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生活美好」这件事情的判定维度有很多,但在家装这个维度,简单粗暴但又直截了当的一个成功标准,莫过于来自造访者一句「你这简直是我的梦中情 X,什么时候搬出去给我住」。而屡获这句殊荣的,则是来自我房间的工作桌。
作为自由职业和不上班一族的我来说,个人工作桌是我对生活环境要求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了床品,毕竟,每天坐在这张桌子前的时间可要比睡觉的时间多多了。
只不过,它在获得如此多的褒奖之前其实也经历了一段漫长且曲折的过去 —— 没有一天建成的罗马,也没有一天就搭配出完美的桌面。但请相信,每当桌面向心目中理想的样子靠近一点,你收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定是成倍增加的。
坦诚来讲,桌面其实是件很私人的东西,不管哪一种风格和方案都有大片的簇拥。也许下面分享的过程对你搭建自己的桌面帮助不大,又或者你和我的需求及观点截然相反,但这都无妨。只要其中的过程给你带来了某些启发,把我的想法转变成了你后来桌面搭建成功后的巧思妙想,那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走一条几乎没有前人走过的路
提到桌面,绝大部分的分享和教程都会告诉你,在搭桌面之前要确定自己的家装风格,尽量做到整体统一。话虽然这么说没错,但对于我们这些依旧在租房的人来说,很多时候「赖以生存」的入手渠道淘宝却不会给我们这么多选择。尽管近些年人们的审美有了显著的提高,倒逼家居商家们在做走量产品时也必须注重设计,但依旧阻挡不了当你搜索化妆桌时,映入眼帘的还是镶嵌着金边或雕刻着各种花纹的欧式复古大白桌。
显然,这种看似充满着奢华和少女心的款式和我房间以白色 + 原木色的简约布局格格不入。我承认自己也有少女心,但并不是所有人的少女心都是公主梦,何况我房间里剩余的空间也无法再容纳多一张桌子。可从自己过往的需求来看,在摆满数码设备的桌子之外,我确实需要一块区域专门用于化妆和护肤。而且,我不想委屈自己把键盘收起来将就一下:不是不能用,但真的不优雅,而且化妆品的粉尘和收纳问题也无法解决。
参考一下前人的经验是有必要的。但寻觅了一圈下来发现,无论是 YouTube 还是 B 站,「数码」和「美妆」似乎都是分属两个平行宇宙的世界,从未曾产生过交集。偶然发现了一个男朋友帮他女朋友改造桌面的视频,欣喜若狂地打开浏览,结果却失望而归 ——
因为,似乎从来没有人有过我这样「变态」的需求:
桌子上的所有控制设备,包括桌子自己,都支持智能控制。
既然面前没有路,那我唯有自己想办法,造一条路出来了。
▍为什么不……?
