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挑战不止,变化不息,求索不已,这是微软研究院肩负的使命,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基因。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高校携手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20年之际,几位与联培博士生项目渊源深厚的“老朋友”再次相聚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就计算机博士培养开展了一场求索未来的“创享对话”。
对话嘉宾
沈向洋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创始人、最早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
周明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
孙剑
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微软亚洲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
周昆
浙江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届“微软学者”
陈雪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秘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生
主持人
孙丽君
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学术合作经理、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负责人
主持人:今天非常高兴能主持这样一个“创享对话”,与几位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渊源深厚的嘉宾一起碰撞思想。我们的联培博士生项目在过去20多年先后录取了近200位同学,培养了近140名优秀的毕业生。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请教这个项目的创始人沈向洋博士(Harry),20多年前,您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项目?回望20年,这个项目有没有达到您当年的预期?
沈向洋:其实我们当年的初衷,也是盖茨当年在中国成立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初衷,我们希望为中国培养下一代优秀的科技人才。我们也觉得可以回馈社会更多,例如跟大学一起合作,共同培养一些非常优秀的博士生。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
主持人:陈雪锦老师,2003年开始,中国科大就开始了与 MSRA 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尝试,这么多年我们双方合作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数目也最多。16年来,中国科大和我们一起携手走过,您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学校一直认可和坚持我们的合作呢?
陈雪锦:中国科大在跟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中树立了一个好的标准,我们一直在说建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在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的过程中就会知道什么是一流,怎么创造一流。无论是与微软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过程中,还是有些博士生毕业之后回到中国科大担任教职,都能给学校带来非常大的益处,现在我们整个多媒体联合实验室基本上是院友会的分部了。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成果丰硕,这是学校一直坚持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的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陈雪锦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要问问做了13年联培博士生导师的周明老师,请问在当下,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周明:培养目标第一是要瞄向世界最高水平,我们是在中国、在企业界,我们要首先把中国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就是人才,还有科技创新体系。第二,我们在微软,希望把学术界跟工业界能够很好地联合起来,既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光是写论文,他还要做系统,要有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全球视野,有格局,有使命感。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不只是博士毕业,而是要能成为领军人物,在他所在的学校或者未来的企业,引领一批年轻人继续登攀。
主持人:请问孙剑老师和周昆老师,你们当年做 Harry 的学生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和我们分享,每天都非常开心吗,有没有什么小压力?
孙剑:我联培期间有两年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度过的,我刚来的时候,Harry 告诉我说“我们 CMU PhD 要写三篇 Transaction 才能毕业”,当时吓我一跳。我来之前其实一篇论文都没有,最后写了三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跟在这里遇到的不同的人一起做的,Harry 也并不 push 我,让我在这个环境中自由探索,我自己就做了三篇不一样的、可以说是有些偶然性的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研究环境真正重要的一点。
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
周昆:那我讲讲难的部分。我们以前在学校里讨论问题,传统是“和为贵”,大家都比较温和。但来研究院以后,我第一次参加小组 brainstorming,我感觉这分明是 brain-squeezing,大家相互 challenge 对方的想法,真是“又掐又拧又挤”。这次会开完之后,我感觉到自己的差距,感觉到研究院对研究的高要求,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要给自己树立高标准的要求。
主持人:各位嘉宾作为导师都带过许多优秀博士生,这个“带”博士生的带字,其实包含了很多东西。请在场的几位嘉宾导师和我们分享你带博士生的故事。
陈雪锦:各位老师都比较资深,我就从学生的角度来分享。一个博士生要获得成长,首先要“aim high”,导师要帮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标准。我读博前两年真的遇到很多困难,但我每次从 Harry 办公室出来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心中充满了希望,斗志昂扬。所以导师的鼓励对 PhD 在读博五年中保持热情和斗志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件让我感触深刻的事是,Harry 和我的其他 mentor 真的不遗余力地创造各种资源给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和世界一流的学者去合作,甚至还找邹欣老师帮我做 code review,从各个方面关注我们的能力培养。
周明:导师能给学生很多东西:平台、格局、方向、资源、人脉,这些都无可非议,非常重要。但是当一个学生忐忑不安地从学校来到了研究院,他一开始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信心,就是这个导师告诉他,你不用着急,你跟别人一样优秀,别人有的你早晚会有的,你就做你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有的同学就说,我连我自己喜欢做的事都不知道。所以我觉得导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人兴趣,然后一点点引导他找到内心中真正要做的一件事。然后用一切力量保证他第一篇文章的成功。第一篇文章成功之后,这个小家伙儿立刻就飞起来了,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然后你就不用管他了。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孙剑:周老师说的信心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认为对每个学生都要因材施教,对有的学生是要狠狠 push 的,有的学生则是要引导关怀的。我原来有一个中国科大的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我对她用了 push 的方法,当时我也着急她的博士毕业论文,就像周老师那样想办法怎么帮她一起做。但她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本身非常优秀,曾经拿过郭沫若奖学金,她坚持自己的方向并且做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快毕业的时候发表了很好的论文。我就反思,你千万不能低估学生,每个学生都有非常大的潜力,你可能没有看到,但是你要非常爱护她这样的好奇心。
