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为星标
每天早 07 : 45 按时送达
能够对一个页面或者一个模块进行优化的产品经理很多很多,但是对整个产品的业务逻辑和功能逻辑进行思考,就考验产品经理的系统能力。
作者:青色
微信公众号:非凡成长(ID:wfeifan1990)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全文共 4100 字 4 图,阅读需要 9 分钟
—————— / BEGIN / ——————
从0到1打造一款产品,是一个优秀产品的必经之路。
能够优化一个页面、一个功能、一个模块、一句文案的产品经理,我相信有很多。把玩很多App的时候,看到很多优秀的设计和功能,这些都是产品的一部分,但还不足以称之为系统。
一名产品经理是否拥有成为产品主管,甚至是产品负责人,带领多条产品线和产品经理团队的潜质,需要关注的并不止是微观层面和中观套路。
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大多数情况下,面试他人,你能够看到这个人是否拥有这样的潜力。
今天我们聊聊产品经理从0到1,需要的系统能力:
为什么需要系统能力?
什么是系统能力?
如何通过系统能力构建产品?
产品从0~1的破局
系统是完整的,就像是大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单独拿出来,有的人看到的是下雨,有的人看到的是小溪汇聚成河流,有的人看到树木吸收水分,有的人看到电闪雷鸣——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事实,却都不是全部。
系统是包容的,系统的能力不会因为局部的现象变化。而失效,就像是降雨和降雪;有的人认为这是完全不同的,具备系统能力的人,明白这只是一个现象。
举一个我自己的实际经历:
当我开始学习用户体验的时候,我学习的是交互设计,以及一些心理方面的内容,我有幸去构建了一个从0到1的B端航运项目。
当时,我发现我在交互设计能力这方面比较吃力。所以,我尝试专心研究信息架构。
或许因为我本身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对信息的理解比较多一点。在实际项目中,我通过信息架构结合实际业务场景,构建了产品结构模块;再通过交互设计,把局部和细节做好,从而完成了一个项目的落地。——尽管如此,期间也经历过至少几百次的修改。
从0到1的系统能力,最重要的并不是局部的优势,而是全局最优,能够结合方方面面的能力,最终完成一件事。
自此以后,我知道:当一个人局限在一个点思考的时候,哪怕他想穿了,都只是一个点;这个人,当不了管理者。
我们学过生物,都应该知道人体有免疫系统:当身体受到外在威胁的时候,会产生抗体消灭威胁,比如通过组织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并消灭它;通过皮肤和粘膜,阻挡和清除异物;通过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进行特定的防御打击。
免疫系统具备监控、防御、调控的作用,他不是起单一作用的。产品经理也应该具备监控、防御、调控的作用。
我们监控市场、监控用户、监控组织内部,对威胁做出防御,让产品顺利上线,调控资源,协调组织内部合作等等。必要时,组织小股力量,攻克严重BUG,或者是上线紧急功能,或者是发起运营活动等等。
产品经理需要知道,技术经理负责技术选型、维稳、技术创新和攻克,以及落地;
产品经理需要知道,设计经理对产品设计和体验负责;
产品经理也需要知道,产品人员应该定义好产品,并与前两者协作,推动产品完成业务目标。
其中,最不应该的,产品经理妄图去插手技术和设计当中的重要决策。无论产品经理以往是不是技术出身还是设计出身,这都不能成为你跨职能的借口。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站在协作者的位置上,提出建议,促使最终结果是更好。
但是,假如你的组织当中,设计并不足够支撑,那最好开始寻找新的人顶替。
前文我提到,系统是完整的,包容的;犹如水循环系统、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全局作战相互影响的。
这里我重点讲产品经理的系统能力,我知道这很难,但我尽量把这件事说清楚。
《梁宁产品30讲》里面讲到:
我认为,这是一种系统能力的表达方式。
有的人潜心钻研微观体验,从微观交互、微观视觉、微观逻辑、微观场景去为产品塑造价值。他们关心各种各样产品的表达方式,对微观的表现形式了解的比较多。
通常他们能够把一个小的功能做得比较好,也会犯一个错误:是过度设计。因为在如何设计表现这方面,他们花费了大量心血。
毋庸置疑,腾讯QQ空间,以及阿里的一些购物体验的微交互,做得非常棒。我时常也惊叹,这种体验为我带来很好的感觉。
有的人潜心专研套路,从如何获取流量、如何设计一个会员中心、如何设计一个CRM、如何做电商等等。从一个运营方法,到一个数据分析,再到一个具体功能设计,再到一个行业中的特殊功能,应用尽有,他们无不是这些领域中的好手。
通常他们更热衷于研究各种套路和打法,并在实践中运用,有时取得了好的效果,有时取得不好的效果。但是我们看到往往都是好的效果,所描述出来的文章。
有的人喜欢看各类创业故事,我自己本人也订阅了一些课程。课程都是关于大局观和一些套路,也会包含实际案例操作。
这些内容,不会短期带来直接的变化。长远来看,提高了我们的视野和认知深度。
其中,热衷于关心市场变化,投融资的人也有。我认为,过于表面地去看投融资和商业操作,对产品经理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无法从底层看清楚企业并购和收购的逻辑,其实这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谈资而已。
——能够交付用户满意的产品的人。
《启示录》中提到:
——深层思考力。
唯有深层思考力,才能让一个产品穿过迷障,带领团队取得实绩。
系统能力很难,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和天赋,还需要机会。
最优秀的系统能力是能够看到经济趋势,看到行业趋势,看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生态位,看到自己所处部门的价值,看到所处小组的价值,以及个体的能力。就像我们看到阿里重启社交,腾讯重启微视,今日头条推出多闪等。
当我们看到这些现象的时候,具备优秀系统能力的产品经理,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功能,不是他的设计,而是这背后的战略目标。
雷军说过,站在风口,猪都会起飞,说的就是趋势的重要性。
上图其实给出了一个简单答案框架,当我们要从0到1构建一款产品:
首先,判断这件事,所处的行业位置。
其次,判断企业所具备的资源,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缺少哪些资源,哪些是可以获取的,哪些是稀缺的?
