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块链技术蓬勃发展,大有变革整个在线数字世界的气势和雄心。
从 2008 年「区块链之父」中本聪发表论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至今的十余年间,全世界最聪明的学者、开发者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上面,前赴后继地出现了各种致力于提高区块链系统性能的项目。
不过,处于高速前进中的区块链技术却长期面临着一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技术瓶颈。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区块链技术至今仍然无法在各领域内发挥出它的全部潜能。
这里的区块链「不可能三角」也称「三元悖论」,指区块链网络模型无论采用哪种共识机制来决定新区块的生成方式,都无法同时兼顾性能、安全、去中心化这三项要求,只能满足其中两项而牺牲另外一项,最多三者取其二。
去年 12 月,计算机网络顶级学术会议 NSDI 宣布录用由王嘉平博士及汪浩博士撰写的区块链研究论文,该论文提出名为异步共识组 Monoxide 的区块链扩容方案,可以在由 4.8 万个全球节点组成的测试环境中,实现比比特币网络高出 1000 倍的每秒事务处理量,以及 2000 倍的状态内存容量,有望打破「不可能三角」这个长期困扰区块链性能的瓶颈。
王嘉平博士原为微软总部雷德蒙研究院主管研究员,专注分布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和视觉以及用于机器学习的 GPU 集群等领域的研究,有数十项研究成果发表于 ACM SIGGRAPH/ToG 顶级国际期刊,已授权的美国专利十项余项。他师从沈向洋博士 (现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在中科院计算所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获得 2009 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是该年唯一一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获奖者。
创新工场执行董事王嘉平
王嘉平博士现任创新工场执行董事,投资方向为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曾主导了对比特大陆的首轮机构投资,成为其首轮三大主要投资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论文的两名作者,王嘉平博士与汪浩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科院计算所,中科院计算所也是这篇论文的联合署名单位之一。未来,创新工场也将与中科院计算所展开更深入的技术和产业合作。
中国区块链技术论文首次入选国际顶会
这是在区块链领域,中国人入选国际顶级会议的第一篇文章。
NSDI 全称 Networked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是 USENIX 旗下的旗舰会议之一,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领域久负盛名的顶级会议。
与其他同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相比,NSDI 更加侧重于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注重系统的性能和伸缩性,大名鼎鼎的大数据系统 Spark 就曾发表在 2012 年的 NSDI 大会上面。
一直以来,NSDI 以重视文章质量著称,采用严格的双盲评审,每篇文章都要经过两轮总计六到八个审稿人审阅,之后还需经过程序委员会的讨论筛选。通常,每届会议录用 20 多篇论文,录取率仅在 25% 左右。
NSDI 关注的研究课题是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系统,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就属于这个领域。可是事实上,学术界目前在这个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还是关注于中心化的数据中心、超算中心里的理论挑战和实际工程问题,对应的大多是云计算行业和涉及大量计算任务的机器学习领域。
此次,王嘉平博士与汪浩博士共同发表的论文《Monoxide: Scale Out Blockchain with Asynchronized Consensus Zones》闯入 NSDI 2019,是国际主流学术界首次认可区块链扩容方案的相关研究,是该会议今年录取的唯一一篇与区块链相关的论文,也是中国入选区块链领域的第一篇文章,可谓是「中华之光」。
打破区块链不可能三角瓶颈,意义堪比深度学习技术突破之于AI
受到「不可能三角」的制约,早期的区块链网络通常是单链形式,为了兼顾安全性与去中心化,不得作出性能方面的牺牲——
如果把区块链网络处理任务的进程,类比成人们去售票大厅购买车票的过程,那么单链区块链就可以看作是整个售票大厅只有一个售票窗口,所有前来买票的人全部要在这个窗口外排队,于是这个售票大厅的卖票速度可想而知,在单位时间内卖出的车票数目自然也不甚理想。
