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Nano Materials Science》的第1期文章
期刊介绍:《Nano Materials Science》 (中文名《纳米材料科学》)由重庆大学主办,科爱公司出版,爱思唯尔ScienceDirect数据库全文OA开放获取,香港城市大学吕坚院士任主编,于2019年3月正式创刊出版,季刊。NMS主要关注纳米结构材料和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材料基因表征、材料性能评价及应用,以及纳米器件的设计、制备、加工、评价及应用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
△《Nano Materials Science》封面
NMS聘请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俄罗斯、丹麦、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19个国家129名顶尖学者组建编委团队,其中包括16位院士:结构材料领域专家吕坚院士、方岱宁院士、郭万林院士、张统一院士、魏悦广院士,纳米力学专家杨卫院士,纳米表面技术领域专家高唯院士,金属材料领域专家Ruslan Z Valiev院士、Niels Hansen院士、Dorte Juul Jensen院士,结构复合材料领域专家Yiu-Wing Mai院士,高分子材料领域专家王琪院士,无机非金属领域专家周济院士,碳纳米材料专家成会明院士,石墨烯领域专家Rodney S Ruoff教授,材料科学晶体结构专家张泽院士等。
在学校的鼎力支持、NMS编委团队的倾力付出、期刊社编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NMS在2019年3月如期实现创刊出版,实现了期刊的国际化专业化转型。这是重庆大学继2018年《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入选SCIE后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也是打造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助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学术支撑。
△《Nano Materials Science》编委会
首期文章来自吕坚院士的创刊词;Elsevier高被引学者重庆大学付绍云教授和胡宁教授关于纳米复合材料的长篇综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Luyi Sun教授关于石墨烯综述;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Xiaobo Chen关于TiO2纳米粒子对微波吸收性能的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彭章泉教授关于电催化二氧化碳减排的研究;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Cheng Yan 教授关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
摘 要:至今人们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开展了近30年的研究。为了深入了解纳米填料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的改善效果,本文对其制备、表征和性能三个基础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述。纳米填料按照形貌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二维(2D)层状、一维(1D)纤维和零维(0D)球形纳米材料。该综述详细评述了对应三种类型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表征手段和力学及物理特性。首先介绍了各种纳米填料,如二维(2D)纳米粘土、石墨烯和MXene,一维(1D)碳纳米纤维和纳米管,零维(0D)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ZnO量子点以及纳米填料-聚合物界面,然后讨论了获得具有均匀分散纳米粒子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微结构表征技术。着重评述了纳米填料类型、分散和含量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的影响;此外,界面性能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也做了较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填料;制备工艺;表征技术;力学和物理性能
摘 要:由于其卓越的机械、电学、热学和阻隔性能,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在过去十年一直是研究的热门领域。由于其简单的自顶向下合成,氧化石墨烯(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气体阻隔,膜分离和刺激响应特性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本文回顾了最常用于生产这些石墨烯衍生物的合成技术,讨论了合成如何影响其关键材料特性,并突出了具有独特和令人印象深刻特性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些例子。特别强调了它们在分离应用、刺激响应材料、防腐涂层和储能方面的性能。最后,讨论了实际工业规模生产和使用基于石墨烯衍生物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前景和仍存在的挑战。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合成;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性质;应用
摘 要:微波频率下材料和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许多民用和军用的应用至关重要,如雷达探测、通信、信息处理和运输等。偶极旋转或磁畴共振是微波吸收的主要传统机制。最近氢化TiO2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通过氢化操纵纳米粒子内部结构缺陷来实现微波吸收的替代方法。我们展示了Mg/H2环境中进行热处理的TiO2纳米颗粒不仅可以实现微波吸收进行,而且可以很好地对它进行调控。微波吸收的位置和效率可以通过热处理温度有效地控制。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微波吸收位置移动到较低频率区域,并且存在一个获得最大效率时的最佳热处理温度,因为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吸收效率首先增加然后减小。本文丰富了我们对基于TiO2的纳米材料微波吸收的认识和理解,这也为TiO2纳米材料用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氢化;反射损失;介电常数;磁通性;微波吸收
摘 要: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为能源再生和全球碳排放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下的热点研究领域。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的陈宇辉教授和长春应化所彭章泉研究员总结了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方面的进展。本文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电催化实验中常用的反应装置以及评价参数。随后,依据二氧化碳电催化产物的不同,讨论了目前报道的多种机理和反应路径,并总结了部分近年来的机理研究实验技术。之后,对金属催化剂中的尺寸和结构效应进行了重点讨论,其中包括尺寸、合金、界面、缺陷等因素对于催化性能的作用。同时,对于碳材料和单原子催化剂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简要总结。希望此篇综述能够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领域,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和深入的理解。
摘 要: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证明了用Li活性纳米多孔SiOx层涂覆a-Si薄膜可以在锂离子电池中产生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具有50nm厚度SiOx层的a-Si电极在100次循环后具有显著的可逆容量2173mAh/g,库仑效率为99%。
•SiOx层有助于在表面上形成稳定的SEI,防止活性a-Si层的降解。
•纳米多孔结构允许电解质渗透并提供更短的锂离子扩散路径。
•SiOx涂层提高了抗裂纹扩展性,使薄膜在充电/放电过程中机械稳定。
作者:颜永松 王维朗 薛婧媛,编辑:陶美婧 程泽,审稿人:袁文全 曾忠 游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