周昆:早期带学生比较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一年投七八篇论文巴不得每篇都中,后来在 Harry 影响下,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研究的格局和品位,你是做10个项目,还是专注做一个特别有价值的项目?你要选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项目,并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帮他一起思考。另外,以前总是会议 deadline 追着我们走,现在我们会把一个项目做到非常满意再去投稿,这种方式也在改变。
浙江大学教授周昆
沈向洋:我讲讲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我自己很幸运,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这么多年,我大概带了超过30个博士生毕业,大概有10多个在中国科大,10多个在清华,以及西交大、北航,一共30几个。我觉得第一你要明白,带一个学生就像生一个孩子一样,生出来就退不回去了。他就是你的学生,好也好,不好也好,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就是“孩子无痛无病就好了”,心态放平,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第二,“高徒出名师”是我这么多年总结出来最了不起的一句话。大家都觉得 Harry 当导师当得牛,你有周昆、陈雪锦、孙剑这样的学生,那都是我的造化。第三,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老师要和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关系。
主持人:当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培博士生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又有哪些机会?
周明:我先说挑战,20年以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几乎是一枝独秀,很多高校跟我们合作的目的是让我们帮助他们把国际的一些先进的技术、理念引进到中国来,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学生。20年过去之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高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这时候,我个人认为要正面地看待这个事情。
第一,这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在过去20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其他学校、公司一起努力,整个中国、整个业界发展越来越好。这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建立,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受益,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
第二,我们应该调整思路,我们要更多地走进高校,学习高校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来探讨一种新的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创造 AI 要遵循伦理,要造福社会,要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工业界发展趋势。高校有基础理论和跨学科的优势,所以我们能够从不同的学校学到不同的优点,来补充研究院的一些不足之处,从而使我们更有视野,更有包容心和同理心,我认为这是我们研究院的一个机会。所以,我更想看到未来大家用更包容、更多样化的方式,来推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图形图像、机器人等各个领域协同发展,为人类创造新的机会。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明
孙剑:周老师说了个大问题,我就说个小问题。我发现老师和学生说的,学生不一定听得进去,但是审稿意见学生会非常在意,但现在据说很多没写过论文的人都可能去审稿。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比如我们这次成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星友会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做一些讨论和分享,帮助学生来建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陈雪锦:从我为中国科大和微软联合实验室工作这十年的切身经历来看,我们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联培博士生,当然其中也有曲折,是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在中国的生态环境变化会越来越快。我们希望联培博士生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很专很深,但是公司里面难免会有人员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更要加强双方导师共同指导的机制,能够让他们在博士生培养的期间在两个导师指导下沿着一个方向做到更好。
周昆:现在顶会论文数目非常多,我们工科面临理科化的趋势,老师和学生们非常注重论文的数量,这样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就会出现文章多而不精的问题,我想这是高校和研究院在培养博士生中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高校的优势是学科交叉,我们有信息科学、工学、医学、人文社科,这些让高校的创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计算机科学内部的领域之间有非常多的交流,我觉得今后一个可以挖掘的大方向就是刚才周明老师说的,与高校不同学科交叉合作,说不定还可以找到很多可以一起做的事情,把影响力更大地辐射出去。
沈向洋:我觉得周明老师讲得非常好,听得我都觉得很感动。我跟大家分享一下,2007年我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去总部的时候,当时感觉到一个整体的趋势和氛围,就是中国本土的研究质量不断上升,像周明老师刚才讲的从当年我们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尽管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是其中最鲜艳、最大的一朵花,但是今天的花已经很多了。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看到中国学术界的优势,思考如何跟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共成长。
另一方面,不仅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其实我在美国的微软研究院也在 push 大家,我们应该做更多对学术界、对工业界有意义的项目,比如我很喜欢的一个网站叫 arXiv,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做像 arXiv 以及 GitHub 这样的东西?再比如微软研究院开发的免费学术会议管理系统 CMT,每年服务很多的顶级会议。我觉得作为公司我们有一些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我们其实可以去服务整个学术界,可以做一些很了不起的事情。
你也许还想看:
微软亚洲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 Asia)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丹棱街5号微软大厦2号楼12-14层,是微软研究院之一,也是微軟在海外最大的研究院及微软在亚洲的第一個研究院,2004年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称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微软亚洲研究院拥有超过230名全职研究员、工程师与超过250名访问学者与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