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张良计(ID:zhang_liangj)
排版:雅雯
前两天读者群里有人提问:
普通人该如何逆袭?
这个问题其实很大,但我给出的答案却非常简单,就两个字:专业。
今天的文章我来详细讲述一下,一个普通人,在没资源没背景也拼不了爹的情况下,为什么靠专业能够成功。全文3460字,一如既往地保证各位看完绝不后悔。
下面进入正文。
一、 什么是专业?专业是把单项能力做到极致
把一件事情做到全面,深入,乃至挖地三尺,这就是专业。很多时候人和人的差别,就体现在简单的事情是否能做到极致。
怎么去实现?一句话:先把事情做对,再把事情做好。
许多职场新人,在“把事情做对”这一项上就要被淘汰。
比如我遇到过许多刚毕业的人,进公司三个多月了,还没有搞清楚这里的状况。一个简单的会议纪要写得乱七八糟。今天讨论了什么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下一步要做什么,简单的会议纪要三要素都没理清楚,上来就跟写论文一样,事无巨细,啰里吧嗦。
再比如让他找一份资料,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写了几十页PPT,最后没有一页能用。我想知道什么叫“智能物联网”,结果拿上来的资料列举了一大堆学术文章、行业新闻、大佬观点、公司动态...... 最后还得我自己去搜索总结。
这些都是小事,但专业恰恰就体现在小事上。小事做不对,大事必出错。
把事情做对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背后的目的,理解正确的步骤,理解结果所带来的影响。而绝不是老板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问做的事情能起什么作用,发挥了什么价值,帮助到什么部门。
会议纪要可不是随便写几句交差的工作。往上走这属于项目管理的范畴,因为你要对项目进程的每个节点都了然于心,规划好时间和资源的分配;
搜索资料也绝不仅仅是找信息做PPT那么简单。往后走这属于行业研究的范畴,你会从大量信息中找到没有被发现的盲点,或者没有被重视的市场,这些都可能成为决定一个公司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参考。
看似表面的工作,背后都有大文章,这就叫极致。
当你把每个单项的事情都做对了,就会引起质变。这时你才能对一个项目、一个公司乃至一个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从最边缘开始逐渐向中心靠拢,最后通晓全盘。
等当你过了这一关,来到“把事情做好”这一项,这又能够淘汰掉一大批职场老油条。
没错,我说的是那些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混日子的人。
他们抱着一副“差不多得了”的态度,遇事先想怎么推脱,接着再想怎么甩锅,永远不会去想自己如何把问题解决。
这些人早已无心去打磨专业技能,也不想花时间学习新知识。每天打开电脑就是淘宝,开会就是聊天,一份方案写得寥寥草草,一次总结做得漫不经心。“把事情做好”对他们而言,就是60分及格。
这种人越多,对那些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反而是好事。正因为这些人不想去做,反而留出了大批机会让后来者居上。
把事情做好的前提,是愿意。
为什么现在都说,30岁以后的人都要小心被20几岁的年轻人淘汰?仅仅是因为年轻人体力好脑子快吗?当然不是。
是因为心态。行业在发展,公司在前进。抱着“差不多”心态开始在公司养老的人,不愿意再去动脑筋,不愿意再去拼命学习,不愿意再去身体力行。
别开玩笑了,任何一个行业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下,做到60分怎么行?80分是起跑线,90分还能往前冲,120分才是新目标。你做不到,后面有的是人愿意去做。
专业不是刚刚及格,专业是不断更好。
二、专业和人脉的关系:专业是撬动人脉的杠杆
如今都说人脉重要,但如何拓展人脉,却很少有人去讲。
对于没有背景,没有权势,没有资源的普通人而言,拓展人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的专业能力。
当你在一个领域里不专业的时候,就算认识别人,也只是泛泛之交。因为除了朋友圈点赞,你并不能为对方带来任何有用的价值。
反过来,当你具备了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的专业能力时,就能让你畅通无阻。这才是职场社交的“硬通货”。
专业到位了,人脉自然会来。
美剧《绝命毒师》里有一段剧情让我印象很深。
本来只是大学化学老师的男主角,因为能够提炼出纯度更高的产品,而受到了当地大佬们的厚待。他做出来的产品超越了市场上所有的竞品,于是大家都想跟他合作,给他提供渠道和保护。
我当然不是要大家去学他,但至少这说明了一个道理:
当一个人没资源没背景的时候,唯有“专业”才是让你脱颖而出的最佳武器。
哪怕你现在只是一个Nobody,但“专业”有朝一日能够让你变成Somebody.
