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选云的灵魂一问:谁是多云趋势下的最佳拍档?| Q推荐

2021 年 12 月 30 日 InfoQ

过去 10 年,云技术不仅得到大规模应用,而且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之一。从单纯的 IT 基础设施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云技术对企业的触及由表及里,不仅逐渐深入企业核心,而且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存在。

多云成为科技企业必选项

在云计算深入企业核心过程中,“多云”成为重要关键词。Flexera 的 “2021 云状态报告”显示,92% 的企业采用多云战略,受访者平均使用 2.6 个公有云和 2.7 个私有云。《中国混合云用户调查报告(2021 年)》数据显示,用户平均用云数量达到 4.3 个。


随着云平台的普及,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高效化的需求日益提升。同时,出于成本和效率最优化的考虑,单一的云平台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多云无疑是企业更好的选择。尤其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由于其基础业务普遍通过互联网开展,“云”能力的稳定对核心业务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需要格外重视选“云”策略。

某互联网科技创业公司架构负责人曾表示,多云可以更加灵活地支撑更大的业务规模。同时,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云厂商的特点部署不一样的技术,比如离线和在线的混合部署等。并且,多云对资源的冗余要求也更低一些,在容灾上有一定的效率优势。

在笔者看来,多云策略主要有三大优势:

  • 第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大幅提升灾备能力,减少一家云供应商服务器宕机可能带来的致命影响;

  • 第二,头部云服务厂商普遍是互联网大厂,与互联网科技企业难免存在业务交集,多云策略能够弱化与大厂的“供应绑定”,减少业务或政策威胁;

  • 第三,云厂商在具体产品上各有优势,对用量较大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可根据不同业务板块的需要选择不同云厂商,从而更好地利用技术所长,并获得更大的议价空间。

一旦企业考虑多云策略,那么必然涉及迁云(云迁移)和选云。

迁云“战战兢兢”

在很多企业看来,云迁移难度不小,颇具挑战性。原因之一是企业业务搬迁复杂度高、迁出成本高昂,风险大。

有专家对笔者表示,“云迁移是风险巨大的动作,无论是从私有云迁到公有云,还是从 IDC 机房迁到私有云或公有云,风险巨高,很有可能出故障”。

为更详细的了解云迁移情况,InfoQ 在 ArchSummit 全球架构师峰会 2021 深圳站上以问卷形式对参会者(技术人员)进行了一番调研,收集到 231 份有效数据。

基于调研数据,我们获悉大部分受访者分布在互联网科技、IT 和金融行业,同时,他们主要在中大型公司从事技术工作。

在云迁移阶段上,我们发现有 64 名受访者所在公司已经完成云迁移,41 名受访者所在公司有云迁移需求,但尚未开始。231 个受访者中,104 名受访者所在公司正在进行云迁移,占比接近 50%。这意味着在多云部署趋势下,企业有很大的云迁移需求。基于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之所以进行云迁移,主要有几点原因:一是节省成本,降低 IT 费用;二是追求敏捷,让 IT 具备灵活性和可伸缩性;三是新业务场景需求。

云迁移大致可分为应用迁移、系统迁移和数据迁移以及云到云迁移。在迁移难度上,有 118 名受访者认为数据迁移难度最大,占比超过 50%。有受访者表示:“我们在云迁移中遇到的挑战之一是数据的交互。因为我们不是所有业务都迁移到云上,还有一部分数据属于线下服务,所以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之间是有数据交互的。这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云迁移过程中,各种痛点无疑让技术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基于调研数据,我们发现迁移改造成本和稳定性最受关注。有受访者称,“公司的一些老旧系统迁移起来,改造量非常大,迁移改造成本很高。所以,我们更多地倾向于在新系统上线时直接基于云架构去做。一般是业务正好提出来要对某个功能重构或改版时,我们借这个机会直接在云上做”。

