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以iPhone和安卓来划分阵营。
而智能手表及可穿戴,顶流玩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pple Watch和华米。
但问题也来了——Who is huami?
问题放进搜索框,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中国排名第一的手环出品方,或者是全球前五的智能手表公司,又或者只是每一位用户留下的产品印象:
智能,可穿戴,人人用得上的终端产品。
这家源自安徽、出自黄山脚下,创始团队学成于中科大的公司,以小米手环初露锋芒,然后用持续不绝的产品力,成为纽交所增速最猛的可穿戴终端代表。
即便在疫情影响严重的第一季度,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报告显示,华米旗下成人手表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80.2%,交出了逆势增长的成绩单。
但如果还单以「可穿戴」来定义、认知华米。
那华米刚在安徽合肥召开的「首届AI创新大会」,就会直白无误告诉你:
你错了。
而且向来以终端产品说话的华米,这一次,规格隆重的发布会,却没有终端产品发布,而是在健康赛道又打出一波组合拳,一口气发布了一款智能可穿戴芯片“黄山2号”、一款PPG⽣物追踪光学传感器BioTracker™ 2及一系列全新的健康大数据AI算法,和一个全新升级的AI研究院。
在这波组合拳中,芯片自然是中枢大脑,是计算关键;传感器则保证了数据源源不断输入和汇集;算法引擎则在数据输入输出之间实现效能最优……而结合到一起,展现的就是华米构建完成的完整AI能力。
当然,掰开揉碎深入解构这套AI能力,也可以更明确解答:
当顶流厂商谈论智能手表,他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因为华米团队源自中科大,出自安徽,于是把自研芯片以黄山为命名。
并且在数年厚积投入和RISC-V押注之后,2018年9月,首款芯片“黄山1号”正式发布,也成为了全球可穿戴领域的第一颗AI芯片。
现在, 时隔450天打磨,“黄山2号”成功流片,并会在四季度开启量产。
对于RISC-V,稍微熟悉芯片产业变革的朋友或许都不会陌生。
这是公认的最具潜力的AIoT开源芯片架构,其打造者David Patterson还因此加冕了2017年图灵奖。
正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芯片。
PC时代的英特尔X86、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RM,到了AI加速下的万物互联,最被看好的就是RISC-V,除了华米,包括阿里平头哥在内的新兴造芯势力,都加入了RISC-V阵营。
更关键的是,RISC-V相比其他架构,还在高运算效率和低使用功耗方面优势明显,相比于在可穿戴设备中常见的ARM Cortex-M4架构处理器,整体运算效率提升了38%。
这也就是为什么RISC-V在AIoT时代被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
而承袭“黄山1号”,“黄山2号” 在RISC-V架构之上,进一步重新设计了AI本地生物数据计算NPU,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加速技术,大大提升了本地AI数据计算的性能,加快了识别速度。
具体到产品和应用,也更为直观。
一方面,效率,健康监测中重要的心率数据,“黄山2号”将房颤识别速度较上一代提升了7倍,是市⾯上其它算法的26倍。
另一方面,功耗,加入了C2协处理器之后,“黄山2号”即使在主芯片关闭状态下,C2协处理器仍然可以全天24小时处理传感器所采集到的人体数据,使得整体功耗下降了50%。
这种效能的一增一降,用户体验和感知也会非常明显。
首先,可以告别可穿戴设备的续航焦虑——一天真不是18个小时而已。
其次,也能真正实现24小时的健康监测,并且结合睡眠监测,也会让健康数据更为完整和更具参考价值。
毫无疑问,之所以要自研芯片,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产品性能和体验。
但只有结合传感器和算法,从完整的AI数据流程来看,才能容易看懂可穿戴终端背后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取名BioTracker™ 2 PPG,是一款生物追踪光学传感器。
在AI领域,传感器并不陌生,因为它是数据输入的关键硬件。
但在此前的技术浪潮中,一般计算机系统,芯片+算法就已足够。
所以作为一家终端厂商,为啥还要自研传感器?