为什么不分两张桌子,或是把它们安置在不同的房间里?这也是我一开始想到的最优解决方案。理论上来说,这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把数码的归数码,把美妆的归美妆,把睡觉的归睡觉,各司其职,独立设计专属的灯光系统,互不干扰。
嗯,如果我以后有钱了一定这么干。买个 100 多平的三房一厅,一个 20 平米的房间工作,一个 20 平米房间当化妆衣帽间,一个 10 平米的房间睡觉,剩下的室内除去卫浴,全部打通做起居室和开放式厨房。但现在房子是别人的,拆墙加房间这种事情我不敢干,毁约把室友赶出去这种事情我干不出来。
虽说是主卧,但其实也没大很多
因此现在面临的难题是,极为有限的空间里,上面的六点需求如何一条不落地去解决。
▍从一张够大的桌子说起
盖房要先打地基,布置桌面首先要有桌。原本房间里的是一张 140cm × 60cm 的实木桌,从大学毕业租的老破小步梯房开始,一直陪我奋斗到住进带电梯和精装修的高档小区。虽然期间出现过螺丝松动和桌腿弯曲的问题,但好在换上了升降桌腿之后又满血复活,继续陪伴我度过从职场走向自由职业的道路。
18 年,住在海珠赤岗,此刻广州疫情最严重的地方
然而面对着我日益增加的桌面布置需求,它也开始力不从心。在桌面上找不到位置的新设备和散落各处的化妆品不断提醒我,断舍离总归会来。
再买一张桌子不但会浪费原有的升降桌设备,也增加了经济支出和后续处理旧物件的流程,因此直接选购一张桌板,再利用原有的设备是最佳选择。最终,我挑选了一张 180cm × 75cm × 3cm 的原木色木板作为桌板,并嘱咐商家在打好蜡油的同时,在桌面四周和表面做圆角过渡处理。
说来也有些有趣。这张桌板是我在生日兼跨年旅行出发前预定的。在寒冷的青岛及北京度过生日与跨年之后,我刚好在回到广州的同一天签收了快递送来的桌板。而原本想要在 23 岁实现的新桌面小愿望,变成了送给 2022 年和 24 岁送给自己最好的新年与生日礼物。
话说回来,这张桌子的尺寸是我和商家沟通后特殊定制的。一般来说,没有商家会为这种细节到「75cm」的参数单开量产的模具,因此还是额外花了些钱。但这是我经过实际测量后计算出来房间里能放得下的最大尺寸,而且这块板子的质量和木纹在我看来都很不错,些许的溢价也就变得可以接受。
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是,买桌子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只看够不够用」。桌子是不同于掌上设备的大件物品,一旦换新就不单只是多一笔额外的经济支出,还需要考虑到搬运、安装、重新收纳和处理旧桌子花费的经历和时间等软成本。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许多人尽管对旧桌面不满但选择继续将就的原因。
被挤到斗柜上的化妆品们,每次拿取都很不方便
所以在我看来,选择桌子就和选择大件家电类似,考虑未来的功能需求和尽可能一步到位自己经济能力下所能承担的最高规格(包括尺寸、材质等),其实才是最合适省心的选择 —— 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可以帮你免除未来面临断舍离的一种蹊径吧。
当然了,如果你和我一样用的是升降桌腿,那么还需要着重考虑的就是桌腿的承重问题。实木桌子虽然好看,但相比其他板材而言重量确实不容小觑。它不但会切实地影响升降桌腿的电机使用寿命,更直观的一个问题是过重的桌面会因为「头重脚轻」而变得容易晃动,对桌子整体的稳定性甚至结构安全产生不可逆的影响。由衷的建议你在选购升降桌面之前,和售卖升降桌腿的商家沟通好,选择一款合适重量的桌面。
▍有了桌子,可是然后呢?
桌子是准备好了,足够大的桌面已经有了,如何安排数码区和美妆区两部分的空间?现在,我们从工程学的领域退出,一头扎进室内设计领域。
