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机器》大咖推荐序合集 | 人机群体共生的新形态

2018 年 2 月 6 日 德先生

近日,中科院自动化所王晓、王帅、王佼、王飞跃等人翻译的《社会机器》一书面世。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澳门大学讲座教授陈俊龙,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胡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为此书写了精彩的推荐序。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张晖以及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华也为本书写了精彩的书评。



《社会机器》一书向读者介绍了现阶段人工智能可能出现的隐患、可能实现的承诺,以及人工智能系统所表现出的“冲出网络”、走向真实世界这一日益明显的趋势。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这三者的融合,正在为“人机关系”创造出一个历史性拐点,并会对未来的计算技术乃至我们的世界与整个种系产生各种潜在的深远影响。


在本书中,来自RPI的语义网以及人工智能资深学者詹姆斯·亨德勒教授经仔细研究各种会使人工智能成为可能的相关技术后,探索了各种人工智能系统将会造成的诸多社会影响。此外,针对许多未来预言者对人工智能与社交网络融合后将会产生的各种社会影响所做出的乐观或悲观预测,作者也逐一作出了点评。在新型“人机关系”已经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大背景下,本书正如一本插图丰富的“未来生存指南”,不仅为我们指引了个人与机器的相处之道,而且知道了我们应如何在机器的参与下,与其他人类乃至各种人型结构打交道的方式。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澳门大学讲座教授陈俊龙,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胡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为此书写了精彩的推荐序。篇序言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这本广受好评的著作。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张晖以及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华也为本书写了精彩的书评。


下文是推荐序和书评全文。


陈俊龙:《社会机器》推荐序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澳门大学讲座教授 陈俊龙


回忆在2012-2013 年我任职 IEEE 系统、人、及控制论学会(IEEE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IEEE SMC)主席的时候,伦斯勒理工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的詹姆斯·亨德勒(James Hendler)教授协助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王飞跃教授向IEEE出版委员会提出了创立新的“社会计算”期刊的构想。他们的计划书是经过IEEE的计算机学会 (IEEE Computer Society) 提交的。与此同时,IEEE SMC学会由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乔治·塞班科(George Cybenko)教授及得州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分校的尤尼斯·桑托斯(Eunice Santos)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社会计算”的申请书。经过几番周折,在IEEE层面,我们做了协调,正式由IEEE SMC学会向IEEE出版委员会提出创办期刊的申请,并命名为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TCSS),成为IEEE SMC学会的正式期刊,这部分资源与计算机学会共享。该期刊在2014正式有了首刊,先由乔治·塞班科担任创刊主编,尤尼斯·桑托斯当共同主编。 当时的协议是,两个学会轮流选出人选当主编。在2017年,IEEE期刊重振委员会任命王飞跃老师接替塞班科担任主编。当时参与的主要两个学会主席及出版委员会副主席,还有参与技术支援的计算智能学会(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及信号处理学会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主席亲自见证了这段历史。要成立一个新的IEEE 期刊是真的要经过一波三折的,每个有关联的学会都得同意,但TCSS的成立,为社会计算和社会机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实际上,2010年王飞跃老师就在SMC学会的理事会(Board of Governers,BoG)上提出发展社会计算系统的建议,2011年我接任王飞跃老师,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经济、社会、金融系统技术委员会(TC 9.1)主席时,一项任务就是完成他在任期内提出的创立社会计算系统杂志的计划,后由于IFAC没有达成共识而IEEE在2014年推出TCSS而停。非常高兴得知王飞跃老师今年又重新担任TC 9.1的主席,并启动了创立CPSS(社会—物理—信息系统)杂志的计划,希望这一次能够成功,更进一步推动社会计算和社会机器的发展。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计算”跟“社会机器”的关联。它牵起了IEEE 的四个学会,而且还有IFAC关注早期人工智能的发展所遗漏的的内容和应用。它不只是依赖着人工所产生的智能, 而是去探讨、 去计算人类的互动交流而产生的社群关系甚至进而产生智能规律。这是人工智能的升华。一方面,计算机成为了人与人进行交互的通道,而由此产生的副产品——大数据,已然成为网络虚拟世界最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认知计算等AI技术的泛在应用,虚拟助理如Siri、Contana和小冰的语言理解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和机器人本身也成为了人类交互的对象之一。实际上,人机交互,正是《控制论》的核心思想之一。维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观察到了人与机器组成的伺服系统(如飞行器、高炮射击指挥仪)所具有的强大威力,也看到了闭环反馈所能带给武器的“自主感知”能力,由此提出了以控制、反馈和人机交互为核心思想的控制论。不可否认,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与语义理解、视觉识别甚至虚拟现实等技术,一定程度上均是为了使机器更好地以人类社会交互的自然方式与人进行交互。而社会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更使得原本由单人—单机组成的闭环反馈伺服系统扩大到了群体的层面,由人类群体创造内容、机器群体进行管理的Wikipedi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社会网络、AI算法以及人类正组成一台强大的混合智能“社会机器”,这结合了人类和机器各自的优势,也赋予了他们更为强大的能力。

