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过去了,iPhone X 的这些缺点还是让人无法忍受,但有些人已经把自己虐成了享受。
在 iPhone X 正式发布两个月后,老司机 John Gruber 终于开车了。
John Gruber 是谁?他是一名独立博客博主,Markdown 写作语言的发明者,创办了独立科技博客 Daring Fireball。这个博客对苹果的关注度之高,甚至被称为是苹果第二官方博客。历史上还曾有过 Mac OS X 发布会后苹果单独给他一个人讲解一遍新功能的传说。
在他的新博文中,这个十几年如一日地报道苹果公司和产品的老博主旁征博引口吐莲花,告诉全世界的 fanboy 这台新 iPhone 是如此不同,是苹果对这个经典平台的「a complete ground-up rethinking」,是一次无痛进化。
生怕没买 iPhone X 的用户感受不到,John Gruber 把它的所有新特性通通夸了一遍,尤其是对新的 Face ID 推崇备至,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到来自大洋彼岸的阵阵高潮。
在他的眼里,不需要把大拇指放在 Touch ID 上就能验证身份,这个太 rocky 了,Face ID 更自然更爽;双击屏幕唤醒手机、面容识别开锁也酷得不行,好像 Android 手机只存在于平行世界;说到解锁屏幕,他又不提创新了,说面容解锁让他回到了 2007 年,就像 iPhone 一代滑动解锁那样让你感觉不到 PIN 码的存在……另外,他还贴心地帮苹果撰写了一份说明书,对比 Touch ID 机型和 iPhone X 在一些操作上的不同。
总之,除了 Face ID 偶尔出现识别不了的情况,iPhone X 几乎是一台「完 phone」了。不过啊,大部分时间 Face ID 都能认出 John Gruber 的脸。
因为自己的 iPhone 6s 已经卡的不行,我不得不换了 iPhone X。
看完这篇洋洋洒洒的雄文,我深刻地怀疑自己跟 John Gruber 用的根本不是同一台 iPhone X。
iPhone X 最大的改变就是取消带有 Touch ID 的 home 键,改为从屏幕底部的发光条向上滑动,同时引入 Face ID。
WebOS 时代的 Palm Pre 首创了卡片 app 和上滑的交互,这是 iPhone X 本次设计的原型。从使用上来看,从下往上滑确实挺方便的,iPhone X 采用这种设计完全合理。这让我不得不再次赞叹 WebOS 的超前。
图片来自 Engadget
于是,此前十年 iPhone 所有沉淀下来的人机交互全部被推翻重建。单击 home 键回桌面的操作变成从下往上滑,双击 home 键调出后台变成滑到一半停一会儿,长按 home 键呼出 Siri 改为长按右侧锁定键……
但苹果光顾着「rethink」滑动了,完全忘了照顾其它部分。新的设计下,苹果没有从系统层面进行补偿、设计更自然的指令输入方式,而是选择让音量键和右侧锁定键去分摊原本由 home 键承担的功能:
比如,绝大多数电子产品都在使用的「长按锁定/电源键」进行的开关机操作在 iPhone X 这儿不灵了,长按锁定键后出现的是 Siri。这直接导致我拿到新 iPhone X 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关机。
我很难说这是一种超前思考,它根本就是一个反直觉的设计——尤其是在用户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同样地,当你尝试用 Apple Pay 付款时,系统会提示你双击右侧锁定键呼出 Face ID,然后把屏幕对准自己的脸才能解锁。
原本把拇指放在 Touch ID 上一秒钟就可以完成 Apple Pay 付款,现在我得先改变握手机的姿势,连续按两下侧面的键(因为带着保护套,还挺不好按的),然后跟照镜子似的对着手机摆个 pose。
哪怕不算上 Face ID 识别失败的情况,这么做的麻烦程度也超过扫码付款。这意味着Apple Pay 相较于支付宝和微信的唯一优点——与系统深度整合的便利性荡然无存。这么一改,我看 Apple Pay 这是要完了。
老美不用二维码,所以 John 说对他是一个「big win」……
另外,iPhone X 把上划关闭后台 App 的操作改回到 iOS4-iOS6 时代长按 App 点击关闭的方式也是开了一次灾难性的倒车。
我来猜测一下苹果取消上滑关闭后台 App 的初衷:iPhone X 的优秀性能加上 iOS 的内存管理方式,可以让用户忘记有多任务这回事,所以关后台没那么重要,增加些操作路径也没什么。
可苹果忘了,它自己能调动一个连的开发人员玩儿命优化原生 App,第三方开发者们不行啊。App 们有 bug,而且体积越大功能越复杂,卡死无响应或功能出问题的可能性越高。
以前用户杀后台是为了释放内存,现在杀后台很多时候是在灭虫。
这么多年了,苹果怎么就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呢?当初 OS X 把 Dock 栏上的 App 开启指示标默认关闭、后来又偷偷恢复的事儿就没给这家公司一丁点儿教训么?
