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衡量上班族劳动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薪资。你的薪资越高,就代表你的价值越高。你的资历、能力、经验,全都体现在老板愿意给你发多少钱上。
因此,很多人就习惯盯着每个月的工资条来安排自己的工作,衡量自己的价值,本本分分地做自己手头的工作,日复一日,浑浑噩噩。
诚然,薪资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人的劳动价值,但实际上,用薪资来测算自己的价值,并用加班加点工作来获得更多金钱回报的做法并不明智。因为假如基于固定的时薪,时间是线性增长的,你想挣更多的钱,只能靠出卖更多的时间。
就像这张图:
绿线是出卖时间的工作模式。今天你工作8个小时,赚了80块钱;明天,你工作9个小时,就会赚90块钱。如果你想赚100块钱,那就只能工作10个小时,没有别的办法。
大多数从事重复工作像接单,咨询,讲课,演讲,等赚取「时薪」的人,都是这种模式。
但这不是一条长远之路:我们的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身体素质,基本都会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后面会慢慢衰退。因此,单纯依靠出卖时间的方式,不具备长期的可持续性,更不具备积累效应 —— 我们的付出除了换来当下的回报,并没有多少剩余能够留下来。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尽力让自己的工作模式,从绿线迁移到橙线。提升自己单位时间的价值,而不是增加自己的时间消耗。
我们看到橙线:今天工作8个小时,能够80块钱;但明天,工作9个小时,赚的就不止是90,而是95、96,这部分多余的成果来自哪里呢?来自于前一天成果的「积累回报」。
在橙线上,前一天的工作成果,除了换取回报,有一部分是能够剩余下来的。它可以成为你投入的一部分,帮助你获得超额的回报。
这部分剩余下来的成果,我们就把它叫做「资产」。
什么是资产?就是你所拥有的、可以帮助你自动获得回报、提高速度和效率的东西。
从「出卖时间」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积累资产」的思维方式,是在职业生涯中极其重要的思维转变。
很多人习惯的模式,是用自己熟悉的方法,依托相同的路径,去解决问题。但这除了锻炼熟练度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 你只是在自我重复而已。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表面下沉到底层,去探索方法、技巧、工具背后的原理和认知,学会思考方法、分析框架、思维模型,把「点」串联起来形成「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提升」。
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值钱,不妨问问自己:我的时间,有没有用在「积累资产」上面?
时间资产积累
不要只盯着短期的事情
理性上,我们都知道:有许多事情,在短期内未必会有反馈,要长期经营才会有所收获。但感性上,我们总是容易短视,把目光放在当下的任务上,忙着四处「救火」。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称为「时间贴现」(Delay discounting)。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从进化上看,迫在眉睫的事情对我们往往会有直接影响,从而会获得更高的权重;另一方面,大脑喜欢确定性,而长期的事物往往具备较高的不确定性,需要耗费大量认知资源去储存和思考。
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只顾着当下的任务,要试着把时间投入长期、困难、不变的事情上,去关注「积累」和「趋势」,这些才是真正重要,有价值的事物。
2
搭建一个自运转的系统
看完第一点,很多人会说我每天就是有很多任务要去做呀,我只有精力处理眼前的工作。
那么请你遇到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要急着去着手处理,而是会思考:
这个问题还会不会再次出现?是否可以设计一套流程,或者优化环节、步骤,来避免它再次出现?比起着手去「救火」,这就是一种更长期的视角,也更加行之有效。
这一点,对于日常工作也是适用的。具体来说:
自动化:如果需要大量机械化步骤,能否搭建一个工作流(VBA、Python、宏等),实现自动化处理?
模板化:如果需要频繁沟通、传递信息,能否制作一套模板,将信息结构化,最大限度避免遗漏和误解?
流程化:如果一项工作的步骤非常繁琐,能否设计一套流程,降低注意力和认知资源的消耗?
模块化:如果一项工作需要多种技能,能否创建一套模块,可以灵活搭配、自由组合?