 

书中对于“社会机器”这一术语提出了两种定义:其一是用于描述人工智能赋予计算机的、原本只有人类才能在社会空间使用的交互能力,这一能力随着语音识别、视觉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的发展正飞速发展;其二是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和马克·菲谢蒂(Mark Fischetti)在1999年给出的定义,用于描述由人和计算机的协同工作创造出的具有惊人能力和复杂性的系统构成的现代系统。如Twitter、Facebook以及维基百科等等。最近非常有名的美国总统选举—利用Facebook和Twitter等大规模社交网络网站作宣传,分析对手的优缺点加以制衡—便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利用社会计算以及社会机器获取成功的例子。而未来的发展,就像书中所提,“未来的社会机器将持续向人类,不管是个体还是集体,提供这种将自己沉浸于累积的知识中的能力”。

 

感谢并祝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王晓博士,王帅博士与亚利桑那大学兼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王佼老师翻译了这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带给我们走进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另一个非常重要,但可能被人们遗忘的领域。

 

 

陈俊龙(C. L. Philip Chen)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主编 (Editor-in-Chief)

立秋,2017

澳门,中国



胡斌:《社会机器》推荐序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胡斌


1589年,英国牧师威廉·李(William Lee)为了减轻妻子手工编织衣物的压力,发明了第一台手摇式针织机。那时的英国并没有知识产权局,所有的专利均需得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特许。令威廉失望的是,女王拒绝了他。他以为是自己的机器不够精细,于是改进设备后再次向国王(已是詹姆斯一世)申请,却没想到,国王以“这项发明会威胁到手工织衣人的生计”为由,再次拒绝了威廉的申请。这番话也代表了当时纺织协会的担忧:新技术会让手工艺劳动者失业。由于和纺织协会关系势同水火,威廉最后不得不离开不列颠远走他乡。

 

久远的故事总是会以另外的形式在历史长河中映出影子: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应接不暇的新科技极大程度地颠覆着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工作、社交、娱乐、学习……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已集成在一部手机的狭小空间中。人可一日不食,却不可一时不看手机,这正成为大众的习惯和生活常态。

 

但这些并不是新科技“侵蚀”人类生活的终点,它们甚至只是起点,因为——人工智能来了。它正快速地拓展自己在人类社会的影响力边界,其势难挡。从“深蓝”的崭露头角到“AlphaGo”的惊艳四座,从模式识别的初来乍到到深度学习的近乎大包大揽,从只在计算速度和存储量方面占优的“被动”机器转变成可颠覆传统行业局部领域的智能机器。有研究机构宣称,人工智能正在促进社会发生着巨大转变,而这种转变比起工业革命“发生的速度快10倍,规模大300倍,影响几乎大3000倍”。

    

纵观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态势,不难发现多个国家都在跃跃欲试:美国白宫发布了《为未来人工智能作好准备》报告,针对政府、公共机构和公众提出了23项具体建议措施,同时,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络和信息技术研发分会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提出了七大战略(2016年10月);日本文部科学省确定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综合项目”战略目标(2016年5月);近日(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是希望:这些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也许将达成人类能力不可及的成就,从而实现社会分工的优化,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恐惧:这是否是人类工业生产的没落点、是否是一部分平民阶层被淘汰的威胁、是否是机器人动乱的导火线? 

    

事实上,已不乏大小媒体、机构、公司发表了各类的新闻和文章,为人工智能的到来宣传或是造势,从各个角度试图诠释人工智能的优势或不足。看似繁荣的媒体网络实际上带给读者更多的是困扰和混淆。作为将来人工智能技术切实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与其身陷充斥着各类观点的旋涡中心不知所措,不如后退一步,换个视角,静下心来了解那些正在推动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快速和潜在破坏性变化的人类因素和关键计算机技术,撇下对未知的恐慌,用冷静和理智理解技术、分辨趋势、判断和掌控未来。

 

詹姆斯·亨德勒教授和爱丽丝·M·穆尔维西尔博士的书便是一本很好的参照读物,书中涉及人工智能理论部分的阐述深入浅出,既不一概而论,也不晦涩难懂;同时进行大量的实例分析,又非常形象地给读者展示了人工智能的作为。

 

首先,作者选择了两个目前人工智能表现出色的领域——医疗和游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带领读者从感性上体会人工智能已经带给人类的变化,可能是生活上更便利、可能是技术上更精湛,同时也可能是隐私泄露带来的烦恼和威胁;

    