早期的 V1.0 规划其实属于「换汤不换药」,布局依旧沿用了原有桌子的样貌,靠近左侧房间门的是美妆区,靠近右侧墙面的是数码区。二者通过显示器支架和音箱进行分界,将桌面切割出两块不一样的区域。尽管它收获了不少访客和朋友的好评,然而这个布局却存在着一些问题,离我心目中理想的样子仍旧有差距,需要来一次触及根源的改变。
具体来说问题有两大点。一是会长时间使用的数码区设置在了桌面右侧,位于房间的最深处,导致从座椅到门口的动线被拉长,而左侧的美妆区,实际上一个月使用的频率也只有四五次。
与此同时,键盘和鼠标等外设由于显示器摆放位置的原因,也必须放置在右侧,造成了一种整体上左轻右重的视觉差。最让人棘手的一点是,是这片区域是整个房间最靠近墙面的地方,每天长时间坐在这里,触手可及的不是阳光而是冰冷的白墙。在这里工作、学习和写稿的我,往往就会被这种局促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影响。
第二点是大部分人难以注意但又其实影响着我观念的一点:两个区域是完全割裂的。
细看这张桌面的图,不难看出,数码区和美妆区两片区域虽然处在同一个桌面上,但就像是小学时与同桌关系紧张时一样,划定了严格的「三八线」,二者老死不相往来。虽说「数码」和「美妆」看起来确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领域,但我坚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性别刻板印象和本质主义的性别教育,所以,我想要在新的桌面上通过一些方式来打破这二者的隔阂,尝试将桌子变成一个融合的整体。
▍区域对调,但却不只是对调这么简单
显然,把两块区域互相对调一下是个不错的方案。但如果只是单纯地互换,也只是另一种循规蹈矩,并没有模糊掉两块区域的界限。
不过不管怎么说,将数码区安排到左侧之后,已经能立刻感受到日常活动的空间能明显扩大了不少,原本局促和压抑的感觉烟消云散。千万不要小看桌面上空间感带来的舒适性,它是一片能在精神上激发创造和构思逻辑的区域,给予它足够的物理空间也是必要的。
插句题外话是,我对卧室区域的理想规划却与桌面截然相反。如果是一个纯粹用于睡眠的卧室,不但面积可以小一些(甚至可以小到只需要能放下一张双人床和床头柜就行),层高也可以设置得低一些,再用垂落到地面的床品进一步压缩视觉高度。这种相对狭小的空间可以在夜晚或睡眠时给我带来一种包裹感,又或者换种说法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回到桌面上,数码区这一块的物品摆放和选品也进行了一些微调。和之前的桌面相比,新布置的数码区对色彩遵循了克制的原则,砍掉了许多原本混杂在其中的大面积粉色和部分黑色物品。例如无线充电板、屏幕挂灯控制器和桌垫也随着产品的更换,统一替换为了相对更冷淡一些的银色和灰色。颜色的统一有助于减少视觉干扰,而且银灰色本身的的冷感与桌面灯光和原木色暖感相结合,也算是在颜色搭配上实现了一种「中庸」。
但与此同时,我对桌面整体物件的明度却给予了非常大的宽容。在我看来,选择明度高一些且减少色彩在明度上的反差,有助于提升桌面整体的「轻盈感」,对冲科技物品带来的「锐利感」。
没错又是这张图哈哈哈
而与我的观念相反,如今不少数码博主的桌面大都在往黑白简约风上靠,Instagram 和 YouTube 上的数码桌搭分享尤甚。虽然不能否认黑与白 / 银 / 浅灰的撞色搭配可以快速营造出高级感,但它总让我觉得科技仿佛就像是一种最终会走向赛博朋克顶层式的冰冷和高高在上。至于「黑白配对新手来说不容易出错」这个说法,我也是认可的。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这种风格,在自我审美和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别偷懒比较为好。
新桌面的数码区还解决了原有桌面无法解答的一个世界级难题:屏幕有 32 寸这么大,手机在工作的时候放哪?
