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译言(ID:yeeyancom)
排版:妮子小菇凉
你已经听过无数次“自恋”这个词了,对吧?在各种社交和娱乐媒体上,自拍是最常见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但关于“自拍”这件事,已经有了很多“有趣”的研究,爱自拍真的等于自恋吗?
首先,自恋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人格功能显著受损,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认知能力受损,以及有着明显的对抗性、浮夸性、寻求关注等病态人格特征。显然,大多数被指责自恋的自拍者实际上并没有表现出这些特征。
对于爱自拍的人就是自恋者的印象通常是这样产生的:
首先,一项心理学研究显示了这样的结果——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和“大五类人格特征”(the Big Five)或“黑暗三联征”(the Dark Triad)等标准心理人格测试的结果。这些结果充其量只能令人信服地表明,有自恋倾向的人也许会比心理健康的人有更大可能过度发布自拍照。
“the Big Five”性格测试旨在将人们的基本性格维度分为严谨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神经质人格特质。“the Dark Triad”测试集中在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这些研究因缺乏足够的统计基础而受到人们的批评。
换句话说,这些测试里所包括的测试者人数和多样性既不能代表一般人口,也不能大到足以作出可靠的概括。这些研究还被批评将个别极罕见的自拍者案例或已生病者 (只是碰巧在自拍)与整个自拍文化等同起来。打个比方,例如我说旋转会导致儿童自闭症,理由是因为有些自闭症儿童喜欢旋转,大家会认可吗?
尽管我们有将不良行为和健康失调归咎于神、技术和别人的历史记录,但我们也曾看到过不少次看到这些谬见被推翻。
说到谬见——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认为爱自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并非如此。快速浏览一下他们的网站,你就能感受到一种几乎是愤怒的声音:“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并没有出现这种病,但却有很多真正的精神疾病值得并且需要治疗。”
在18世纪,大家都认为读小说会让人们变得疯狂,在20世纪初,大家都认为骑自行车会导致女同性恋。然而,如今的我们都在阅读小说,骑自行车,没发疯,也并没因为自行车而对取向有所影响。
此外,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一项关于自恋倾向与自拍之间相关性的合理且足够充分的心理学研究,被心机的加以简化并推广。你就会觉得突然之间,这方面的“新闻”大量涌现,全部声称着有“科学证据”证明自拍是自恋或精神病的一种表现,或者更糟的是——会导致一些人真正的自恋。
当我们对批评自拍的流行媒体文本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它们把自拍描述为一种有害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迷恋的指标。这些文本的重点假定,过度自爱在心理、文化和政治上都是不正常的。
这不禁让我们好奇为什么自恋是一个对我们来讲难以接受的标签?为什么要用自恋来批评判自拍行为?为什么这个标签会让我们想要竭力避免?
本质上,自拍照之所以被称为自恋者,是因为如果你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内心里你肯定觉得自己值得被人看到。几百年来,这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的富人来说都是如此,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画像,有以自己为原本竖立的大得荒谬的雕像,或者从街道到工具和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定理。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症结在于:自拍被嘲笑为自恋的人主要是年轻人、女性和男同性恋。有些人喜欢欣赏自己,也愿意让别人欣赏自己,但有些人的自我满足是病态的,所以权力与维持现有权力关系的问题就出现了。
认为年轻女性的自拍行为是自恋的判断,可以被视为一种潜在的焦虑,因为她们突然绕过了传统的“把关者”。当年轻女孩不再需要有模特经纪公司和专业摄像部门的有权势的男人的监管干预时,当男同性恋或跨性别儿童从监管缝隙中钻出来,骄傲地展示自己的存在时,社会秩序就会发生动摇。
自恋的判断依赖于这样一种假设:其他人、社会准则和制度有权决定你是否值得关注。更进一步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消费经济的繁荣是由于人们,特别是女性,不满足于自己。很多钱都是通过向我们出售面霜、衣服和健身房会员资格赚到的,这些东西会让我们更接近心中预想的“值得关注”的样子,但也只是“接近”,并不能真正的“成为”。
原文标题:Does Taking Selfies Make You a Narcissist?
原文链接: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visual-culture/201902/does-taking-selfies-make-you-narcissist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留言并且推荐给你的好友。
本文由译言(ID:yeeyancom)发布,授权互联网早读课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生百态:
职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