而 Monoxide 模型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瓶颈,在满足安全、高性能和去中心化的三角特性前提下,尽量不引入额外的实体,不引入额外的机制。
那么,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用多链取代单链,换句话说,为售票大厅增设窗口。
事实上,此前也有一些研究尝试多链模型,但是孤立工作,无法协同,无法真正发挥「多链」的潜能。
可以理解为,售票大厅增设多个窗口,但是一个目的地仅对应一个窗口。也就是说,前来卖票的人在「不对口」的窗口无法成功买票,而是需要根据目的地去对应的窗口买票。这意味着,同一时间内,有些窗口前会排起长队,而有些窗口前可能空无一人,整个售票大厅在单位时间内卖出的车票数目仍然有限,卖票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Monoxide 网络是一个并发的多链系统,每一个链称为"共识组",是其精髓所在。
具体来讲,共识组是由多个同质的、功能上完全一致、地位上也完全平等,并逻辑上尽量隔离的独立共识系统的实例所构成,它们并行工作,分摊全网的吞吐、计算、存储的压力,分摊全网状态的维护工作。由于共识组之间完全并行、异步也无需锁定和同步,所以即便某一个共识组发生拥塞也不会干扰其它共识组的吞吐和出块。
如此一来,在上面所描述的售票情景中,前来售票大厅买票的每一个人,无论在哪个窗口都可以直接买票,不同窗口的售票员会在后台协同发挥作用,使单位时间内卖出的车票数目最大化。
反应在性能上面,区块链的吞吐量和容量将有大幅提升,即单位时间每个窗口卖出的票数与单位时间售票大厅容纳的人数明显增加。
实验证明,Monoxide 模型可以将一个现有的单链共识算法,横向扩展 1000 倍以上,从而使吞吐量提升 1000 倍以上,同时也将全网计算能力 (CPU) 提升 2000 倍以上,将状态表达的内存空间提升 2000 倍以上。
理论上,横向扩展的倍数上限甚至能够达到 10 万量级。这一研究成果,无疑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王嘉平透露,2019 年 8 月,Monoxide 将上线测试网络,供开发者做技术评估。
落地应用指日可待,将赋能金融支付、医疗卫生、智慧城市等实际场景
一直以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都备受关注。
由于这项技术在效率提升、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巨大潜能,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认识到区块链的力量并逐步尝试落地。
而 Monoxide 异步共识组系统的提出,则让区块链技术向实际落地应用又迈进了一步。
互联网发展至今,任何一个实实在在的在线应用,都是需要承载日常大量的访问和操作以及记录大量用户的状态和信息。这导致,任何一项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都要求区块链技术本身有能力承载这样的流量和用户体量。这就是为什么区块链技术本身的性能对应用的切实落地至关重要。
Monoxide 异步共识组系统在丝毫没有牺牲去中心化特性实现了性能提升,每一个全节点的工作压力 (带宽、计算、内存、磁盘 IO) 并没有伴随全网横向扩展提升而显著加大。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让一台普通中档价位的电脑轻松地作为网络的一个全节点,通过普通家用宽带网络接入主网,为推进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进程作出重要贡献,意义重大。
例如,过去在金融支付领域,受到货币兑换、手续办理等因素的制约,跨国支付往往需要花费较高的时间成本,难以高效完成。而在具有公开、不可篡改属性的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交易双方的信用机制将得到保障,并且大幅提升系统的运转效率,降低业务成本,能够有效推动跨境支付在商业领域中的发展。
同理,区块链技术在银行清算、供应链管理、商品防伪溯源等领域也大有可为,甚至有机会带来颠覆式的改革。
另外,在以海量数据为支撑的人工智能领域,区块链技术的潜能也有极大的施展空间。
数据安全是人工智能行业内的热门话题和痛点之一,区块链技术凭借自身的去中心化、匿名化等特点,不仅能够确保领域内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及私密性,还可以避免数据孤岛情况的发生。这种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为智慧城市、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提供更多可能性。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创新工场微信公众号:chuangxin2009。这是一个创新工场和创业者的沟通交流平台,您可以学习创业相关的法务、市场、财务、HR等各个业务领域所需的知识干货,还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工场举办的创业者培训、沙龙和其他各类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