答案是屏幕的左侧的手机支架上。摩米士的这款磁吸充电底座其实并不支持 Magsafe,但与它结识可以说是命中注定一般,因为它是一众磁吸充电配件中唯一对胃口的选择。似乎绝大部分的厂商都约定俗成地把无线磁吸充电底座中手机的位置放在了左边,而右置位的则妥妥地被划归到了少数派。
而且,手机放得远一点,是真的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的。
趁着双十一入手的,不贵
除此之外,它白灰穿插的颜色搭配,也很契合新的主题风格,与屏幕下方同样是白灰配色的 SONOS Roam SL 就像是对门的表兄弟。而说到 SONOS,就不得不说新桌面关于声音系统选择上的一些踱步与徘徊。
或许你也注意到,原来的一对漫步者音箱已经从桌面上黯然退场,被新来的小家伙 SONOS Roam SL 取而代之。想要一款无线的小音箱最初始于三亚的封控前夜,结果拿到它已经是在一个月后的长沙。作为新桌面的唯一声音设备,它纤细小巧的身躯却有着击中我所有甜点的实力,无论是洪亮的声音、支持隔空播放 2 和蓝牙双控制,都让我感到满心欢喜。
但对它感到最大的不满,是机身背后的按钮。SONOS Roam SL 默认的模式是 Wi-Fi 模式,在这个状态下它优先接入的是来自隔空播放或 SONOS App 内的旋律。但要切换为蓝牙模式时,就需要长按机身背后唯一的按钮来进行操作,距离远不说,而且按钮的手感几乎等于没有,有时候离谱到让我都不知道它是否按下去了。让这个按钮与另一款手感口碑爆表的产品蝶式键盘相比,后者甚至能拿个人机操作体验大奖。
一边是小巧智能且无线的 SONOS,另一边是使用方便音质尚可的漫步者,选择哪一个的的确确让我左右为难了不久。答案是不难寻找,但它也意味着你需要适应一种新的使用习惯和声音方向。不过目前的结果来看,我还是成功地接纳了新成员的到来。
从明基的 ScreenBar Plus 换到 YeeLight 的屏幕挂灯 Pro,在许多人看来是消费降级的选择,但我却颇有微词。很多时候价格代表的并不一定是产品优劣,而是在摊平研发成本和提升品牌价值。在拆掉 YeeLight 屏幕挂灯的遮光板后,我立刻获得了超越 ScreenBar Plus 的锋利光源边界和均匀的桌面亮度,更别说它可以通过 HomeAssistant 等方法,在不需要额外硬件的前提下方便地接入 HomeKit,让语音开灯、调光和调色都不再是难事。不过,做人还是要讲良心,明基作为屏幕挂灯这条新产品线的开创者,还是得承认它在技术上为后人铺平了太长的路。
聊到这里,我还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其实在有意识地减少桌面数码设备的数量和体积。降低对桌面面积的占用只是其中的一点,更深层的原因是增加呼吸感和轻盈感,并优化桌面和桌底的走线和布局。例如,原来的双位无线充电板已经被二合一磁吸充电底座取代,而屏幕挂灯也因为接入了智能家居,可以用语音和 App 操作,将无线控制器收起来。
另一个让我感受到需要减少设备的时刻,是在我意识到连 14 个机柜插座都无法喂满我的电源需求时。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背后的原因,决心好好整顿一下这个「乱象」。
嗯,我努力过,但失败了。集中光源照明的优势与 iMac 相似,只需要一根线就能搞定所有的问题,而要自己搭配一整套桌面无主灯照明和外设,对电源插口的需求就激增了:光是桌底的灯带、显示器增高架的灯带、偏置照明的灯带、屏幕挂灯和美妆区域的照明灯,一下就已经占掉了 5 个插孔 —— 而它们偏偏又是我不愿放弃的。
