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孙茂松:中国AI最缺的是世界级科研领军人物

2019 年 11 月 3 日 新智元



  新智元报道  

编辑:张佳

【新智元导读】在新智元重磅发布的新书《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中,针对“2049 年人工智能未来展望”这一主题,我们邀请了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术专家和产业领袖进行讨论,今天分享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快来新智元AI朋友圈与AI大咖讨论~


当前人类正处于这样一个节点: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及应用,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构建“机器意识”的可能。近年来,“AI 落地与产业化”成为关键词,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应用出现,智慧机器将不再只是单纯的机械,而是能与人交互、对环境做出响应的机器,它将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


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我们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已经用到了许多项 AI 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让机器能够“感知”世界,拥有了“看”、“听”、乃至“说”的能力。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世界正朝着“万物互联,人机共生”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万物互联,人机共生”将带来美好的世界。


但是,我们仍有很多问题要问:人工智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未来哪些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吗?中国将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处于什么位置?


204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周年,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而人工智能更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未来 30 年,人工智能将面临无数突破点,也将给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针对“2049 年人工智能未来展”这一主题,新智元邀请了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术专家和产业领袖进行讨论,接下来分享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孙茂松教授


孙茂松: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计算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社会与人文计算、计算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49年,中国是否有能力引领全球AI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来临,世界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赛场。对中国而言,人工智能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如果把握住,将有可能跻身 AI 强国之列。那么在接下来关键的 30 年中,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中将处于怎样的地位?中国最急需发展的 AI 子领域是什么?中国是否会拥有全球领先的 AI 企业呢?


对于 2049 年中国能否引领全球 AI 发展,孙茂松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不太建议使用‘引领’这个表述。我们要谦虚一点,从比较深刻的角度来看,我们还缺乏足够可资骄傲的本钱。我们还是要韬光养晦,不要锋芒毕露,动不动就试图去引领世界。我们能够和人家并驾齐驱就很不错了,应该多从构造人工智能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角度来认识和阐述。其次,钱学森先生曾把科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比如,基础科学可以对照牛顿力学,技术科学可以对照结构力学,工程技术可以对照架桥、盖房子。如果按这个标准考察国内的人工智能研究现状,目前为止我们在基础科学方面的贡献几乎找不太到,国际上人工智能相关的图灵奖得主已有10 名左右,但中国一个也没有。这是我国一个极大的短板。在技术科学方面,我们的研究成果属于上品的也乏善可陈,属于中下品的则相对多一些。当然,在工程技术方面,国内已经有不少重大的应用(如阿里巴巴、腾讯等),这方面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属于领先水平了。


要真正引领世界人工智能的潮流,在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是最为关键的,必须要有几个世界级科研领军人物才可能引领这个潮流。只有达到“此时立在最高山”的境地,才能形成“天高地平千万里”般高屋建瓴的气势。同时根深才能叶茂,否则经不起风吹雨打。在发展战略上,我们要多一点着眼于根,而不仅仅是枝叶。对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重中之重在远虑而不是近忧。


基础科学领域顶尖人才的培养,恰恰是我国又一个极大的短板。高考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教育公平,基于这个体制的我国高等教育,从人才培养的平均水平上说,在国际上是比较高的,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结果,就是很容易把潜在的、有个性的天才式人物给抹杀掉了。


此外,基础科学的研究需要高秉赋、高水平的学者具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研究精神和执着态度。现在这种学者太少了。


所以总体上看,我国要在 2049 年引领世界人工智能的潮流,应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从长计议,综合施策。”


2049 年,通用人工智能能否突破或加速来临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突破,大多是在特定领域的特定任务上的突破,如 AlphaGo 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冠军,人工智能程序在大规模图像识别任务中超越了人类的水平,人工智能系统诊断皮肤癌达到专业医生水平等。可以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人工智能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但通用人工智能尚处于起步阶段。通用人工智能也被称为“强人工智能”,是指达到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可进行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可谓“一脑万用”。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因此,在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强人工智能到 2049 年能不能研究出来,难以预料。在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上,会面临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挑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认为,这取决于若干重要因素。


“第一,脑科学会有什么突破,脑科学的研究能否给人工智能带来足够多的启示。虽然历史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从脑科学受益有限,但强人工智能的研究越来越期待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不管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依赖多少支持条件,其中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离不开的,这就是需要形式化的人类知识体系作为支持。但很可惜,这个知识体系目前并不存在。虽然已经有号称规模巨大的知识图谱,但稍加考察就会发现,它所包含的知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还是比较肤浅的。没有形式化的人类知识体系,机器推理就难以实现,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和健壮性都无从谈起。而要建成这个知识体系,需要有深远眼光和大格局的学者,带领一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资源建设工作。同时,需要相当长期的、稳定的经费投入,才有做出来的可能(也存在着做不出来的风险)。但非常可惜,各国政府都不太愿意支持这种长周期、带有一定风险性的资源建设工作。


第三,要看有没有更具创意的算法,能够把上述重要因素更有效地融合起来


目前来看,我们应该先集中力量研究、解决这些比较现实的科学问题,然后才有条件讨论强人工智能的问题。否则,坐而论道,未免流于空谈。


可以设想,如果有朝一日强人工智能真的研究出来了,那么机器智能就真的很可能超越人类智能,这将是世界进化史上的一个断代式的质变。我不相信这种质变会来得这么容易,应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到2049年,不太可能出现强人工智能。”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孙茂松,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现任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下一代搜索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研究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社会计算和计算教育学。个人主页:http://nlp.csai.tsinghua.edu.cn/site2/index.php/zh/people?id=16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70+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8+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2+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解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
走向智能论坛
32+阅读 · 2019年6月5日
学界丨面向未来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京东与斯坦福达成战略合作 携手推进AI研究
京东大数据
3+阅读 · 2017年11月28日
已删除
Arxiv
32+阅读 · 2020年3月23日
Interpretable CNNs for Object Classification
Arxiv
20+阅读 · 2020年3月12日
Arxiv
15+阅读 · 2019年6月25日
Self-Attention Graph Pooling
Arxiv
13+阅读 · 2019年6月13日
VIP会员
相关论文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