讲真,如果不是迁就全面屏的需要,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做这样的更改。这些操作都很难用用户习惯解释。
比起我第一次用 iPhone 时感到的顺手和自然,iPhone X 带给我的更多是茫然,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怎么做的时候太多了。
我发自内心地羡慕 John Gruber,脸长那么大,一个屏幕放不下,Face ID 大部分时候还能认出他来。
在我这儿就不行。Face ID 识别失败几率相当高,完全无法与 Touch ID 相提并论。
以前从 iPhone 5s 开始,我习惯从口袋中拿手机时拇指自然放在 home 键上,放到面前的时候已然解锁,掏出即用。
但 Face ID 我就得小心伺候着,要拿起手机摆在面前,如果没有成功亮起屏幕还要轻轻双击把手机唤醒。小宝贝儿心情好的时候放我一马,心情不好的时候分分钟让我手动输入 PIN 码解锁。
它心情不好的时候还真的挺多的,以至于每次我掏出手机都有一种等待彩票刮奖的感觉。
John Gruber 还说,Face ID 也就是在戴着太阳镜的时候识别不出人脸,其它场景就连暗光下解锁也完全没问题。我原以为,自己没戴太阳镜的习惯,大概不会不方便吧?
然而这一点上我又大意了。
作为一个眼镜仔,晚上侧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时候我不习惯戴眼镜,脸部也被枕头挤压到扭曲。这时候,Face ID 完全停摆,每次,注意是每次,都要手动输入 PIN 码解锁。
为此我测试了多种情况,进一步发现,你得保持跟录入面容数据时差不多的脸部状态才行。
John Gruber 还声称,有了 Face ID 以后我再也不用把手放到 Touch ID 就能解锁了耶,我现在都不知道 home 键是什么啦。
这位中年大叔的洗地水平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我实在搞不清楚,用大拇指从下往上滑配合 Face ID 解锁,和拇指放在 Touch ID 上唤醒手机并直接进入桌面相比有什么特别不同,以及这有什么可高潮的。
我怀疑正在经历许多果粉说的「苹果会改变人的用户习惯」。因为一夜之间,我用指纹解锁手机的习惯真的被改变了。
嗯,变成了手动输入密码。
除了以上几个明显的硬伤之外,iPhone X 专属版的 iOS 11 在操作逻辑上也让我莫名其妙。
最明显的是状态栏、通知中心和控制中心的关系。
因为刘海的存在,用户只能从屏幕上方两侧看到时间、信号和电池图标,完全找不到想要的电池具体电量、系统代理是否打开、蓝牙是否在工作(这一点在配对蓝牙设备、和 Mac 之间进行 handoff 互通操作和使用 airdrop 时尤其重要)以及数据有没有在连接等一系列信息。
当我充满希望地从屏幕上方滑下展开通知中心,找到的唯一信息增量就是运营商图标。
想要得到以往只要屏幕亮起就有的信息呢,得从最右上角一个非常狭窄的位置往下滑,调出控制中心,有且只有那里才显示。
控制中心竟然完全照搬了旧款 iPhone 从下往上滑的界面设计,连最上面一条类似状态栏的横条显示都懒得去改。
锁屏、通知中心、控制中心和状态栏的混乱,让我深深感觉自己在用一个半成品——为了迁就新的交互方式,苹果把原来的那套系统生搬硬套到新机器上。
至于所谓的新交互,我只看到了调出某项功能的指令有变化,没发现系统为适应新屏幕作什么有真正意义的思考和改进。
以上一切的一切,都在表达一个信息:苹果的商业竞争比用户体验重要多了。他们需要赶上全面屏潮流,那就取消实体键和 Touch ID;身份验证怎么办呢,就用 Face ID;对了,还要想个代替「按 home 键」的基本指令,记得 WebOS 好像还不错,拿着用吧;没时间做适配,把旧系统稍作改动塞到新硬件里先将就一下。
然后,苹果的文案和广告部门发明出「hello,未来」的概念掩盖如此种种不合理和不成熟之处。
看到有人说,全面屏和 Face ID 是未来,我们要用进化的眼光看问题,现在不行,以后的机器和系统会迭代的啊。
对此我只想表示,作为消费者,我们有短视的权利;况且,我们花八九千块买一台市场上最贵的手机之一,不是为了给苹果当小白鼠的。
希望下次苹果能交出一台成熟的产品给消费者,这比找某「Ball」或者「某 Verge」无脑尬吹有意义多了。
题图来自苹果官方网站
关注PingWest品玩
(微信号:wepingwest)
发现更多有趣好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