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杏方要连接人与健康。”
文| 铅笔道 记者 冯超
►导语
2015年年末,资本寒冬。
但身为创业者的朱培并不为此发愁。在经纬中国举办的创业者分享会上,创始人张颖将他拦在门口,开着玩笑问:“你签不签(融资合同),不签不许进门。”
这让他回忆起上一次融资。那是同年4月的一个傍晚,他和李祝捷、孔毅(二人为真顺基金联合创始人)在其公司楼下的披萨店见面,不超30分钟,盖好章的合同就“下楼”到了他手里。
他隐约猜到,他们是看好医疗行业和大健康领域。
但他无法预料,他创立的快杏方旗下的电子处方应用会覆盖7万家医疗机构,团队还会踩上两年后的新零售风口,投放56台无人售药机。
“签,今晚就签。”朱培用果断的语气回应。
注: 朱培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距积水潭医院不到200米,就是北京的西海。
每年冬天,结冰的西海都会成为北京人的滑冰圣地。即便行人路过,也会因湖面上映着的一个个满载生命力的身影而放慢脚步。
“行人”朱培的确走得很慢。只不过,吸引他的影子并非来自滑冰者,而是来自他身上那一节节满载负荷的颈椎——它们映在积水潭医院拍的片子上,组成了医生的手术判决书。
朱培不想接受判决。对15年里先后任职于搜狐、雅虎、去哪儿网的他而言,颈椎病不过是80%的IT人都有的老毛病,“难道这些人都要动手术不成?”
他没听医生的话,径自在网上搜起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来。不料一款能根据疾病推荐治疗方案和药品的软件吸引了他,软件熟悉的“算法”气息让这个理科生看到了医疗和IT结合的可能。
彼时,国内收益最可观的医疗行业正成“三足鼎立”之势。考虑到专业的医疗技术服务自己并不擅长,商业医疗保险等增值服务又刚刚起步,朱培果断选择加入大体量的药品器械耗材服务大军。
他把处方药作为切入点,因为处方药在每年1.5万亿元的药品交易中占比80%。而顺着买处方药就要有处方这个思路,他终于在这个陌生领域找到了熟悉的业务,“电子处方不就是电子订单么”。
顾不上颈椎的疼痛,有方向的他立刻找来两位好友做合伙人,分享了要做PBM(药品福利管理)的想法。“我打算优化电子处方,帮助患者用更少的钱买更安全的药……就是还没想到怎么变现。”
见两位好友没出声,他忐忑又兴奋地追问了一句:“要不要干?”
2015年2月,三人投票“通过”了朱培的创业决定。
就这样,已在去哪儿网任职部门总监、家里孩子都有两个的朱培辞职创立了快杏方。这位父亲至今还记得好友回答“要干”时的理由,“你家门口的医院装了这个系统,你敢抱着孩子去看病”,有社会价值就有机会。
当然,温情共鸣只是插曲,调研结果才是让他们坚定方向的主旋律。朱培表示,国外多实行医药分离政策,即医院不设门诊药房,患者均需到药店买药,药房的药剂师因而拥有调剂处方的话语权。
而让他们深受启发的PBM,就是在“调剂”上做了文章:在医生开药和药剂师卖药时,帮他们选出疗效相同、不被保险拒付且报销金额多的药品,让患者少花钱,降低医保赔付。
但朱培却有自己本土化的PBM“调剂”思路。他想把这套引擎打造成杀毒软件般强大的云端引擎,“客户只要在电脑上安装客户端,后者就会审核他的处方,并在发现错误时预警,就相当于给处方做风控”。
“查杀”处方自然要从药品下手。为此,团队建立了2.4亿的药物数据库,里面不仅包括临床专家的数据,还包括团队通过语义分析进行结构化的专业文献。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出来的审查规则。团队设定了药和药、药和人、药和病、药和医保是否合理四大维度(下设30多个小维度),以求严谨。
那6个月里,医药门外汉朱培焦急不已,“很多时候帮不上忙”。好在,团队的两位合伙人之一是医疗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能够把握产品的专业性。
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一版产品,还是“一上来就死了”。
朱培仔细一问,才知道不是产品“死了”,而是那家二级民营医院的电脑死机了,“医生的电脑配置不高,兼容不了”。
他松了口气,随即让团队找来各种老式电脑测试,并借此机会为产品升级了处方评分功能。“系统会给处方的安全性打分,分值越高,风险越大,如80分以上整个页面就会标红,提醒医生检查自己是否书写错误。”
产品搭建完成,团队便开始针对目标客户进行全国业务推广。朱培的战略很明确:和医疗行业的大渠道商合作,将引擎投放到没有数据库、文献资源和高精尖设备的二三级医院。
贵州、广西、湖南……团队的“地盘”越拓越广,至今年年初已拥有1.5万家客户。团队还推出了云服务版和医院版两款引擎(前者可供万家医院统一使用),以提高业务覆盖效率。