答案就在于,终端手环/手表,一块搭载芯片的智能可穿戴产品,还不是华米的全部。
该领域顶流玩家,所图甚大甚远,希望涉足和解决的挑战,在生物健康领域。
这就是特殊之处。如果说之前的计算机系统解决的更多是已有数据的储存、计算和输出,那么涉足生物健康领域,只有解决好数据输入才能打造最好体验。
也只有传感器的自主可控,才能让AI数据流程中——输入-模型推理-输出的完整流程形成闭环。
换而言之,对于一切可穿戴终端公司而言,新的竞争壁垒,已经上升到了整体闭环把控力的竞争。
而且在完成芯片(计算和中枢大脑)、传感器(数据输入)等方面的自研后,在算法和产品功能实现上,一家顶流可穿戴公司能做的和想做的,也就变得不再神秘。
计算力、数据和算法,AI三要素,依然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而且算法作为AI计算力和数据的延伸,核心体现在系统功能上,而且每一项,都是业内热议的方向。华米方面,按照5个方向分为5大生物数据引擎。
人体健康之首,是心脏。
2019年,华米推出了自研的RealBeats™ 生物数据引擎,通过分析PPG光学心率数据和ECG心电图数据,可实现对心律不齐的自动甄别。
还进一步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共同完成了智能手环监测房颤的临床医学研究——搭载RealBeats™ 的智能手环PPG和ECG功能判断房颤的准确度,分别达到了93.27%和94.76%——达到了专业医师的水平。
得益于这套引擎,到目前为止华米科技共监测到了91100次疑似房颤病例。
而此次升级后的RealBeats™ 2,能力上实现了更大提升。
它能有效地消除运动时对心率信号的噪声干扰,夜晚和白天有效房颤监测时间,分别达到了上一代的1.87倍和6.64倍。
此外,通过建立心脏健康大数据模型,也成功实现了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频发早搏的AI自动甄别。
从数据和能力来说,可能已是全球最先进的心率AI引擎了。
在历时2年摸索之后,华米自研的血氧数据AI生物引擎——OxygenBeats™ 亮相。
该算法基于健康大数据模型对血氧信号进行预处理,消除信号噪声,使测量精度提升达50%。
此外,华米还采用了氧降实验来验证算法的准确度,结果显示成功率可达100%,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不到90%。
与专业血氧仪的检测结果平均误差,仅为1.67%,精度超过大多数腕部可穿戴设备的血氧检测算法。
更及时的是,华米创始人黄汪透露,借助OxygenBeats™ 高精度血氧检测的能力,华米还会与钟南山院士团队一起,展开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康复随访,无疑对疫情更全面的认知,有了更高效地获取方法。
取名SomnusCare™,该算法基于华米海量的健康大数据,实现了对睡眠状态的准确识别,并通过多维数据帮助用户了解睡眠状态和质量。
其睡眠数据检测精度超过了80%,而且能以将近100%的精度检测出时长超过 25 分钟的午睡数据。
同时,针对严重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引擎和血氧引擎还能多维度分析,实现更智能判断识别,及时提醒用户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
现在几乎市面上所有的智能手表,都需要用户在开始锻炼之前,手动设置一个运动模式,才能开始记录。
但华米在自研软硬件的优势之下,利用新发布的人体活动模式AI识别引擎ExerSense™,实时匹配运动模型,能够智能判断用户当前的运动模式。
也就是说,用户不用再手动操作,手表手环就能智能识别判断你是否在进行运用、以及在进行哪种运动——目前包含了健走、跑步、骑行、游泳等19种,可以覆盖用户95%的日常运动场景。
这才是智能手表和可穿戴设备该有的智能。
另外,还有另一套AI算法,为千人千面而生。
该系统基于用户心率数据,结合每日活动时间以及人体多维度生理数据,通过算法转换成更为直观的PAI值,帮助用户智能掌握每日运动量。
而且,PAI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结合年龄、性别、静息心率等个性化生理数据,为每个用户打造一套绝对个性化的健康评估系统。
五种算法引擎虽然看似独立,但从人体健康一体化角度来说,又可以相互作用,带来多维度监测,真正实现大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而且越往后,上述各个维度的生物数据引擎,还不止于个体本身。
比如在此次疫情之前 ,利用生物数据引擎,并结合天气、季节、历史周期等外部因素,华米就已经建立了一套流行病发病趋势的预测模型。
随着生物数据引擎全面升级,未来的流行病预测甚至预警能力,就会成为基础设施平台——新型健康基础设施平台。
当然,上述新发布中体现的华米自研行动的结果,是会带来更好的产品能力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但隐而未宣的是完整链条自研,也会带来成本的可控和降低。
那么成本可控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华米创始人黄汪说,可以让新能力无差别覆盖各个价位产品——“不牺牲任何一个用户追求健康的权利”。
此中小大之辩,已然不言自明。
最后,在一系列软硬件一体化完整AI能力展示之后,结合华米此次AI创新大会的重头戏,基本就能让Who is huami的答案呼之欲出了。
在此次大会上,华米科技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升级为人工智能研究院(Huami AI Research)。
黄汪宣布,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院长,由华米科技副总裁汪孔桥担任。著名人工智能研究专家、“多媒体计算之父”(Father of Multimedia Computing)、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未来健康研究所创办人Ramesh Jain,则受邀担任研究院首席顾问。
这自然不是华米在前沿科技探索方面的第一枪。
因为之前,华米就已经紧锣密鼓建立了三个联合实验室。
和钟南山院士团队的腕部智能可穿戴联合实验室,要在未来共同推动智能可穿戴产品在呼吸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
和中国田径协会的田径运动联合实验室,将会基于可穿戴设备,运用AI算法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专家运动员和普通运动爱好者的数据,助力专业训练和全民健身。
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脑机智能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开展非侵入式和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
至此,华米首届AI创新大会想要展现的雄心蓝图,也已经再明显不过:
三位一体的研究院:一个AI研究院和三大联合实验室。
软硬一体的完整底层创新:一款AI芯片、一款传感器,五大AI算法引擎。
最后再放在一起看,俨然就是一整套个人健康的完整智能链,而更宏观来看,也是未来健康的基础设施平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以,作为终端产品知名的华米,在这场“没有终端产品”发布会后,或许也更能向外界回答:
Who is huami?