判断所处的企业项目或者部门,目前的人力情况和资金情况,能够支撑给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假如你是一个小组,判断小组能够为产品做什么?
假如你是一个个体,判断你能为产品做什么?
为什么我没有说经济趋势呢?
因为整个中国的经济趋势,对微观影响没有那么大,只需要看到行业,就能够反映出部分经济趋势。
比如中国经济经历过13%的高速增长,现在6.5%;以后可能稳定在6%,中国互联网人已经超过十亿。这说明大部分人,今天都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用户,并且联网。
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吃完了,以前是增量市场,现在是存量市场。所以,我们更强调精细化运营,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这些东西会反映在市场需求和行业当中,并不需要产品经理去分析,我们只需要看专业的报告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不是经济学家,也没有掌管企业。
从0到1,作为产品管理者的话,在确定业务目标之后,首要应该招聘,根据业务目标组建团队,规划产品路线图并实施。
其中,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就是考验产品管理者系统能力的时候。不单单是解决一些问题,还包含与专业人士共同提供一整套业务解决方案,监督并推进项目,培养产品经理,承担部分产品职责。
与管理层定好业务目标,树立产品愿景,产品要解决的问题,当下我们需要做到事情。中途必然会遇到无数的问题,产品管理者应该能够判断哪些是核心,哪些是不重要的,并作出决策,可以说产品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决策能力。
产品管理者,也不应该花费太多的时间到产品功能设计当中,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比如构建产品组织结构,建立考核体系,定义产品阶段目标,培养几个得力的下属等等。
产品管理者必须具备很好的产品系统能力,才能够承担如此多的责任,否则必然手忙脚乱,最终被压垮,交付出一个不受用户接受的产品。当然,即使是优秀的产品,也会失败;但至少,我们吸取了教训,并懂得用最小的代价试错。
经过多年的0~1项目经验,我深刻意识到:从0~1的破局有多么重要,再三强调也不为过,除非你想因此而损失几百万和1~2年的时间。
我总结了如下几点必备条件:
必须对MVP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做到真正的最小化;
必须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当下最合适的解决方案雏形;
必须放弃追求完美的产品再推出的思想;
必须能够快速让用户体验到方案带来的改变。
当我做B端项目的时候,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客户的需求是多变的、复杂的,并且当前的解决方案本身就是那么复杂,很难去做到MVP。
回想起来,当初花费了1年多才推出一个庞大的项目,不是一个好办法。
当时应该选择能够快速解决用户问题的一条路径,迅速切入,再去迭代。这样不仅降低项目难度,也加快推出市场,验证需求。舍弃全面的解决方案,换取时间和空间。
想要破局,就要先了解这个局,我之前对整个社交领域进行研究,得到如下一张结论的图:
社交领域天生的价值网络就是最大的,因为直接链接人,在市场上寻找破局的方法,我之前提到过:
分析市场,找到差异化竞争的位置。
其中,改变维度,是我个人比较倾向的打法。就像是美团和阿里之间的竞争:一个实物电商,一个虚拟电商;一个履约和交付在线上,一个履约和交付在线下。
至于社交的形式,其实是根据行业和实际业务进行选择的。比如喜马拉雅的声音模式,知乎的文字,得到的图文和语音,游戏直播、娱乐短视频等,他们的信息含量和创作难度是不一样的。
社交领域的突破是非常非常难的,当年阿里的来往也失败了。之后钉钉切入了B端的职场市场,注重提高组织效能。而后出现了类似脉脉这样的职言市场——这其实就是差异化竞争。
我个人分析来看,未来在家庭,老人领域可能有机会,而娱乐社交很难成功。
其他的以异性吸引为主的,擦边球项目我也不看好,甚至比婚恋还要不看好;已经有陌陌和探探了,这个领域太难了。
以上就是今日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
—————— / END / ——————
每个「在看」,都是一次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