如此只能作罢。不过好在相处至今我也没有遇到还需要插电的设备,所以既然现在的电源系统还能胜任,就让它继续发光发热吧。
另一个头疼的问题是理线。无处不在且纵横交错的线缆,堪称现代科技的大敌。但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态度变得随意了许多,不再像大学那会如此地追求「在桌面上不要让我看到一根线」这种目标,而是注重在方便和快捷。本来也是如此,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以后桌面上还会出现什么设备,如果为了整洁而整洁,那每一次对设备的增删改都将耗费掉大量精力和时间。
对于能藏且不经常改动的线,那就随意丢在桌底藏起来就好。而那些需要在桌面上走的硬盘线、充电线和灯带线,就交给显示器支架和底座的身躯来解决。对于实在没法藏的线,那就好好共处吧,顺带可以随时提醒自己期待一下,现代科技世界最大的一朵乌云何时能够消散。
藏不住的,顺其自然吧
键鼠扩展坞这些外设其实没有太多好说,无非是目前口碑还不错的品牌和型号。如果你一定想知道的话也无妨,但要不要和我选择一样的东西,就还得再考虑明晰。
在考虑如何打破二者的隔阂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将如同柏林墙一般的两个音箱推倒。但仅仅只是摧毁了边界是不够的,自由地来往和融合才是最终的目标。
难以想象很多东西都被刻上了本质主义的二元性别烙印,但事实确实如此,便只能想到更好的办法互相联结和打破边界。在某个夜晚花费了近 4 个小时尝试多种方案均告失败后,有些焦躁的我按奈不住,便随便将手上拿着的一个木质书架横着往桌上一扔,去起居室开了瓶气泡水,决定在沙发上瘫上一会。
但很多最优解真的都是无心插柳,这个顺手一扔的动作,却让我发现了一个击中心扉的方案:将原来的木书架横置摆放在显示器支架上方 —— 是啊,有时候艺术和美就是换一种角度来看同一个世界。此刻的书桌也是如此,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换一个方式来摆放物品,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该如何去形容这一部分?我觉得可以用精妙来形容。如果坚持用竖方向的摆放方式,那无异于拆掉「柏林墙」之后再造一道「巴黎墙」。而横向摆放将竖直方向的高度大大减小,瞬间就抹去了两片区域强烈的边界感。同时,横置也意味着横向空间的大幅拉长,仿佛是一侧柔软的延伸,以柔克刚一般穿插进了坚硬冰冷的银灰色世界。
横置的小书架还创造了一个新的置物平面,并刚好与右侧两个 15 年大学时代买的收纳柜齐平。我相信这是一些无法言说的巧合,但又或许是来自多年前的一次命中注定?
植物是我认为除去灯光之外,另一个很适合用来营造氛围的物件。在书架的置物平面上,我放了一束已经枯死成标本的花。可未曾想到的是,它枯黄的颜色却完美地与承载它的物件及周围的环境融合,犹如一簇画家笔下的名作打破次元壁来到了我的现实生活中,让我不忍丢弃。而且花虽褪色凋零,但枝干却一直坚韧挺拔,似乎在向我平和但自豪地讲述着一个女性先驱者的故事,即便她已死去,但她的事迹万世流芳。是谁呢?我心目中的答案是秋瑾,你呢?
作为互相打破边界的一部分,小书架下方被显示器支架撑起的空间,我将扩展坞和一些电源设备放在了这里。我认为,这是这张桌面的另一个精妙之处:它兼顾了右撇子操作的便利性和空间的合理使用,尤其是最右边留给电源区的空间,一个 60W 的四口充电器加上小米充电宝和 MagSafe 磁吸电源,叠放在一起之后竟然像是定做的一般完美地嵌进其中。
