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7 日,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DeepTech 深科技联合主办,梅赛德斯-奔驰特别呈现的“全球科技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集结了海内外 30 余名顶尖科学家、企业家与研究者,为现场超过 600 名关注新兴科技、热爱科学事业的参会者开启了接触前沿领域专家的机会。
在“浪潮下的抉择”圆桌会议上,三位科学家,Illumina 大中华区前总经理、辰徳投资公司合伙人赵瑞林,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项目管理办公室 (PMO) 主任金虹,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 CEO 米磊,分别就中国新兴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尤其还提到了当下兴起的科学家创业潮。
赵瑞林认为,中国在基因测序、基因科技方面发展优势明显。现在中国在投资、应用方面跟美国基本持平。他也预测,产前早筛 NIPT、癌症早筛会是下一个发展热点。消费级基因测序在中国也会有极大的市场。
金虹则就新能源发展发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表示,清洁能源必定是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而且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有特殊的发展优势,特别是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
米磊则表示,中国经过过去十几年的积累,在科研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大了。“过去十几年,中国整个科技力量一直在高速发展,我们跟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但是这个差距是每一天、每一年都在变小的。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做到了世界级的水平,而且不断有新技术孵化成新产业。
之后,三位科学家也就科学家创业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视频|Illumina 大中华区前总经理,辰徳投资公司合伙人赵瑞林在该环节的演讲(来源:DT君)
以下为当天论坛该环节的对话内容(经基于原意的删改):
问:对中国新兴科技产业来讲,在未来 3-5 年里,大概有哪些机会?先请赵博士跟我们聊一下。
赵瑞林:现在的中国在高科技产业的投入非常热闹,尤其在生物技术产业上。比如基因产业,我觉得现在中国在投资、应用方面可以说跟美国基本持平。而且中国资本优势很高。现在中国的资本方一直在支持基因产业。再加上中国样本量也最大,不论病人还是健康人群的样本量在全球都是最大的。这些方面推动了基因产业的发展,现在中国的基因技术产业是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基因产业肯定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在基因技术这方面,美国基本属于前沿。在别的生物技术上,中国可能还有 3-5 年的落后期,但中国现在追赶得也非常快。
问:中国在基因测序、基因科技这个领域当中,哪些地方会比其他的国家甚至于比美国更有优势,可以成为世界第一?
赵瑞林:中国在产前早筛 NIPT 这方面已经超过美国了,而且我们的价格也没有美国那么高。比如贝瑞和康、华大,都已经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优秀了。还有很多公司在做的癌症早筛,即在癌症表征之前,就能发现癌症的诊断方式。这需要 AI、大数据分析、基因测序的价格进一步下降。基因测序在未来是要淘汰影像技术的。我觉得这会是一个热点。
第二个消费级基因测序。我相信很多人都用过像 23 魔方或者微基因,这些消费级基因测序在美国有相当大的市场。美国市场做的最大的是祖源分析,分析客户是哪个国家的血统,中国这方面的市场还需要培育,但早晚这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问:在新能源领域,您认为在中国我们有哪些领域和技术是未来比较有机会的?
金虹:我从事的是新能源这方面的研发。现在中国经济的非常快速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水问题、碳排放问题、能源安全问题,我现在做的工作是希望通过我们的研发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天更蓝,水更清,让能源能够比较稳定持续地供给大家日常生活的使用。所以我们院布局了六大技术上的聚焦领域,包括分布式能源、氢能、水处理、煤炭清洁转化、催化等等方面。我觉得在未来 3-5 年内,清洁能源必定是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
图 | 圆桌会议(来源:DT君)
问:在中国有没有哪些特定的新能源项目相较于其他国家比较有优势?
金虹:新能源电动车方面,其实我觉得电动车包括两方面,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这些在中国是非常有优势的。现在中国电动摩托车非常的普遍。另外,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也是非常快速的。
问:中国在硬科技方面有哪些领域的表现值得讨论?
米磊: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个奖项都是关于光学的,一个是光镍,另外一个是超快激光。我们光激所一直在做这个领域的工作,而且国内也做得比较好,我们的光镍已经卖到国外了。
中国经过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几年的积累,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大了。过去十几年,中国整个科技力量一直在高速发展。我们跟美国、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但是这个差距是每一天、每一年都在变小。也有落后比较大的领域,但在极个别的领域,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做到了世界级的研究水平。
我相信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这些科研工作者会做得越来越好,比如这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激光器,我们所就已经实现产业化,我们孵化了两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叫中科微精,它就是用超快激光、飞秒激光加工发动机的叶片,可以让发动机叶片的寿命提高到上万个小时。
另外一个皮秒激光器,现在我们的产业化公司叫卓镭激光,他们已经成功地用于华为手机全面屏的加工,现在手机的全面屏已经用到大量超快激光的手段。所以我们研究的科研成果跟我们的生活其实是很近的,只不过平时大家不是特别了解。
问:三位其实都是做过科研工作的人,就科学家创业这个题目,能否给年轻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创业给出一些建议。
金虹:我做过很多跨界的事情,很小的时候我想当一名画家,大学的时候学的化工,我做过碳纳米管荧光检测器,检测癌细胞具体的位置。
毕业之后我还做了一年太阳能电池,一年之后决定回国,现在在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工作,刚一开始我做的是锂离子电池、储能电池方面的研究。做过这么多方面的研究以后,我有了一个转变,现在更多地偏向于研发管理,转变的原因就是我希望在更大的层面上看整体,然后布局。
有一个说法叫:大公司里的创业者,当时我们在成立组织 PMO 的时候,相当于在一个大企业里的内部创业。所以我给大家的一些建议就是,大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每天早上起来以后觉得非常迫不及待的工作,那就选对事情了。
赵瑞林:我觉得金总说的很好,我觉得中国有一句有点俗套的话是“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我想起七几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我特别佩服他,80 多岁的老头还在做实验,而且还是室外实验,他自己一个人去做动物实验。
我当时问过他说:你找个实验员不就行了。他说现在很多 PI 自己不做实验,所以对第一手数据没有掌控力,他不知道数据哪个地方会出问题,所以一定要一直做实验。
在这一点上,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你一定要做你想做的事情,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不要想太多,你只要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做精,而不只是浮在表面。
问:您现在也会做一些投资,当您看到科学家创业的项目,您会注意哪些方面?会有什么建议?
赵瑞林:举个例子,MIT 的很多大牌教授都有好多个公司,一出现新科技就马上去市场上转化,去调查,而中国这块做的还差得很远。
对于很多做科学研究出来的教授,资本市场的评价可能差一些,他们可能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值几十个亿,这个数字很难有合资机会。技术只是小部分,还有商业运作、商务成果、人力,这些都很重要。我们从高效技术转化成公司上市,要有合理的规划,这个挑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慧玲:科学家创业或者寻找投资时,应该怎么做自己?
米磊:对于科学家创业来说,首先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我们搞科研只要把这个东西做到极致,追求的是突破,并不追求成本,但创业的时候,思维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创业是一个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式。
其实我们所最开始做产业化的时候,我们所里的人跟合作公司的人,当时有一种很强的思维模式的冲突,包括对质量的冲突,公司追求大批量一致性的生产,搞科研的人则对此无所谓。所以创业需要做好思维模式的转换,我觉得科学家是一个学习能力特别强的群体,只要他愿意做这件事,愿意学习的话都能搞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