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儿子一早醒来,搂着我说:“爸爸生日快乐!”然后在我脸颊两侧分别亲了一大口……这是儿子答应给我的生日礼物!^^
收拾停当刚一出门,眼前就是上面那副图片的样子,北京终于看见了蓝天,心情更是大好,真是个好日子。
今天,我整36岁了!
记得20多年前,有一次和爸妈坐在家里看电视,有个什么企业家评选,获得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的诸多人当时都是30多岁,我妈笑了笑说:三十多了还是青年企业家?不应该是中年了么?
当时我爸妈也是30多岁,他们那一代人似乎也没过过什么青年时代,我妈18岁就是村支书,为了要去念书谨小慎微,似乎从来也没有过什么青春的肆意妄为。我爸干的最青春快意的事情估计就是在大队里看瓜田,偷吃了一些香瓜,还没被抓,开心得很。当然,后来他们都如愿的赶上了工农兵大学的最后一批,彼此又在大学中相识,于是36年前的今天就有了我。
前段时间,冯唐一篇文章掀起了中年人怎么才不油腻的讨论,触动大家的是深深的对中年危机的担忧。时代不一样了,感觉中不中年的问题放父母那一代身上算个屁,他们有的是比这更危机的事儿。矫情的很!而且直觉上,我觉得这和我也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我不胖,头发还算茂密,还是不喜欢奉迎的社交场合,还是容易被一些文字感动,对新事物还是很好奇,我一直觉得我还年轻的很。希望未来我也不要改变太多!
今天,除了我,过生日的还有腾讯,本来它应该是明天过,估计是要错开周末吧。双11这个数字真是走了大运,既是腾讯的生日,又是阿里生造出来的节日,本来象征着形单影只的日子,腾讯从这一天立志让大家通过互联网来解决情感需求,而阿里则想给那些死活解决不了情感问题的人们找点别的乐子……这就是互联网,有时候比你妈还关心你!
都说陌陌是约炮神器,其实当年,OICQ才是,只是成为QQ后,这款工具已经不止“活儿好”,可以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逼得陌陌只能说自己“活儿好”才能出位。市场误以为网络社交真的可以分成: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于是那几年,社交产品大火,什么Same、无觅、探探……后来似乎也都没了声响。投靠腾讯的站长之王戴志康当年说,他之所以被腾讯招安,主要因为他看到论坛上聊得火热的人们最后都以交换QQ号,转战腾讯作为结尾。腾讯已经是网络社交的终点。
失败的经验告诉人们,社交这个事儿基本就是腾讯的天下,虽然米聊本来有点机会,但被依然年轻的腾讯一个转身就杀了个片甲不留,随后也就阿里整点儿“敬业福”什么的,试图骚扰一下,近几年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对挑战腾讯的社交地位保有兴趣和幻想。
腾讯的成功虽然无法复制在相同的社交领域,但却形成了一套方法论,深深地植根于互联网,过去大家称之为“互联网思维”。
与之对应的,应该就是“传统思维”。“传统思维”是个什么思维呢?就是买卖。腾讯出现之前,商业社会的主流模式就是做买卖,如百度,如阿里,同样是互联网三巨头,商业模式相比腾讯,在创业之初就清晰的很,前者是个“主动型”媒体,所以卖广告,后者是个市场,所以卖线上摊位。
腾讯则不一样,一开始就是个聊天工具,开发出来本来想卖给运营商的,人家没要,砸手里了,小马哥带着哥儿几个也没办法,只好自己接手运营起来。这个工具一开始就没有商业模式,它最开始的原型,美国的ICQ,最后也是整个卖给了美国在线。要说那这个东西怎么挣钱,那个时候没人想得出来。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拓荒者,Pony比后来的创业者都难,2014年前后,是个BAT的总监出来创业都能拿到钱,给少了还不行,狂得很。可是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Pony创业那会儿,我前老板冯波才刚回国,天天泡在新浪的办公室里,毕竟那个时候美国的雅虎的成功是已经被证明了的,OICQ作为美国ICQ的汉化版似乎也只有被收购的出路,对于满地都是金子的中国市场,这个产品想想都不算是显眼的。这个逻辑对于现在的VC市场也适用。
融不到钱,又不会赚钱,自然,很快小马哥就没钱了,值得欣慰的是,OICQ的用户增长非常快,但是只有用户,不赚钱也不行。小马哥尝试了各种办法,比如向用户收费,提供VIP服务。百万用户啊,只有几千人愿意付费,那个年代这样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
直到2001年……那一年璞哥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款手机,摩托罗拉998,翻盖绿屏,那个时候的手机想要发短信,还需要在手机设置里输入一个类似服务器的号码。自从有了手机,我就淘汰了用了一年的BP机。那个时候的朋友间联系,70%靠手机,30%靠QQ,你说BP机都被整合到手机里了,QQ啥时候也能整合一下?显然运营商和腾讯也都是这么想的,他们一起弄了一个在PC上用QQ可以直接发短信的服务,收用户流量费,两家按比例分,就这样,腾讯赚钱了,那一年公司实现盈利。