但最令朱培感到振奋的,却是“9.84%”这个小小的数字。那是医生根据快杏方建议修改处方的比例,提起它,朱培加重了咬字,“这意味我们的专业是被医生认同的”。
好成绩催促着团队思考更多的变现方式。事实上,这也一直是朱培两年来久攻不克的难题。他想把电子处方和药品打通,形成业务闭环,却始终困在难以和药店合作的死胡同里不得要领。
直到一次聊天,朋友提到一位老医生,后者能用几个人养活一个大厂,让他的眼睛放了光。
“怎么个做法?”他探身向前。
“他在每一个妇产科门口都放了无人售货机,只卖催乳药,铺了几十个点位。”朱培几乎是瞬间就看到了这个方案离客户需求近、投放便捷的优势,也看到了死胡同的新出口:无人售药机。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接下来的几个月,新零售会成为创投圈最热门的风口。即便是现在提起,他还是笑着补充了一句,“真是没想到”。
虽然有些后知后觉,但兵贵神速的道理朱培还是懂的。不出两月,快杏方的无人售药机就上线了。
产品长1.3m、厚0.8m、高1.9m,内铺有体温计、创可贴等家庭常备医疗耗材器械,还有70余种OTC(非处方药),“大都是治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的药,也有急救药品”。
◆快杏方的无人售药机会24小时待命,满足用户的需求。
朱培表示,无人售药机的触屏、库存管理、选货等软件功能由团队自主研发,硬件则由两家厂商供应。在他看来,技术并非难题,难的是在所有的错误中快速找到正确的方向。
为了解第一手的行业信息、培育自己的市场敏感度,朱培开始“飞来飞去”。社区、药店门口、学校……团队前期在全国铺设的点位中,有80%都是他亲自去选址谈判的。
但产品落地的困难依旧“相当多”。因为药品本身是低频需求,团队选择了5000人/台、在高曝光率的显著位置投放的标准,希望能够把低频变成高频,可选好的地段临时被换的情况却总是防不胜防。
所幸团队依然有自己的“吸粉”王牌。朱培介绍,用户不仅可在无人售药机上触屏查看说明书,还能根据上面的电话远程向药剂师咨询,这样一来,24小时在线的产品就能引导用户安全用药。
不过团队并未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渠道留存C端用户。“我们的目标是保障用户用药安全,交易简单便捷,所以仅提供扫码支付。”
自今年10月初至今,团队已在福建、河北、北京、山东等地投放了56台无人售药机。产品以租金方式进场,补货、物流业务由第三方提供,单台产品回本周期约6~8个月(平均客单价12.34元)。
◆即将“面世”的无人售药机被漆上了象征生命的绿色。
团队也在同步推进电子处方引擎的推广。截至目前,团队已签约7万家医疗机构,月流水约30万元。朱培表示,团队最终目标是通过电子处方打通药企、医疗机构、诊所、零售药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提供医药零售服务一站式平台。
据悉,团队已于2015年12月完成1500万元的Pre-A轮融资,由经纬中国领投,真顺基金跟投。团队此前还曾获真顺基金投资的300万元天使轮投资,目前正在启动新一轮融资。
踩上风口并没有给朱培以安全感,他不信风口,认为这些都是资本催生出来的。
但他信“时势造英雄”。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大健康时代的普及与成熟:在业内提起以前的陌生词汇PBM大家都能说上两句,在身边人们手机里都有一两个和健康相关的App。
这让他认定线下药店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冲击。“大健康细分领域的无人零售一定会再出现几家,至于是谁,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编辑 赵芳馨 校对 玛依热
优质项目"融资首发绿色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yangmao-71,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xueting@pencilnews.cn。
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铅笔道微信客服号铅笔道大芯芯(微信id:qianbidao2017)获取授权资质,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金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