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闵乃本先生 | 许建斌

2018 年 9 月 20 日 知社学术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闵乃本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心情沉重,悲感万分。借此短文,以表达对闵先生的敬仰和哀思。


闵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材料学家。早在1978年秋,当我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不久,我就从同寝室晶体专业的高玉民同学处略知闵先生的学术成就。我虽然当时就读物理系声学专业,但是仍对固体材料及凝聚态物理抱有浓厚的兴趣。1988年初在物理系声学所导师张淑仪院士的安排下,我有机会赴德国(当时的西德)学习深造。联系的德国导师则是世界著名固体声学权威 Klaus Dransfeld 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原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固体研究所和高磁场研究所所长), 就读的学校则是德国著名的精英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它坐落于美丽的博登湖畔,邻近雄伟壮阔的阿尔卑斯山脉。当时主要从事固体表面纳米尺度能量转移过程,以及近场扫描探针显微术方面的研究。


1993年春夏,博士毕业后,我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电子信息材料及扫描探针显微术,以及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由于工作关系,我与时任电子工程系讲师的许中奇博士有诸多学术研究合作。许中奇博士是有机金属化学气相外延技术的专家。其博士导师则是该外延生长技术的创始人 - 美国犹他大学工程学院的G. Stringfellow 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该技术是半导体外延薄膜制备的主要技术之一,是半导体器件的核心支撑技术。


许中奇博士在犹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82-1986),就认识了当时在犹他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闵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和学术合作。 许中奇博士对闵先生的学术成就,特别是晶体生长理论的造诣十分敬佩。从1992年至1994年期间,许中奇博士每年夏季都会邀请并安排闵先生, 莅临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进行学术访问,共同探讨晶体生长方面的学术课题。


当我1993年加盟香港中文大学后,由于许中奇博士的缘故,与闵先生就有了很多直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 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刚刚发明起步,人们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发挥该技术,并不十分清楚。 时任电子工程系兼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的I. H. Wilson 教授是离子注入技术的专家,同时也对扫描探针显微术情有独钟。当时市场上商品化AFM显微镜为数极少。当亚洲第一台商品化AFM抵达香港中文大学后, 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这台先进表面表征仪器的作用成为电子工程系教授们关心的问题。 许中奇博士自然想到了原子台阶。经过几轮的外延生长参数优化,AFM的成像似乎显示出砷化镓外延生长薄膜的台阶生长模式。 但由于表面氧化物的存在,以及缺乏第三方独立验证,得到的较为模糊的单原子台阶图像,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经过多次努力, 特别是清晰地观察到与螺位错相关的单原子台阶,以及由瑞士巴塞尔大学H.-J. Güntherodt 教授小组 R. Lüthi博士提供的第三方独立验证, 单原子台阶的存在以及AFM的纵向原子尺度分辨率,便得到无可置疑地证明。闵先生为此极为兴奋,专程拨冗到实验室实地考察,详细了解实验细节,提供有关原子台阶成因的理论依据,探讨进一步的实验方案。闵先生凭借其深厚的晶体生长学理论与实验功底,敏锐地预见到AFM将是研究晶体生长形貌的重要手段。他为此专门指示南京大学物理系的有关老师,学习以及进一步拓展相关研究。后续并利用世界银行贷,购置了江苏省第一台商品化原子力显微镜,用于晶体生长的基础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我们的单原子台阶工作迅速引起了国际晶体生长学界,半导体材料学界,以及扫描探针仪器设备制造商的极大关注和相关行动,产生了较深远的学术和应用影响力。 这与闵先生的关心与指导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的实验室一度也成为了扫描探针仪器设备制造商的产品推销中心。 在现今石墨烯及二维层状材料的研究热潮中, 其主要表征手段就是早年我们发现的商品化AFM的纵向原子台阶分辨率!


闵先生终其一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孜孜不倦,勤勉耕耘,同时又谆谆教诲,提携后学。在1992年至1994年期间,闵先生每次夏季莅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交流时,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大学图书馆,博览最新科技文献和书籍,寻觅新的科学思想,构思国家未来科研计划。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当他在大学图书馆从文献阅读中,得知日本研究小组利用电极图案构造波导器件时,突然领悟到电极图案方法可以用于制备准周期性电畴的极化周期以及取向控制。 他随即利用电子工程系的电报传真机,将论文分页传真给南京大学的研究小组成员,并要求快速跟进。从而迅速开展和实现了准周期性电畴取向的制备工作,并完成了准位相配备的实验尝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多色激光的同步产生。 凭借此重要成果,闵先生率团队成员,荣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经此一役,闵先生曾戏言,香港是他的福地。


闵先生教书育人,扶助新秀,不遗余力。我的第一个科学研究计划申请书是关于研发一种原子力显微镜,并用于观察研究无机铁电薄膜材料的电畴翻转行为,以及其动力学特性。 由于研究方法新颖,并展现了研究对象及特性的若干可能性, 此研究计划书得到多位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推荐, 从而获取香港研究资助机构的高额资助。这一成功经历,对于当时我这样一位独立科研新手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并以此为起点,连续多年获得该资助机构的资助。多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了解到, 那个第一个申请书的其中一位主要评审专家是闵先生。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强力支持。时至今日, 我对闵先生当年的大力支持和深刻的科研洞察力,心存感激,由衷敬佩。


香港回归之后,闵先生十分关心香港的科技发展,亦拨冗数次访问香港,特别是2000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杨振宁访问学者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其他学校。我亦有幸与闵先生和洪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而2004年,闵先生作为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的访问学者再次访问香港。我有幸受邀,与闵先生及诸多大陆在港学习访问的青年学者,在香港科技大学欢聚一堂。闵先生勉励年轻学者们要相互学习, 团结互助,共同进步。随文的像片则展现了当时欢聚一堂的一幕。其中的诸多年青学者,现在已是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或中坚骨干。



回顾往事,缅怀闵先生在科学研究道路上披荆斩棘,勇攀高峰的丰功伟绩, 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要学习闵先生不畏艰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实现“双一流大学”和实现强国梦的征程中,只争朝夕,砥砺奋进。


闵乃本先生安息吧!


随笔附上小诗一首,以致哀思。

-----
-----

忆闵乃本先生


  久有凌云宏图志 ,

  披星戴月攻坚难 。

  畴铸相位匹配梦 ,

  扬子江畔凯歌还 。


作者许建斌,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兼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扩展阅读

 

深切缅怀材料大家闵乃本先生

“没想到有物理这么简单的学科” 潘建伟谈物理

2018年狄拉克奖公布,文小刚获奖!

贝茵体先生今晨辞世, 金属物理光芒永存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硬核课】统计学习理论,321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40+阅读 · 2020年6月30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71+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3+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已删除
德先生
53+阅读 · 2019年4月28日
百余位院士入选!中国科协公示一份重要名单
材料科学与工程
11+阅读 · 2018年12月21日
“光纤之父”高锟离世,感谢他的贡献
人工智能学家
3+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高二进清华,大二开公司,29岁登上福布斯亚洲领袖人物榜
人工智能机器人联盟
5+阅读 · 2017年11月18日
AdarGCN: Adaptive Aggregation GCN for Few-Shot Learning
Teacher-Student Training for Robust Tacotron-based TTS
Monocular Plan View Networks for Autonomous Driving
Arxiv
6+阅读 · 2019年5月16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硬核课】统计学习理论,321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40+阅读 · 2020年6月30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71+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3+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相关资讯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