其次,产品成熟度、安全性与合规性也是很大的痛点。有受访者表示,“我们怎么保证云上面的数据安全性,因为这些数据都是用户数据,涉及用户隐私。这是我们比较关注的”。

如果说迁移改造成本、稳定性、安全性与合规等属于技术层面的痛点,那么云服务商不配合迁移难推进则是企业遇到的行业痛点。

事实上,出于利益因素考量,云平台服务商不愿租户进行迁出。以迁移时间为例,个别云服务商反馈业务迁移短则数周,长则数月甚至“无期”,加之云租户在迁移过程中议价能力偏低,最终导致无法进行业务迁移。

典型表现之一是消极配合。某公司高级架构师曾对笔者坦言,“在数字化转型中,他们要把业务从 A 云迁到 B 云。这个过程中,A 云会有一些抵触反应,比如后期去索要一些数据,A 云响应比较慢,配合的不是很好”。

因此,对企业而言,如果想方便进行业务迁移,亟待从行业层面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云环境。中国科学院院士、云际计算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怀民指出,随着云平台服务的普及,把选择权交给企业,不断加深互联互通,正逐步成为云计算行业的发展基础。

云技术的本质属性:服务为本,生态为基

如果说迁云是关键,那么选云才是基础。某种意义上,迁云之痛的底层逻辑是如何选云。

企业对云的需求不仅仅只是提高 IT 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它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服务核心业务,通过与大数据、AI 等新技术的融合,充分发挥数据价值,让企业实现数据驱动,带来更大的创新和更快的发展。

简言之,云需要以服务形式贯穿企业业务,充当企业“发动机”,加速企业发展。

当然,对企业来说,仅有服务还不够,还需要生态支撑。毕竟,没有任何一家云厂商可以“单打独斗”,能独自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它总有自己的短板,有自己不了解的业务和场景,因此它需要与合作伙伴一起前行。

作为国内知名云厂商,华为云聚合了 20000 多家合作伙伴,包括 14000 多家咨询类伙伴和 6000 多家技术类伙伴,并与全球多家顶级咨询公司、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自 2021 年以来,华为云不仅推出沃土云创计划,投入 1 亿美元,提供云资源、技术赋能和商业推广支持。并且,它还发布四大生态策略:开放创新 aPaaS、服务千万开发者、构建企业应用分发云市场和聚合千行百业 SaaS。此外,华为云还面向开发者提供 13 类云服务、128 个 Kits、30000+APIs 以及 14 类开发工具和 5 个学习支持平台。

以 aPaaS 为例,华为云今年发布了开天 aPaaS,将行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和创新沉淀在云平台上变成可被调用的服务,提供给行业开发者,让开发者不必重复造轮子,使能行业场景化创新。

华为云全球生态部总裁 康宁

华为云全球生态部总裁康宁曾表示:“华为云开天 aPaaS 的目标是希望开发者在开发任何一个应用、调用任何一个能力的时候,都愿意来到华为云上看一看是不是已经有成熟、可用的能力可用,从而不用重复造轮子。”

多云部署的主流模式:H+X

在云技术的本质是“服务为本、生态为基”的认知前提下,我们总结出企业选云的出发点:企业业务诉求和云厂商综合实力。而面向新的创新发展征程,科技企业似乎有了新的发展之道。

《QuestMobile 中国移动互联网 2021 半年大报告》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趋向稳定,增长规模有所放缓。

笔者以为,人口红利与流量红利消失,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科技企业急需寻找新的增长方向。

目前来看,科技企业的新增长主要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路是存量竞争;第二条路是出海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第三条路是,拥抱产业新蓝海。

第一大路径是由“增量开发”向“存量经营“转变,带来新用户增长。

由于增量见底,互联网科技企业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这更加考验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存量经营将占据主导。并且,企业对一站式服务和业务全流程贯通的需求更加迫切。这需要云基础设施与终端云平台的协同,为企业提供全周期云服务,而华为云无疑深谙此道。

今年,华为云发布了“云云协同”策略,通过华为云和终端云深度协同,为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提供统一的服务与体验,包括统一账号、支付、音频、视频等开放能力,以及统一开发平台、统一应用分发及运营服务。据悉,基于华为云打造的华为终端云服务 HMS 生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服务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云云协同