也是时候,重新审视华米。
华米是谁?
最多的用户和最直接的答案,是小米手环的出品方,是小米生态链一哥,是把智能可穿戴设备从续航到体验打造到极致,进而收获亿级用户的终端产品公司。
但也因此,华米被更多关注的是终端产品,甚至被误以为是完全利用供应链创新成功的公司。
也对,但也不对。
全球化和高度成熟的产业链背景下,已经没有哪一家成功产品公司采取100%自研路线,苹果、特斯拉、小米,华米等等,都是供应链管理和顺势而为的成功。
但供应链的成功,并非这些公司取得成功的本质原因。
本质还在关键问题上的重要创新,甚至在没有最好方案的背景下,敢于重注投入、勇于自研。
所以在终端产品、自研芯片、自研传感器和一系列算法引擎综合审视之后,华米难以再用“手环”、“手表”和“可穿戴”的终端厂商来概括。
因为一整套AI能力,已经完整构建完毕。
而且拥有关键元器件和关键软硬件一体能力,华米就是一家智能AIoT时代拥有更大可能性的公司,一家核心技术驱动的产品公司。
那么问题也来了,这种“可能性”是什么?
是在拥有数亿用户和不断产生数据资源的背景下,展现的可能性。
这正是AI可以实现的。
是AI的方法和能力,让更智能的体验成为了可能;
也是AI的方法和能力,让数据处理之后的千人千面健康管理成为可能;
也是AI的方法和能力,让每个个体的大数据,汇集成社会的大数据,让新型健康基础设施打造成为可能。
归而言之,就是一家完整硬件供应链公司+完整数据流公司,在AI时代下展现的可能性。
所以回过头来看,华米团队可能早就认定了这种“可能性”。
于是在“造芯”还未成为话题的2016年,他们就决定主导自研AI芯片的研发,并且选择加入对AI和IoT更加适配的RISC-V生态,而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日中天的ARM阵营。
现在,“黄山2号”流片成功,因为有自研AI硬件,华米可以在AI算法能力上做更多、做更好。
而反过来在AI算法 ,以及研究院前沿探索带来的作用力,AI芯片的开发和部署,也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实现更大程度的效率提升、功耗降低。
最终,用户的产品体验和满足感,也会愈加明显。
比如续航焦虑的消除、运功智能识别的实现,心脏、血氧和睡眠等重要健康维度的24小时监测实现,甚至在关键判别上达到专业医师的水准。
AI能给华米用户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当然也是再好不过的福利。
所以华米就是为此而AI、为此而隆重设立AI研究院的吗?
还不是。
因为AI看来只是手段,并非目的。
华米的一系列AI,志在健康。
入乎其内来看,他们在2019年12月,就将公司使命明确为:科技连接健康。
这家基于云的健康服务提供商,拥有智能穿戴领域最专业的大数据分析能力。
而出乎其外再审视,一切新动作,放在健康维度下,意图也变得更清晰。
手环、手表、耳机、跑步机……一切智能设备,都只不过是实现健康管理的产品手段。
AI芯片、数据和算法,也都不过是实现健康管理的技术手段。
腕部智能可穿戴联合实验室、田径运动联合实验室、脑机智能联合实验室,以及AI研究院,也都是为实现健康管理的前沿研究布局。
所以,Who is HM?
是huami,也是Healthy Me。
并且疫情的突如其来,也让健康这件事变得更为紧迫且重要,而华米在此前积累的用户、数据能力、产品,纵观产业内,还有谁有一样的实力和地位?
所以,Who is huami?
或许已不能放在可穿戴领域、放在硬件领域来审视了。
放眼这个领域,哪家“硬件”公司在自研芯片、拥有完整数据流输入输出生态,并且在AI算法引擎串联驱动中,实现终端产品的完整体验和完整能力?
可能就只有顶流的稀缺的这几家。
所以,现在是时候以谈论健康的方式谈论huami。也是时候重新审视可穿戴公司的现在和未来了。
当业内顶流们谈论智能手表、谈论智能可穿戴,他们真正谈论的,是AI、数据和健康。
这也是一众表厂与智能表厂历史性的分水岭时刻。
而对于华米,或许在2016年决定自研造芯,决定登“黄山”的那一天。
一场面向未来的变革,就是时候被重新认知了。
— 完 —
特惠福利 | 一站式音视频解决方案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喜欢就点「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