所谓的平衡,除了两种不同特质的区域互相融合之外,也包括了上面提到避免左轻又重的问题。相比此前来说,显示器虽然并不位于桌子的正中央,但依靠在美妆区往高处延伸摆放的物品,一样拉回了视觉上的平衡,并且也尽可能用简单和少量的收纳物品来保持被收纳物品的整洁。
认真来说,首饰盒其实我是想更换的,现在的绿色款在取用时并不方便,需要整个拿到桌面来操作。但首饰收纳是个难解的题,不同的长度、风格和品类还是其次,最头大的问题是它们不能堆叠在一起收纳,例如很多项链就是在纠缠不清中被我无情打入冷宫的。
只是现在也没找到更好的选择。或许我也想要一个好用又好看的首饰收纳盒,可至今都没遇到。
化妆柜的选择也有些巧合。如果直接去搜索化妆品收纳,你就会发现它们已经被亚克力、欧式奢华和廉价小木盒三分天下。长时间的搜索不断在消耗和打磨我的耐心,甚至一度让我有了干脆自己找木质家具厂商定制。但或许又是一个巧合,我搜到了此刻使用着的这款,说实话它问题一样不少,做工看起来也廉价,开柜门的方向与我所期待的相反……但是,在互相比烂而我又不想再花更多精力的时候,它又变成了唯一的选择。
好在它胃口确实是够大的,大瓶的香水和面霜也一样可以被宽阔的顶部空间收纳其中。而一些偏小的物品,如修容粉底和妆前,则可以在下面两层摆放。按照我习惯的化妆顺序,我将一层归类为底妆层,二层设置为彩妆层,这样一来拿取方便且不容易拿错,二来是分类摆放还有助于养成「用完就放回去」的好习惯。
透明的柜门用来放化妆刷再合适不过。同样,它们也被按照不同的类型分门别类,散粉刷、修容刷、眼影刷等各自归位,让「我的刷子哪去了」这种烦恼速速远离。
图中藏有彩蛋
不过有个小问题是,它留给我放眼影盘的地方并不多,一些单色的小盘子就只能屈居在眼妆区的其他小方格里。可实际上,我已经有了一个 70 色的眼影盘,足够我把整个亢奋剧组的妆都画一遍,然而每次逛街还是忍不住想买新的,也是挺无奈。
要问我想不想把这个化妆柜换掉,我当然是想的,但还是等自己有更多的精力之后再考虑吧。另外碍于空间,化妆镜现在也只能在首饰盒上暂居,虽然这样一来让它有了「欲与屏幕试比高」的心,但我依旧还是想给它找个新家。
▍好的桌面,灯光比理线非常重要
记得小时候我家是没有台灯的,甚至连桌子都没有,我只能拿着小板凳在大椅子上写作业,为家里「勤俭节约」的作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后来上了高年级一些的时候,也拥有了一盏自己 DIY 的台灯,但它的简陋和参数低劣你也可想而知。很多时候,钱看起来确实是省了,但代价也很直接:2022 年的我,右眼的眼睛近视已经高达 800 度了。
所以在长大后,我对灯光有着十分执着的要求,咬着牙也要在租来的房子里让灯泡上全套飞利浦 Hue。我向来都赞成把灯光作为提升居住环境的首要智能设备,而桌面亦是如此。好的灯光设备可以改善用眼健康,更能营造不同的氛围和生活气息。
不过我对于一些可以「增强设备性能」的 RGB 灯却完全不感冒。视觉上的杂乱、对眼睛的伤害和将人类完全异化的赛博朋克感是我对它所下定的三宗罪,相比之下,即便我的布置的灯光都可以调色,但还是更加喜欢统一明快的暖色调光线。平日里,我一般都会将桌面和房间内的所有灯光统一到 3000 - 3500K 的色温,这是我实测下来觉得最有人情味和温柔的光线了。
另外,学习桌面的灯光布置,可以说是学习「无主灯设计」一片很好的试验田。坐在桌面上的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会看到集中的散射点光源或刺眼的灯珠。这些光源都被我藏在了支架、显示器或桌板背后,点亮桌面的同时还将房间以内的其他区域都微微照亮,似乎每个物品本身就会发光。可是,光本该如此不是吗?