和运营商的这种业务,通常大家称之为SP业务,运营商还是有绝对话语权的,腾讯作为运营商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赚了两年小钱。到了2003年,QQ注册用户突破2亿,据CNNIC数据,那年全国网络接入大约9000万户,按每户平均2-3人上网,QQ几乎覆盖了全体网民。而也就是在这一年,腾讯看着联众的游戏平台挺靠谱,决定也做一个,让用户聊聊天同时打打游戏……从那时起,腾讯开始找到了可以掌控话语权的商业模式。再后来,腾讯就上市了,还把负责它上市的投行才俊Martin Lau拉来做CEO,2007年Martin签了几个韩国的热门游戏,在中国发行,腾讯踏上了用游戏赚大钱的征程。
一个做社交的,最后能通过游戏赚大钱?19年前谁都会觉得这俩事儿不挨着,14年前大家觉得这事儿没准儿能成,10年前,任谁都会觉得这事儿必须靠谱。
所有这一切实现的基础在于,你得有用户,有大量的用户。于是先有用户,再想商业模式,原来这样也行,也来得及,也能成。这就成了一种互联网独有的商业逻辑。
在这条逻辑的基础之上,互联网从业人员创造了很多新的词汇,比如用户体验、快速迭代、粘性……等等,就是挖空心思,每天琢磨怎么能让用户开心,来满足大家的“贪嗔痴慢疑”,用户爽了才会来,用户多了才挣钱。怎么挣?到时候再说!
这样的思潮几乎贯穿了过去十年互联网的黄金时代。也确实成就了一些公司,比如猎豹、比如奇虎360、比如陌陌……
2014年前后,这一切达到了巅峰,当时还有所谓的“懒人经济”,以及满足人们偷窥欲的“匿名社交”等等,满足用户作为第一要务,变成了互联网创业的主题,大家甚至羞于谈商业模式。
但是,当资本的钱快速的投出去,新的钱还没有跟上,市场进入“资本寒冬”的时候,那一波吵闹着“互联网思维”,把用户当爷爷,却以赚钱为耻的项目很快陨落,尘归尘土归土,就那么“piu”的一下,大多都不见了。而那些还活着的,反倒越来越庞大,账上的钱足够花一阵子,希望用资本换来的时间,可以带他们走向腾讯一样的成功。
但是这套所谓“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否还是有效的呢?或者是否大家从一开始就有所误解呢?
我家小区几个月前才装上了丰巢的柜子,起初顺丰通知我快递需要下楼自取时,虽然就几步路,我还是满心抱怨的。快递小哥把包裹送到户不是理所应当的么?丰巢严重浪费了我的精力和时间!我真是这么想的,而且事实上,丰巢确实也浪费了我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不习惯,我老是忘了取,逾期了还得打电话央求人家再送一遍。
我懒惯了,就像互联网大多数用户一样。
顺丰为什么要这么改呢?他不怕得罪用户么?道理很简单,他要更好的赚钱呀!以前电商话语权大,逼着他为了用户体验而放弃部分利润,现在物流行业羽翼渐渐丰满,而电商又不能给与更多,物流开始倒逼,牺牲掉一点用户体验来实现更多利润。
如今的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网络上的互联网,而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互联网,他早已渗透到人们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
网络世界和实际世界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由于先天的传播特性,使拓展的边际成本趋向于极小值,而后者,哪哪儿都要钱,干点啥成本都不低,成本结构还很复杂。互联网+的时代,似乎更需要“传统”一些的商业模式。
而且即使在网络世界,腾讯们的成功也不是可以随便复制的,起码还需要这么几个土壤。第一,有成为流量入口的可能。用户不是有个几百万日活就可以随意变现了,不能成为低成本获取用户的流量入口,你干的永远是个倒卖流量的倒爷,你啥时候见过倒爷挣大钱的。第二,变现产品和你的流量产品可以不一致,但必须有强关联性,用户在产品间转移时决策成本低。我的朋友都玩儿王者荣耀,所以我也玩儿,这就是社交和游戏的强关联,再比如陌陌上做直播就很合适,做电商就不合适。要在一个主产品氛围下,找到可以平滑过渡的其他可变现产品,大约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说,腾讯19岁了,他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有大量用户也不一定可以大规模变现,它只是必要条件,更何况,现如今的互联网,想从巨头手中抢下大量用户,实在难于登天。
同时,互联网+的时代,疯狂对用户好的模式正在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成本和体验之间的平衡,而在这个旧模式和新模式交替的时间里,让我们爱护那些呼喊着“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和他们的项目吧,毕竟他们还在用投资人的钱,哦不,是有钱LP的钱为我们做补贴,这种“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共产时代”刚刚开始就即将终结,让我们缅怀它!
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一天,此刻已经是“双11”的正日子,儿子已经酣睡,老婆的购物车也已清空,36岁的我已经疲倦,祝老东家腾讯生日快乐,永远年轻!
闲话,于2017年11月11日……
iOS打赏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