由表及里,作者借由对上述例子的分析,详细生动地阐述了人类在认知领域可完成任务的特点以及其固有的、生物本质决定的、生存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缺陷;另一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在参与到人类世界的过程中其所擅长的任务类型、可以达到的知觉能力以及暂时无力企及的高级认知功能。

    

其次,鉴于人类和机器的能力特点各有千秋,作者探讨并展示了人机交互接口应该如何设计,需要怎样的技术基础才能实现人机的共生模式,以及性能被增强了的未来人工智能、机器智能会被如何训练和使用,并会面对或创造怎样的未来;

    

为帮助读者更具象地理解人工智能,作者结合社会机器的概念(由人类进行创造性工作而机器完成管理任务的过程),在社交网络链接的另一端从人慢慢过渡到机器的情形下列举实例,展示了人类可以如何帮助机器更好地进行学习,描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依赖于人类从而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作者还推测了由人类和机器共同组成的网络所蕴含的潜能,以及社会机器技术的未来将如何演化。

   

最后,作者从另外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上普遍的对人工智能存在的担忧,提出应理性审视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部署以及新兴社会机器的出现而使得社会可能会面临的一些潜在问题和挑战 。

   

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目前而言,人类与人工智能各自的特点和两者间的分水岭相当明显,更可能的合作模式是相互取长补短,合作共生;相信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适用领域、能力极限等话题的探讨会一直持续下去。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选择感兴趣的方向深入调研和思考,相信你会在书中找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出发点,并在作者的启发下形成自己对人工智能更为理智的解读和预期。

   

最后,尤其需要感谢王晓、王帅、王佼三位译者的工作,译者专业的技术背景保证了本书翻译工作的可靠性和专业性。在科学技术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及时、准确、全面地与读者分享发达国家前沿科技工作者的思想,不仅对科研工作者完善充实知识体系、调整研究方向有着重要意义,对非科研工作者开拓视野、保持思想与时俱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2017年7月

胡斌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孙富春:《社会机器》推荐序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孙富春


早闻《社会机器》这本书,因忙于工作,未能如愿阅读。当王晓博士请我给本书的中文版作序时,我以先阅读再考虑的方式谨慎地应承了下来,随即迫不及待地阅读该书的中文电子版。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关于未来社会机器的著作。在最初的浏览中,就为两位作者广博的知识、睿智的思维、严密的推理所折服,也为译者生动流畅的语言和准确通俗的术语感到欣慰。书中第一章以中国的一句谚语开始并娓娓道来,让中文版显得尤为亲近。从技术创新到社会变革,人工智能推动机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从深蓝到AlphaGO,从Siri到社交网络,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作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同道中人,本书读起来更是难以释卷。


两位作者均为业界翘楚。亨德勒教授身为伦斯勒理工学院数据探索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和计算机、网络和认知科学领域的教授,在语义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成绩斐然,被评为美国20位最富创造性的教授之一。穆维西尔曾是雷神和BBN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在知识获取、知识表达、基于实例的推理、语义网等方面硕果累累。正是由于两位作者广博的学识和出众的艺术修养,使本书融可读性、趣味性、专业性为一体,让人读来总处于心旷神怡的享受状态。因此,在当面对这部《社会机器》时,不会因一连串的专业术语而感到枯燥晦涩,更不会因讨论未来的机器世界而感到恐惧无助。


当然,作为一部科学著作,术语的严谨和缜密的推理是必不可少的。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成为典范。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章节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从引言开始,对写本书的目的、全书结构及涉及到的术语、历史及未来进行了勾勒,从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谁将成为你的下一个医生开始,对智能认知技术、网络医疗及人工智能系统等方面铺开直叙。接着,从常见的游戏切入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对人类面对的这些核心问题的局限展开讨论,进而对机器理解、感知世界时面对的困难进行梳理。在这环环相扣中,人工智能必将拓展和提升人类的能力,社会机器必将出现,由此产生的社会挑战必须面对,包括对群体的智慧或暴民的疯狂这样的社会伦理问题。尽管如此,社会机器的发展进程不会停止,我们必将迎来崭新的未来人工智能世界。这就是本书一气呵成的整体结构。


读《社会机器》,我们必将折服于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比如,在第二章中以医疗机器人为例,从传感器、硬件、软件及人工智能计算等方面的发展对医疗领域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进行了讨论,同时对认知技术、网络技术对人类疑难杂症的诊疗,进而对我们的医疗系统的帮助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但又不失理性地对该人工智能系统所带来的伦理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是,智能机器局限性是明显的,如机器很难准确地理解人类的语言和进行情景理解。鉴于此,智能机器必须与人类交互,人机混合智能才是未来人工智能最强大的力量。


