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研究生院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每学期立项,鼓励和支持全校师生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简称研究生教改),创新机制、优化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改项目设立以来,成果渐丰,特推出《走进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系列成果展示,以加强经验交流,推广研究成果,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项目简介】
本项目旨在针对提升研究生素养教育中的科研伦理教育,以及强化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训练和科研规范性训练等培养目标,将科研规范和学术表达与科研伦理相结合,通过老师讲解、学生深入思考、课堂展示与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科学的科研习惯、富有吸引力的科研表达技巧和有责任感的科研伦理意识。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和写作练习,按照“静思·笃行·展示”的框架体系,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科研中的伦理规范、一般科研范式及各类科技写作技巧,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凝练出、解决好工作中的科研伦理问题,以使科研更好造福社会;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规范方法,以使研究工作更有效率;使学生能够掌握科技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使研究成果更加可信和有吸引力,最终使得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意识到科研工作所肩负的伦理责任,而且能够转化为负责任的科研行动。
杨福源老师在课堂上
探索适合工科研究生
科研生活的课程:静思、笃行、展示
静思
结合工程学科的特点,不仅仅讲科研伦理是什么,什么是科研伦理问题及科研失范行为,还通过开展科研伦理问题的讨论,引发同学更多思考,包括科研工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和研究工作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同学如何辨识、看待和处理科研伦理问题。
笃行
结合科研需要,对科研工作方法进行讲解,提出科研范式,消除学生们在“怎么做科研”上的困惑,并使科研工作更加规范,在科研中践行科研伦理提出的要求。
展示
为新生研究生同学讲授学术表达方法,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研究成果更加可信和有吸引力。
探索合适课程形式,加深学生对科研伦理问题的理解及对学术表达能力的锻炼
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讲授对科研伦理问题、科研范式以及学术表达方法进行探讨,通过课堂展示、辩论和课程作业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能力的提高。
借助于多媒体、微信公众号和雨课堂等移动互联学习手段,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与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目的。
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成绩的评定,督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探索进阶式课程设计,突出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鲜明的理工科特色
作为研究生素养教育课,课程内容设置分为科研伦理思考、科研工作范式和学术表达等三个模块,共64学时。每个模块包含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并通过两个大作业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展示。
1
从实践到伦理问题
将学术论文写作和科研方法训练上升到科研伦理层面,形成从认知到实践到陈述表达的完整体系,从而使科研伦理教育不仅在认知层面展开,而且在实践环节和总结表述环节进一步强化。
2
从案例到伦理原则
将科研伦理案例的负面警示与科研范式和学术表达的正向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一般
科研伦理案例中提炼出应对科研伦理问题的一般原则:
1) 在深入理解争论基础上,支持各方有利的一面,约束各自不利的一面;
2) 添加的约束为:时间、对象和监督检查;
3) 对有利和不利的判断,涉及价值观及个人因素;
4)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应以人类自身的发展为首要目标。
探索建立了学生参与度高、授课效果好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科研伦理与学术表达》课程开发了基于多媒体和雨课堂的课件及交互内容。学生通过雨课堂参与课堂调查和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改善了授课效果,也逐渐丰富了案例库。
提供了一种考核学习过程的辅助手段。授课过程中广泛使用了雨课堂辅助教学工具,从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同学的学习状况,优秀同学脱颖而出。
供稿:汽车系 杨福源
编辑:研究生院 湛勇智 王钰 黄小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