以上这些,都是我基于自身偏好对桌面灯光布局的方法论。不过也会有不少人喜欢用台灯的布局,但我觉得道理还是通用的,即「不见其灯,但触其光」。
在这所有的光照里,我最喜欢也是最满意的是偏置照明。如果你留意过近期屏幕挂灯的产品线,你会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给挂灯的背后增加了一个发光区,用来打亮显示器背后的区域,这即是偏置照明。偏置照明的重要性已经随着显示设备的增大变得越来越重要,让显示器的背后也变得明亮起来,对于减少明暗反差过大带来的视觉疲劳是有着显著效果的。
而我的选择是直接上能够与屏幕声光同步的灯带,平时不需要影音享受时,就让它与其他氛围照明一样同步显示暖黄色光;而在我看电影或看演唱会 Live 时,就可以开启声光同步,让灯光随着屏幕内的内容点亮,再配合一对立体声 HomePod,将声光交融的感受溢满整个房间。
「红浪漫模式」
至于价格,如果是飞利浦,则需要准备上千元的预算。但如果你像我一样自己 DIY,其实成本不会超过 100 块。
值得一提的是,再考虑桌面灯光布局的时候,你不仅要考虑「灯」的问题。如今显示器在亮度和色彩上不断跃进,忽略它对光线带来的影响是不切实际也是不负责任的。如果打算给自己的桌面增添一台大屏显示器,那么好好考虑软硬件的联动或控制,例如选择能根据光线自动调节亮度的显示器硬件,或是 Monitor Control、原彩显示和夜览这些软件功能,也是光线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另外我很重视的一个灯光是化妆灯光。严格来说,最适合大部分人用来化妆的光线是来自太阳经过漫反射的自然光。这种光线有着超高的亮度,能很好地展现脸部的明暗细节,还能清晰地看见上脸的色彩(眼影、修容、口红等)是否偏色、过轻或过重 —— 所以,专业化妆间里的灯光对色温和亮度其实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为的就是尽可能去还原太阳光照的效果。
如果能将化妆桌布置在靠近窗户的区域,那必然是最优选。可我房间中靠窗的部分已经被床铺占据,因而只能背对窗户布局。而这时候,上面无主灯照明的好处在这里也同样显现了出来:它点亮的区域是成片状散布的,经过房间内其他物品的漫反射,自然地就形成了类似太阳光的效果。
但亮度方面单纯只靠氛围照明是蚍蜉撼树,因为能看清楚周围的东西,并不代表能看清楚脸上细节部位的信息。而且即便是再强的氛围灯光,在随随便便就能达到近千万勒克斯的太阳光底下,都显得微不足道。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靠化妆镜,它所自带的灯光能够在近距离照亮整个脸部,让我可以看清皮肤的各个细节,同时减少偏色,让别人眼中看到的我和我在化妆镜里看到的自己尽可能像是同一个人。至于化妆镜的选购这里其实没有太多好说的,毕竟橙红在先看就已经做过了,我需要做的只是闭着眼睛上车。
换了 MUID 的镜子之后,第一次感受到化妆原来这么简单
▍智能化的价值不在于远程控制,而是让桌子懂你和养成良好习惯
智能化的好处是什么?无线、统一控制、语音操作,还是可以偷懒?答案都没错,不过最核心的答案还是让机器懂你,以及帮你养成良好习惯。
现有的智能化方案中,让我满意的成品解决方案并不多,无非是智能插座和传感器,只是看选哪一家产品的问题。但核心的升降桌、偏置照明这些设备,最终还是靠 DIY 解决。
少数派确实是个很好的地方,我跟着教程 DIY 出来了属于我自己的升降桌控制模块,并加入到了 HomeAssistant 和 HomeKit 的场景之中。现在,只要是桌面上插着电的用电终端,几乎都能实现家庭 App、Siri、网页和手动开关操作,使用起来还是让我满意的。
不过,让所有设备都变只能的执念,不是为了让它们都能连 Wi-Fi 和 App 控制,方便躺床上的时候偷懒。智能家居与传统家居最不相同的一点是「自动化」:机器是非常单纯的东西,你告诉它做 A,它就绝对不会做 B,所以当设备满足了对于一个自动化的触发需求之后,它不会考虑你是什么情况,一定会坚决执行后续的操作。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你设定了晚上 12 点自动开启助眠模式,关掉桌面的灯和显示器,那么一到 12 点,设备就会忠实地执行你的安排。
人是灵活的生物,但灵活有时候就意味着「紊乱」。在睡眠作息、按时吃饭这些方面,规律的生活还是有帮助的,所以别看智能家居和自动化显得很「木讷」,换一个角度看就是他们的优势了。