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战争部分,作者敏感地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对战争的影响,分析了大量无人系统、机器人以及网络的使用,将使得战争的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能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当然,本书的内容还涉及技术伦理和哲学方面,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只有警示,并没有展开探讨。或许,对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这些问题是沉重的、也是永恒的。即便作者力图去澄清或分析,也难以利用现有技术分析透彻。作为读者,特别是有志于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这个问题值得与作者共同思考,并对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伦理问题、技术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人和机器的关系已从过去纯粹的单向服从关系,变为双向的智能交互关系,由此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人和社会机器共存的社会,社会机器必将为人类插上翅膀,使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这本书正好适时地给我们展开了这幅沿途充满挑战、前景尽显旖旎风情的美好画卷。

 

是为序。

                                     孙富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其它精彩书评


郑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教授

 

这是一本面向大众和科技工作者的全面介绍人工智能的优秀读物,作者是该领域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本书对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讨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本书围绕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本性需求和社会功能之间的紧密关系与交互方式,深入论述了机器的潜能以及对人类创造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虽然本书定义的社会机器目前仍处于大象无形的初始阶段,但对探索人机混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王飞跃,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社会机器或许是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万维网之后所提出的最有价值的概念,其本质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以人机混合方式的深度之应用与最广泛的普及。亨德勒和穆维西尔的《社会机器》深入而清晰地为我们简述了人机混合的社会机器理念,展现了人工智能之长可怎样完美地补上人类智能之短,人类智能又如何帮助人工智能健康地发展成熟,最终形成人机结合、知行合一、虚实一体的广义自然智能体系。本书是了解人工智能应当如何进一步发展的优秀读物。

 

张晖,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Conviva CEO

 

社会网络的出现第一次使得大规模数据化在线记录各种人类行为轨迹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更是赋予了机器从数据中有效地学习人类行为的能力。本书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讲述了人工智能与社会网络这两类技术为机器的智能化和社会化所提供的无限可能,展示了未来社会机器充满挑战但又令人惊异的强健发展前景。


黄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社会机器》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本书的特色在于其敏锐的独特视角,那就是人类、人工智能和社交网络的碰撞。三者的逐渐融合,将实现“人在环内”向“人类在环内”的转移,从而使得人和机器的能力都出现质的飞跃。本书给出了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发展趋势下作者对社会机器的认识,值得有思想的人士深入阅读和思考。




《社会机器》已在德先生旗下求知书店上架,识别下方二维码可进入购书直通车!




📚往期文章推荐

人工智能名人堂第49期 | 斯坦福研究院名人堂成员:Peter E. Ha

🔗中科院王飞跃 | 神经元网络:从复杂性到智能化的特例还是一般表达形式?

🔗【内附PPT全文】王飞跃教授讲述可解释的神经元网络发展历程

🔗廖湘科院士: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

🔗谭铁牛院士:生物识别是未来的趋势

🔗聚焦2018国家智能产业峰会 洞知未来智能产业新风向

🔗180页PPT!清华孙富春教授深度讲解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

🔗盘点 | 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16岁读博士是优秀还是作秀?

🔗这位100岁老教授,任教70年,现在还在带学生!

🔗邬贺铨院士 | 5G已经向我们走来,2020年前至少要启动商用

🔗倪光南院士 | 中国必须掌控网络空间主动权 成为网络强国


德先生公众号 | 往期精选


在公众号会话位置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德先生往期文章!


人工智能|机器崛起|区块链|名人堂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无人机

科研创新|网络安全|数据时代|人机大战

……

更多精彩文章正在赶来,敬请期待!


点击“阅读原文”,移步求知书店,可查阅选购德先生推荐书籍。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王飞跃教授,1990年获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RPI)计算机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先后任助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主任,复杂系统高等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作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引入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回国工作,2011年追溯为首位国防领域“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计算实验与平行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个人主页:http://people.ucas.ac.cn/~wangfeiyue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6+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BAAI|2019】类脑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鲁华祥(附pdf)
专知会员服务
29+阅读 · 2019年11月21日
浅谈群体智能——新一代AI的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43+阅读 · 2019年10月16日
向机器理解人类行为迈出一小步
人工智能学家
3+阅读 · 2019年2月23日
鼠标终将消失,未来我们有哪些人机交互方式?
人工智能学家
5+阅读 · 2018年11月25日
【人工智能】重磅:中国人工智能40年发展简史
产业智能官
7+阅读 · 2017年11月12日
Directions for Explainable Knowledge-Enabled Systems
Arxiv
26+阅读 · 2020年3月17日
Interpretable CNNs for Object Classification
Arxiv
20+阅读 · 2020年3月12日
Arxiv
35+阅读 · 2020年1月2日
Arxiv
14+阅读 · 2019年11月26日
Arxiv
22+阅读 · 2018年2月14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6+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BAAI|2019】类脑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鲁华祥(附pdf)
专知会员服务
29+阅读 · 2019年11月2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