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2日出发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此刻正在西太平洋上奋力前进。这几天队员们在船上都干啥了?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此次科考昆仑队队长、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商朝晖在雪龙号科考船上为大家传来了独家日记。
日记作者——商朝晖
2018.11.01
上午科考队行前教育;午饭后到码头,领科考服装,登船。老队长李院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第21次南极科考时作为内陆队队长带队首次登顶冰盖最高点)来送茶酒和各种嘱托。
雪龙号的房间多是2-3人间,有的是上下铺。船上生活用品都已经发放到房间,有碗筷、杯子、洗漱用品等等,每人一包。
下午,全体会议,第35次科考队正式成立。自然资源部极地办主任秦为稼(内陆第一任队长)做脱稿深度行前动员,据主持人夏立民(前内陆队长,极地办副主任)总结:史无前例。
2018.11.02
一大早见到了好多来送行的朋友、队友,包括 陈建生老师一行,有些感动,也再次深切感受到南极大家庭的凝聚力。没有看到金波(前内陆队长),有些不爽,后来他说在码头。
图注:码头送行,第26次科考队队友合影。从左至右:赵建东(中国海洋报社)、吴荣荣(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商朝晖、安春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10:00,送行仪式。
10:30,雪龙号启程。
15:00,全体会议。船长沈权主持,介绍了网络、通讯、安全、救生等。雪龙船上可以发邮件(回复邮件需要加白名单),有卫星电话。
下午还给魏福海(前内陆队长,80后副领队)刮了光头,第一次动刀,又练了一门手艺。他的南极越冬、内陆等经历已独一无二,这次又已经进入状态。
18:30,领队会议,成立内设机构各工作组,以丰富航路生活。包括:安全、文体、宣传报道、南极大学等。
2018.11.03
出海第2天,节奏缓了下来。午饭不饿,喝了一碗汤,吃了3个梨。海浪有2.5米高,船在晃悠。已经有队员晕船、呕吐。
科考队的工作,内陆队历来都是先锋。船上轮值帮厨,今天是昆仑队2名队员帮厨一天,择菜、洗碗、打扫2个餐厅的卫生等。
下午3点,全体会议。科考队领队孙波(前内陆队长,发 Nature 文章的冰川学家)做动员报告,慷慨激昂。要求树立团队意识和科考队荣誉至上。承诺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地科学组织、服务考察队员、完成考察任务。并特别强调了安全、纪律和任务的红线。
会后不久,响起警报,是救生演习。所有人员按要求穿上救生衣,迅速到指定地点集合。
2018.11.04
海况稍好,船晃得没有前一天厉害了。据气象室说,后面会更好。
图注:雪龙船主页截图(部分)
小编:哇塞,我看到雪龙号上的菜单啦!
晚上要聚餐。与昆仑队另外5名队员一起帮厨一天,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15桌,准备了大小195个盘子等餐具。
海况非常合作,晚餐尽欢。与中山站站长胡红桥(研究空间环境,包括极光)邻座。说起来跟他有缘,我上一次(第26次科考队)去的时候,也是送他去越冬,在中山站有很多回忆。老队长有一句话:去昆仑虽然艰苦,但相当于烈女好做,而中山越冬比较难熬。
另一个第26次科考的队友是安全督导吴林(22次南极经历,前水手长),讲起1984年第一次科考队时建设长城站的经历,他个子高,当时睡袋只能到他肩膀,野外早晨起来,头脸都是雪,身下气垫上都是水,感慨当时年轻,感叹现在条件已经太好了。
晚上在甲板看到清晰的银河。爽!
2018.11.05
节奏很慢。白天都可以随时躺下,以前缺的觉都补回来了。队员们开始各种活动,包括内陆队喜欢的掼蛋。
今年的昆仑队比较小,只有15人。其中1人正在中山越冬,2人在11月17号将从澳大利亚霍巴特上船,还有4人先期飞赴中山站做准备工作。我们到了中山站,队伍才完整。
下午16:00,昆仑队内部会议。强调安全、环保。梳理科考任务,要求细化实施方案和工作时间,做到以人/天为单位。
夜里要进入东9时区,船时从8点调到9点,少睡一个小时。
日记作者
商朝晖,国家天文台南极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昆仑队队长。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