凯:我个人做的事务性工作并不多,还是以科研工作为主。科研之外,我会有一些娱乐活动来调剂自己的生活。比如,刷综艺、踢足球、打游戏、看电影等。我比较喜欢看慢综艺,比如《向往的生活》,看别人做饭聊天能让我的大脑放空,我感觉很放松。


谈坚持科研

——最重要是要享受科研

研读间:你觉得坚持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


林衍凯:最重要的是享受科研。不要把做科研当成是毕业的条件,不要为了科研而科研。当你享受一件事,你就会花时间去做,结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遇到困难时,要调整好心态,相信自己,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努力改正。也可以多多和导师、师兄师姐们交流,从他们的鼓励中获得一些正反馈。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明确想法,提前规划,摆正心态,多交流

研读间:有没有给博士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林衍凯:选择读博,首先要想清楚,我为什么读博?读博能给我带来什么?大部分同学选择读博时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不确定自己的科研水平如何,是否有能力搞科研。我的建议是,提前规划准备,摆正心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未来几年的生活还是比较重要的,过于急躁的心态会让自己在攻克难题的时候思维僵化。虽然说压力产生动力,但在做研究的时候,压力却往往会影响你的思考。科研很多时候靠的是灵光一闪。

 

此外,学术讨论很重要,一个人看的论文很难覆盖整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与同行交流,听听不同视角的观点,了解的更多才能对一个领域有更好的把握。另外,多去尝试一些不同的事物,很多事只有去做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以及自己适不适合。我个人的遗憾就是自己没有在本科期间多多尝试,包括实习、去国外交流等。所以我还是鼓励各位学弟学妹们敢于尝试,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给读博之路找到一个好的起点。



文字 | 果小璇  佩琦

供图 | 林衍凯

编辑 | 茶里饼

责编 | 王C


来源:“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林衍凯,腾讯微信模式识别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毕业于来自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组, 由孙茂松教授和刘知远副教授共同指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图谱表示、构建和应用。目前已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著名国际会议IJCAI,AAAI,EMNLP,ACL发表相关论文多篇,Google Scholar引用数超过1400。曾获2017年百度奖学金、2018年清华大学学术新秀。
还在修改博士论文?这份《博士论文写作技巧》为你指南
【哈佛《CS50 Python人工智能入门》课程 (2020)】
专知会员服务
111+阅读 · 2020年4月12日
周志华教授:如何做研究与写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154+阅读 · 2019年10月9日
SFFAI分享 | 王少楠:博士生活杂谈【附PPT与视频资料】
人工智能前沿讲习班
24+阅读 · 2019年3月24日
SFFAI分享 | 张士峰:经验分享之我的科研历程【附PPT与视频资料】
人工智能前沿讲习班
85+阅读 · 2019年3月23日
机器翻译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11+阅读 · 2018年12月23日
Arxiv
5+阅读 · 2019年4月21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5月21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4月4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3月21日
Arxiv
3+阅读 · 2017年12月18日
Arxiv
3+阅读 · 2015年5月16日
VIP会员
相关论文
Arxiv
5+阅读 · 2019年4月21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5月21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4月4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3月21日
Arxiv
3+阅读 · 2017年12月18日
Arxiv
3+阅读 · 2015年5月16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