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ürgen 提到神经网络可以学习检测病毒的模式,积累数据,形成一个庞大的 COVID-19 病毒数据库。更进一步,人工智能可以再次基础上做出病毒可能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疫苗的开发,辅助医生进行治疗。 同时追踪病毒的基因组对人工智能来说是源源不断的训练,而训练之后的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构建病毒基因组的数据库,这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做的。将病毒发源地和出现时间等数据输入人工智能系统,它会自主地预测病毒未来的变化,并通过观察不同基因组病毒的出现位置,预测相似的基因组下一步会出现在哪里。 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行动跟踪种群,比如患病者或是传染者等等,预测其行动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控制疫情的传播。这些功能在疫情的防控和治疗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疫情预警和资源调配方面也大展身手。通过输入产生疫情的地点及对应时间,通过不断的学习,人工智能可以预测疫情,建立报警系统,预测未来对物资的需求,同时优化物资和人员的调配,这保证了对疫情及时有效的控制。可以称之为“预测性”维护。而神经网络对于单个病人,也可以起到监测各项指标,分享各种图像等等作用。 通过 Jürgen 细致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次抗疫之中,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大显神通,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几乎在抗击疫情的各个环节,我们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这也是其普及化的表现之一。 人工智能正在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 Jürgen 在会上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我小时候,身边有一个很富有的朋友,他在那个时候有了手机,这让大家羡慕不已。而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而且要远比当时那台先进。” Jürgen 以此类比人工智能之后的发展。由于运算成本的降低,AI 正在以很快的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它通过对数据的学习,不断的调整各个输入输出之间的权重,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语音识别、智能交通、蛋白质的折叠,几乎在所有领域,人工智能都在展现它自己超强的能力。 Jürgen报告PPT
以化学为例,我们输入物质和条件,比如温度和催化,然后发生化学反应。经过大量化学反应的训练,人工智能可以变成一个人工化学家,可以提出新的化学物质的成分组成,实现你从未见过的规则。然后进行反向操作神经网络,确定我们需要哪种物质,什么条件,从而给定这个化学模型。我们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也广泛应用了人工智能的这一功能。 通常一款药物的开发需要八年甚至更长,而应用人工智能通过快速的虚拟筛选加速了这一进程,可以让这个时间大大缩短。人工智能会事先将所有数据库中的分子进行筛选,选出其中的几种,之后再由科学家进行实验室试验。 Jürgen 提到:“从 1941 年开始,做一次运算的成本在三十年后可以做大约 100 万次这样的操作。”基于这一判断,他很有信心的讲出:“AI 未来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人工智能的未来——好奇心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本次智源大会关注的焦点,站在新十年的开端,众多学者就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对此,Jürgen 讲到“人工智能不要盲目地模仿人类,而是创造自己的目标,像小孩子一样好奇地探索世界。小孩子就是科学家,因为他们很少从父母那里学到什么,很多东西都是通过实验学习。” 在 Jürgen 眼里,人工智能更应该是个孩子,而不是机器,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Jürgen 在机器好奇心领域的研究成果。人工智能的未来不止停留在高效率、高精度的完成预设好的任务,而是有着更高的层次。 Jürgen 说:“人工智能的好奇心会让其拥有更强的探索的能力。人工智能会通过已知的数据和训练来探索未知,去触碰已知和未知的界面,就像小孩子做的那样。”在最后,Jürgen 提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他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上交流科学所用的语言是德语,之后是英语,以现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未来很可能中文会替代英语的位置。”这是对中国科技发展极高的评价。 在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 Jürgen 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众多思考。他亲切的将人工智能称为“小孩子(baby)”,由此可见,其看待人工智能的角度与观点中还带有哲学的情思和情感的温度。 作者:杨启泽,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