例如,现在我的桌面会根据环境的亮度和日出日落时间,自动开启或关闭对应的照明设备,并调节灯光的亮度及色温;又或者是 12 点半之后,自动关闭一些不重要区域的照明,提醒我该从桌子前离开去休息睡觉了。
联动快捷指令,还能让手机和电脑都做出反应
当然,还有很多进阶的智能化玩法。例如搭配人体存在传感器,检测到人坐在椅子前的时候,能够根据健康的工作条件定时更改升降桌高度,让我在长时间面对屏幕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要调整高度站立一会,或是在桌子升高之后,出去冲杯咖啡放松片刻。
但要提醒你一点,针对桌面设置的智能化还是要记得留下物理按钮和「打断机制」。要做这个事情,无线开关是很好的选择,设定好按下的操作,就可以在机器懵圈、条件判断失误或你自身需要的状态下手动执行。好比我的显示器支架上就粘贴了一个小米无线开关,点按、双击和长按的三个操作,正好就对应了升降桌上的模式:座椅模式、站立模式和化妆模式。
而所谓的「打断机制」,是一种我们作为人的灵活性调整。如果在我们不需要、不方便或特殊需要变动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及时停止机器的自动化操作。像是上面的开关,在控制升降桌的同时,还是打断升降桌自动切换高度自动化的按钮,比如升降座发出提示要切换站立模式时,单击一下按钮就可以让桌子不再升高。不过,这一块需要更复杂的智能家居知识,这里就不细说了。
▍别忘记喝水
我的观念中,好的桌面一定需要给喝水的杯子留下空间。似乎我在所有的桌搭博主的分享里都没有看见它的位置,但作为人类怎么能不喝水啊?再不济,咖啡和饮料还得喝啊。
怎么喝、用吸管喝还是对嘴喝不重要,但一定得有它的位置,而且得方便拿取,还得要是自己喜欢的样式。我在这一块确实就有些异于常人,桌面上放了两个杯子,一个大杯子用来在夏天喝冰水,一瓶容量可以顶一天。一个玻璃杯用来喝饮料,无论是自己手冲的咖啡还是手调的饮料。
再忙再累再辛苦,别忘了给喝水留点时间。
▍选品的简单方法论
我感觉,聊选品是一个比较私人的事情。倒不是说它会触及隐私或冒犯他人,而是「风格」这件事情本身就口味不一,而且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就好比我不喜欢赛博朋克光污染,但有人就是钟意。
其实上面的内容也已经或多或少聊到选品上的事情了,只是在这里单开一小节再来絮叨絮叨。我并不是极简生活方法论的实践者,也不喜欢能塞满就塞满的「极繁主义」,但在二者的光谱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感」和「轻盈感」,是我觉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
材质是与风格息息相关的议题。例如胡桃木沉稳大气、浅色金属冷峻高雅、塑料多彩可爱……「选品的风格要尽量统一」,大家都在这么告诉你。但在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原则下,其实可以试试看如何融合与破局。我坚信在桌面的选品和布局上可以多用解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往往一些不同的撞色、撞风格搭配,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最终,挑选的重点还是应该落在「便利」和「触手可及」。桌面的根基在于使用而不是观赏,先考虑好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和诉求,再往下走到选品也不迟。
—— 反正,你总不可能一天都搭建出一个你喜欢的桌面,更不可能一辈子只喜欢一个风格的桌面。
最后,如果有需要的话,这些是我的桌面物品清单(这是我觉得整篇文章里最不重要的东西了):
化妆品及护肤品:这个应该就不用了吧。
某天下午,我坐在屏幕前写稿的时候,一束下午四点的阳光经过对面楼的反射,从飘窗外潜入了我的家里。在它与我小书架上的花亲密相拥的那一刻,我觉得世界太美好了。
因为,这张桌子是我用心和努力给生活创作的作品啊。
原文链接:
https://sspai.com/post/76861?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宛潼
责编: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