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26日,第一届中国认知计算与混合智能学术大会专题论坛之 “先进感知与智能环境”在西安成功召开。十余位领域内专家学者从先进感知、智能环境、关键技术、无人驾驶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报告,并与参会者进行充分交流,共同探讨先进感知与智能环境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论坛由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北京大学程翔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首先,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作了题为“机器人的主动感知与学习”的报告,孙富春教授指出机器学习与机器人学习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前者强调对人脑学习能力的模拟,而后者更强调对人脑与人体的感知与行为共融的模拟。机器人学习需要解决主动性、适应性与可解释性等问题,而主动感知技术则是机器人学习技术的重要基石。
西安交通大学梅雪松教授作了题为“智能工厂发展趋势与战略思考”的报告,梅雪松教授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现代制造业对制造过程需求的新要求与特征,论述了制造业走向智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几类国际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对解决方案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国家智能制造实施方案规划进行了解读和说明。
西安交通大学薛建儒教授作了题为“受脑启发的环境理解与自主驾驶”的报告,薛建儒教授指出无人车将深刻改变我们未来的出行方式。无人车的感知-运动环路中存在着两个紧密耦合的核心问题,即场景理解与自主驾驶。在报告中,薛建儒教授首先综述无人车领域这两个问题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主要挑战。然后从借鉴人类驾驶员对复杂动态交通环境的认知过程出发,探讨受脑启发的环境理解与自主驾驶的计算框架。最后介绍了其团队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国防科技大学徐昕教授作了题为“面向自主驾驶的视觉显著性检测与序列学习”的报告,报告中徐昕教授分析了车辆自主驾驶在视觉感知面临的困难问题,讨论了视觉显著性检测的主要模型和方法,重点论述了基于频域多尺度分析和超复数傅里叶变换的视觉显著性检测方法HFT,介绍了视觉显著性检测标准数据集的构建情况;针对复杂背景下的目标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显著性分析的图像序列学习方法,并且在典型目标跟踪数据集合进行了性能评测。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作了题为“类生命机器人——生命系统和机电系统深度融合的感知、驱动和智能”的报告,刘连庆研究员指出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使得生命系统具备了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组织、器官和结构,这为人类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以仿生学为基本思路,机器人研究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迅猛发展。然而生命系统如此精妙,仿生学意义上的人工系统很难完全复现生命系统的本征特性,如何进一步提升性能,让人工系统逼近乃至超越生命系统是当前科技界的研究热点。
军事交通学院徐友春教授作了题为“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autonomous vehicle”的报告,介绍了近20年来在无人车领域技术研究和无人车实践工作,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鹏城实验室梅涛研究员作了题为“无人驾驶车辆的感知与认知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指出针对无人驾驶车辆在人车混流的实际交通环境中实现自主驾驶的应用需求,参考人类驾驶行为中的感知、决策、控制机制,开展无人驾驶车辆环境感知与认知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道路环境模型,实现对交通场景的自适应环境感知和理解。建立基于时空障碍物地图和交通行为预测的态势认知方法,实现在复杂交通条件下的自主避碰和安全行驶。建立基于分层有限状态机的驾驶行为智能决策机制,实现安全性与舒适性兼具的类人驾驶。
北京大学程翔教授为论坛作了题为“无人驾驶中的智能环境构建”的报告,程翔教授表示感知模块是无人车智能驾驶的基础,当前智能车感知系统设计时仅使用本车传感器的信息,因此难以超越该车的有限视野。对环境的有限认知,使得无人车驾驶的智能化得到极大挑战,安全性及可靠性也受到极大限制。在报告中,程翔教授提出一套智能环境建构体系,借用车联网通信架构,整合全系统传感资源创建无人车驾驶智能化时所需的全局环境认知,并详细讨论智能环境构建时所面临的数据处理、数据通信及信息融合的主要挑战和解决思路,并且以多车协作同步定位与地图创建(SLAM)及目标追踪为例,展示所提出的智能环境构建体系。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作了题为“无人驾驶车辆的场景认知和任务识别”的报告,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出发,讨论无人驾驶面临的设计与测试困难,着重分析驾驶场景认识和任务识别技术,并展望了如何把学界中的无人驾驶和商业计划联系在一起。
西安交通大学徐光华教授作了题为“脑控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发展与展望”的报告,徐光华教授表示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得到大众的关注,也成为中枢神经损伤康复的未来希望。徐光华教授在脑机接口及其典型范式基础上,重点介绍稳态视觉运动诱发电位、运动想象脑电范式发展介绍相应的创新研究成果,探讨未来脑控技术的康复发展与应用;在脑电信号处理方面,介绍视觉噪声信号增强和多元感知信息增强技术,并探讨非线性信号处理技术的脑电应用;在此基础上,围绕面向运动神经的主被动脑控协同技术应用,探讨脑控技术的康复应用模式和临床效果;同时,介绍康复机器人结构与控制技术现状,探索脑控康复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最后,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首席科学家吴迪先生作了题为“AI演进的根本驱动力:算法、芯片和到产品”的报告,吴迪先生指出在人工智能从一个20年前的冷门专门成为大热门的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层出不穷的概念炒作看到技术发展的本质。吴迪先生报告中结合从算法、芯片到产品的三个不同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进展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特别以无人机为例解释人工智能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提升。
据悉,第一届中国认知计算与混合智能学术大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共同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承办,旨在研讨与交流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学科等领域交叉融合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认知建模与计算、混合智能、受神经科学启发的计算架构与器件、先进感知、智能机器人、无人智能驾驶等领域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600余人,交流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
往期文章推荐
🔗【CCHI2018】 2天8位院士4个专题论坛14个大会报告43个专题特邀报告 ——群贤毕至 共探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发展
🔗【通知】关于举办科普中国•2018互联网科普产品征集活动的通知
🔗【CAC2018】中国自动化大会截稿时间变更至8月30日的通知
🔗【通知】中国自动化学会关于开展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通知】首届ABB杯全国智能技术论文大赛暨第九届ABB杯全国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论文大赛征文截稿时间延长至9月30日,敬请踊跃投稿!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大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