这些,都属于「系统」。一旦成功搭建,它就能自己运转起来,井井有条地「输入」转换成有效的「输出」,为你节省时间、精力和注意力。
实际上,一个成熟的职场人,绝不应该让「日常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填满,而是应该想办法,尽量压缩「日常工作」的时间,腾出空间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把控住系统的关键节点,不断地去优化它、调整它。
从管理的角度讲,其实也是一样的:管理的本质,不是去「压榨」和「剥削」员工,而是尽可能减少「人」的因素,把工作落实到流程和系统上,给予团队伙伴成长与提升的空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对自由职业者也一样。
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与其不断地去复制你的技能,出卖时间,不如培养一支团队,把你的技能、经验教给他们,设计一套有效的协作流程,让他们去为你工作,你从中获取收益。
这样,可以更好地把你的精力解放出来,有暇去专注于更高层次、更广阔空间的可能性。
搭建系统的目的,是摆脱时间的桎梏,让自己得以从「出卖时间」中抽身出来 —— 这可能是每一位职场人,都要去好好思考的。
3
延伸自己与世界的接触
成功的人有许许多多种特质,但其中一定有一条共性:保持敏锐。
什么意思呢?亦即:对一切新事物保持好奇心,不断去思考:它会带来什么?它意味着什么?它能够跟我产生什么样的联系?
你接触到的「触点」越多,就越能够把它们连接起来,构成一张网,并从连接之中,发掘新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所以,为什么要强调「终身学习」?其实重点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触点」,保持好奇和敏锐,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自己的灵活性,让自己具备应时而动的可能性。人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资源当中,去整合这些信息这也是拓展自己与世界触点的关键方式。
有一个简单的CEAO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
合作(Cooperate):我们可以一起产出什么东西?
交换(Exchange):我需要什么,如何换取到它?
协助(Assist):我可以帮助你完成什么目标?
持有(Own):有哪些别人想要的东西,是我可以去获取、持有的?
如何安排“下半年”时间
除了在公司的工作时间,下班后时间的价值也不容小觑,需要我们做出规划:
提前完成任务
如果任务在中间临时有变化改动或添加补充时,你还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完成好它;提前完成会让你变得从容不迫,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避免焦虑和紧张;提前完成,增加你的主观能动性,会让你有成就感,变得更加自信,挖掘出工作的价值,老板也会更赏识你。
2
做好每日的To Do List
To Do List 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待办事项。把明天将要做的事情做一个记录。可以记在本子上,也可以记在清单app上,自己喜欢什么方式就选择什么方式。其实你会发现高效的人士都是清单控,他们喜欢把所要做的事情都一一列出来,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忘记。因为我们都很忙,脑子里每天都有大量的事情要去处理,家庭的,工作的,孩子的,父母的,而人的记忆有限,记下来,一件一件去做,避免遗漏,焦虑。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忘记。其实是为了清空大脑,把一些需要做的事情记在本子上,这样大脑就不会有各种琐事萦绕,使得我们在任何一个给定时间,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现在要采取哪个行动。这样我们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非常明白这个是现在最应该做的事,而不必担心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没做。我们的心态就永远平静,可以专注地做好事情。
随时翻看自己的记录,把做掉的事情一件件勾掉,会有一种成就感,长久下去,会让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一种感知,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对时间的管理和安排能力。
3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
我们每天除了整块的工作和自我学习时间,还有很多像等车、坐车、饭后午睡前、各种排队等碎片时间,在碎片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来处理一些碎片事情,比如微信回复信息,给某某转账,找绘画、图片素材,打一个电话等等。时间是有弹性的,我们不能创造更多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哪段时间适合干哪一件事情,因为时间是一种选择。
4
进行科学的时间安排,避免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自己想干啥,而是想干的有很多。我们总是错误地高估自己的时间效率和精力,开始齐头并进,热情饱满,慢慢时间精力不足,发现自己的行动跟不上计划,就会失去信心,最后半途而废。
其实,不是说你不可以同时实现多个目标,而是你需要把事情分散开来,分开管理目标,就是日计划要可循环,不需要把事情全部安排在同一天进行,你可以今天画画,明天写作,后天放松休息,大后天画画来重复循环行动,有安排,有放松,长久地坚持下去。
5
勇敢地学会说不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属于你的事情,别人让你帮忙去做,因为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就帮忙做了,一做不要紧,以后就得你来维护和跟踪,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事情,最后反而变成了不属于对方的事情,而成了你的事情。
作为成年人,我们要明白最重要的应该是效率,而不是面子,我们要在适合的时候学会说不,不要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最后,回到最开头的问题,你的时间值多少钱?
这其实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它多多少少,还停留在「出卖时间」的范畴和思考方式。希望你能建立起这么一种意识:我的时间是无价的,因为它意味着积累、成长,以及无限的可能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不断提升,而不只是依靠时间损耗。
当你开始从「出卖时间」的思维,转变为「积累资产」的思维,你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也会全然不同。
愿你能让自己挣脱时间的桎梏,从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抽身出来」,做时间的主宰者。
文章参考:
《你还在低效地「出卖时间」吗?》——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
《如何利用下班时间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公众号: 进击的小春姐 (jinjidexiaochun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