互联网科技企业新增长的第二大路径是出海,抓住新一轮出海机遇,进行全球化布局。

虽然海外市场大有可为,但是企业出海挑战巨大:一是企业出海要求业务覆盖区域广、用户体验要求高,二是企业运营成本、获客成本高,三是合规要求高。因此,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

华为业务遍布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并持续加大全球数据中心和网络布局,为客户、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提供一致体验的全球一张网。目前,华为云全球可用区从 45 个扩展到了 61 个,覆盖了全球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 年,华为云还计划在沙特、印尼、爱尔兰、日本、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新的 Region,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外企业走进来。

并且,在技术方面,华为云不仅拥有软硬件全栈能力,而且在弹性伸缩服务方面具有极致性能。此外,华为云背靠全球化的生态体系,经过 4 年发展,已聚合了超过 270 万开发者,云市场商品超过 6100 个。

对想要出海的企业而言,多云部署下,华为云自然是优选。

互联网科技企业新增长的第三大路径则是抓住产业数字化升级新机遇,进入新蓝海。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业均在实现数字化发展,产业数字化规模不断扩大。有数据显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 23 万亿美元。这对企业来说是个新机会。

但是,拥抱产业数字化并不意味着“冒进”,企业既要认清大局,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携最佳伙伴共同前行。

据悉,华为云在全国范围内基于每个城市的产业特点,孵化出针对性的产业机会,把机会提供给互联网科技企业,进行供方和需方的结合,帮助企业找到转型升级的路径。同时,华为云在全国落地 140+ 华为云产业创新中心,涉及工业、影视、生物医药、汽车等行业,与伙伴一同深耕企业数字化,共享百亿市场。

无论是出海,还是产业数字化,亦或是存量经营时代,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背后,似乎华为云都能够一一针对性满足。面向主流的几家云服务厂商,“H+X(华为云 + 其他云)”组合模式也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选择。

而基于 ArchSummit 全球架构师峰会 2021 深圳站的调研,我们也发现 231 名受访者中,有 103 名受访者所在公司使用华为云或“华为云 + 其他云”。

写在最后

过去 10 年,云计算逐渐普及,“上云”成为企业间的一句问候语。而现在,“多云”则替代“上云”成为新的问候语。一方面,云平台服务的大规模普及;另一方面,企业多样化、个性化和高效化的需求日益提升,多云变得势不可挡,它将成为一种主流的云服务模式。多云部署潮流下,“H+X”模式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阿里云发布《中国云原生数据湖应用洞察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42+阅读 · 2022年4月15日
达观智能制造知识图谱平台电力能源行业应用方案
专知会员服务
49+阅读 · 2022年4月13日
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岗位设置研究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41+阅读 · 2022年2月26日
腾讯:2022年十大数字科技应用趋势
专知会员服务
80+阅读 · 2022年1月13日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1年7月27日
专知会员服务
27+阅读 · 2021年1月4日
【干货书-IBM推荐】机器学习傻瓜式入门,7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48+阅读 · 2020年9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1+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如何正确选择多云架构?
InfoQ
0+阅读 · 2022年4月10日
湖仓一体会成为企业的必选项吗?| Q推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Accurate ADMET Prediction with XGBoost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15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14日
Arxiv
14+阅读 · 2018年4月18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阿里云发布《中国云原生数据湖应用洞察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42+阅读 · 2022年4月15日
达观智能制造知识图谱平台电力能源行业应用方案
专知会员服务
49+阅读 · 2022年4月13日
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岗位设置研究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41+阅读 · 2022年2月26日
腾讯:2022年十大数字科技应用趋势
专知会员服务
80+阅读 · 2022年1月13日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1年7月27日
专知会员服务
27+阅读 · 2021年1月4日
【干货书-IBM推荐】机器学习傻瓜式入门,7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48+阅读 · 2020年9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1+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