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多维评价;能力提升
| 全文共4754字,建议阅读时长4分钟 |
本文由《数字教育》授权发布
作者:邢英
摘要
顺应“互联网+”的教育趋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从教学方式的优化、学习体验的深化及思想政治教学评测等方面,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培育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实现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多维评价;能力提升
2012 年3 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针。2017 年7 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致辞中讲到要重视研究如何将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1]顺应“互联网+”的教育趋势, 笔者通过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融合,让学科教学共享信息技术红利,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蝶变。
“信息技术不单是用来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用信息技术来营造、建构相应的学习环境, 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2]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系统的重要元素,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移动学习终端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场域,转变课堂教学生态,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助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超文本载体的应用,打造接地气的哲学课
思想政治课程哲学部分相对抽象,将抽象的哲学理论采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超文本载体进行讲解,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样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如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授课上,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笔者用多媒体播放画面逼真的“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VR 短片,并设置探究问题组:(1)对青岛胶州湾海域情况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2)短片中, 透水模板布技术是怎样发明的?(3)建设者如何认识到该技术发明的正确性?(4)人们认识到此项技术发明正确,这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吗?如何理解?在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支持下,声形并茂、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富有思维张力的探究问题组,让学生在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同时树立“实践第一” 的观点,以知识理解为载体建构思维发展的意义,将思维推向高阶;生活化的场景更是让学生真切体会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的学习正是“探索生活和实践活动本身”[3]。
(二)“互联网+”智慧校园,创设生动有料的思想政治课
依据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确定本学科学习的大数据框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起学习大数据。基于全班学习情况大数据,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真正实现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实现教学的精准调控和管理。依托青岛第九中学智慧校园,政治组在2017 级学生中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都拥有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设备, 双方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雨课堂”,线上学生围绕议题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发言实时同频投放到白板上,线下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解疑释惑。
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吸引和感染了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认知兴趣,推动了学生自主、互助、探究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在新高考“选课走班”实施过程中,政治组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挖掘一些未进教材的新内容,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充实思想政治课堂,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例如,通过“问卷星” 调查,将学生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契合的内容设为时政专题,为每位学生带来最大获得感,提高教学效果。“马克思为什么这么火”“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的文化自信”“移动支付下的消费新时代”“人工智能——人类生活的新伴侣”等时政专题的开设就是采用“问卷星”调查的结果。
学习是信息传递与重构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 是对学生学习权利和学习行为的深化,能够有效拓宽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学习选择性、研究性、个性化的实现。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建构过程,更是学科能力的提升过程和情感的升华过程。当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情境后,学生不但完成了既定学习任务,还能结合自身特征通过与数据即时互动实现学习的深层次体验。
(一)数字化资源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范式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形式,可兼容语言和漫画、音乐与故事,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且微课一般比较简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在教学《投资理财的选择》时,笔者用平板电脑制作了“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动”“股票”“债券”“商业保险”“投资与融资” 专题微课并将其推送至学生平台。学生结合学习任务单完成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班级讨论区分享对投资的理解,在交流中比较不同投资方式的收益与风险;通过微课播放,记录学习轨迹与认知区域,实现学习的自我调控,完成核心知识的重点学习和难点知识的反复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获得美好的学习体验。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泛在、开放与共享使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不再局限于老师与教材,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让学生身处无限开放的学习场域,直接获取最新的资料,这恰好契合了思想政治学科与时俱进的特征。2018 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学生虽未到场参加,但通过网络直播也深刻地感受了现代技术的更迭、科技进步的力量,引发对未来智慧生活中如何实现高度智能化与高度隐私安全的兼得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科技探索的欲望和对科技人文价值趋向的追问,让学习更具延展性。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思想政治课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学生围绕复杂真实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项目式学习,能够发挥两者融合优势,让学生在议题调研中生成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体验中感悟理论背后的生活价值,塑造学生信息技术时代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在学习《影响消费的因素》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互联网+”支持下的“我的消费谁做主”项目学习,该项目通过“议题生成—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成果分享—总结评价”五个阶段实施,具体实施见表
1。
表1:“我的消费谁做主”项目实施过程
“互联网+”语境下的问题解决和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新了学生获取和管理信息、呈现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在活动中完成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性、思辨性、合作性等关键能力,提高了学生知识建构能力与信息素养。
在“大数据”背景下,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深化学习体验,实现学习的个性和自主,还可以采用教育数据挖掘(EDM) 和学习分析(LA)等技术测评方式,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出全面、正确、精准的评价。
(一)基于“MOODLE 平台”的智慧课堂评价模式
精准的评价必须依靠特定的教学情境,采用基于“MOODLE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MOODLE 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的多源数据持续性收集、即时性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将评价贯彻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全过程,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激励,保证评价的积极效果,推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精准。
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智慧课堂为例,课前, 笔者通过MOODLE 平台的“课程管理”板块发布学习任务和预习自测题,MOODLE 平台自动记录学生预习轨迹,为学生题目作答给出评分并上传至笔者客户端。基于数据反馈,笔者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设定为本节课讲解的重难点。课堂上,笔者利用MOODLE 平台的论坛模块,设置探究题“请你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说民族文化的多样性”。MOODLE 平台与电子白板结合,借助同屏展示功能将学生作答情况同步到电子白板,笔者即时对其思维路径进行点评,学生之间也进行相互交流评价;利用投票功能,笔者发起“你认为我国还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票,通过投票认同本民族文化,认识到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借助MOODLE平台中“论坛”栏目,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拥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情怀,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课后,通过“一起作业”系统基于作业场景开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精准测评。基于MOODLE 平台的智慧课堂从多方面、多角度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即时性评价,让多元、可信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全过程。
(二)基于电子档案袋的思想政治综合评价模式
信息技术语境下的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纸笔测试的终结性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发展。电子档案袋作为一种面向过程的评价工具,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评价的多元与公平。将电子档案袋纳入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以数据方式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且永久保存,系统梳理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日常作品、主题活动、实践反思及学习感悟,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或改变的过程,看到自己的进步及努力的成果,使学生个性差异得到充分展示。
如笔者在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中设置了不同文件夹,“过程表现”文件夹记录学生思想政治课日常学习轨迹,“主题活动”文件夹记录学生思想政治活动课程的原创实践作品。学习的过程即评价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即成长的过程。电子档案袋的引入,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学习同伴或者家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评价,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在评价的过程中,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重视努力程度、行为改进及情感体验,推进思想政治课程评价的精准化和发展性,让评价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
随着移动学习终端、网络学习平台和智慧教学空间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会越来越密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新范式,思想政治课教学信息化任重道远,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借技术之力让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智慧与科学,借力“互联网+”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蝶变。
参考文献:
[1] 孙军,黄蔚.2017 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举行[N]. 中国教育报, 2017-7-11(3).
[2] 何克抗. 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1):1-19.
[3] 韩震. 思想政治课程发展趋势展望[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 (3):4-7.
作者简介:邢英(1986— ),女,山东青岛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研究。
转载自:《数字教育》2018年第6期(总第24期)实践案例栏目,页码:83-86。
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
新维空间站相关业务联系:
刘老师 13901311878
刘老师 13810520758
邓老师 17801126118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啦
快把“MOOC”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日好文☟
喜欢我们就多一次点赞多一次分享吧~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