现在都在说阶层固化,上升通道变窄。但我依然看到许多凭借自己的专业本事,而非金钱背景起来的人。
我认识一个做牙齿保健的内容团队,成员全是大医院的专业牙科医生。
一开始只是几个人有兴趣写写科普文。后来找他们咨询的人越来越多,于是索性开了自己的平台,提供付费咨询和牙齿矫正服务。
结果他们越做越专业,还吸引了各种大健康机构来主动寻求合作,其中不乏市场上的知名品牌。如今他们赚的钱已经是当牙医时的七八倍。
再比如,我知道一个很有名的艺术公众号的创始人,他干什么呢?他去研究东西方艺术史,把各个国家的大师作品都掘地三尺,如数家珍。
然后他用自己的文字和画笔来重新作出解读,妙趣横生。在获得第一批种子用户之后,他顺利拿到融资,扩建团队,现在越做越大。
相反那些整天抱怨的人,试问有几个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到足够专业了?专业程度不说做到整个行业第一,你可以做到区域第一,公司第一,再不济也可以是个小组第一。
但有些人不是,他们是做着六七十分的活儿,却试图去获得一百分的人脉资源。可你想想,人家都到了一百分的程度,凭什么看上六七十分的你?
在大多数人都在泛泛而谈人脉有多重要的时候,只有少数人在埋头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
然后在大多数人依然泛泛而谈的时候,这些少数人凭借专业能力吸引了一大波人脉过来。
这就叫战略差别。
三、专业和个人的关系:专业是最好的个人品牌
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打造个人品牌有多重要,但却不得章法。我见过2种打造个人品牌的误区:
第一种,是错把人家的平台当成自己的品牌。
什么意思?就是去了一个大公司大平台,觉得给自己镀金了。出来逢人就说自己是XX公司的谁谁谁,阿里的总监,腾讯的大拿,美团的牛人,好不厉害。可你一旦去追问做过什么项目,操盘过什么案例,如何去整合资源的,中间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一个都答不上来。
很早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名片上最值钱的是你的名字,而不是你的头衔》。没有了公司的头衔照样能够畅行无阻,那才叫真正的个人品牌。沉醉在公司的光环下,荒废了时间不去精进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绝不长久。
因为这种光环是别人给的,不是自己挣的。别人既然能给你,有一天也能拿走。
第二种,是拿别人的知识来打造自己的品牌。
这种人比较鸡贼。读了几本书,听了几次讲座,看过几个案例,然后把里面的知识、理论、模型挑挑拣拣,拼拼凑凑,就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
这倒也能骗到一小部分群体。但这种六七十分的人只能去骗四五十分的人,除了割一波韭菜赚个快钱,丝毫不能可持续发展。而真正专业的人,一眼就能识破谎言。
以上这两种错误的“个人品牌”,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拆穿他们也同样简单,打破沙锅问到底就好。
这样的“个人品牌”都是空中楼阁,不扎实,不牢固,轻轻一戳就倒,千万不要去学。
最牢固的个人品牌来自于“专业”,而真正的“专业”来自长久不停的实践。
这种方法最不投机取巧,最难快速蹿红。但这种方法最扎实,最有底气,最经得起时间考验。
前段时间领英有个调查很火,里面提到27岁还没有升任经理的人,就已经被同龄人淘汰。
领英《职场人转折点》报告
结果许多人盯着“27岁”不放,却忽略了这背后更深远的意义。
在我看来,这里要说的实际上是到了27岁,如果你还没有把一个职位参透,还在做最基础的执行,还不懂团队和绩效管理,还那么不“专业”,那是应该反思一下了。
年龄从来都不是决定一个职位高低的关键因素,专业程度才是。
在营销行业,CMO(Chief Marketing Officer)是最顶端的职位。我见过30多岁的CMO,也见过50几岁的CMO,在我看来他们没什么差别,反而都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专业”的沉淀。
比如对一份饮料的广告方案,他们能发散思考到该广告对全国各区域的渠道、经销商乃至门店的影响,甚至连媒体和供应链上下游的人看到之后会作出什么反映,这些都能提前预料到,而不是仅仅去思考购买饮料的消费者会怎么想。
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就是专业。
可这种人太少。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如何结识更多人,如何进入更多圈子,如何交换更多名片上,却忽略了“提升专业度”这个近在眼前的方法。
然而越是少,机会就越是多。别人不专业,或者半吊子专业,你就可以在这方面打败他们。
所以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说“专业”才是普通人最好的人生逆袭武器?
因为如果你没钱,没人脉,没资源,没背景,至少你还有一项东西,它叫时间。
怎么去规划时间的使用,怎么把时间转化成经验,怎么再把经验转化成专业,这是值得一生去研究的课题。
当你足够专业了,在一个领域做到数一数二了。人脉、资源、钱这些东西自然会来。
千万千万,不要把顺序搞反了。
希望我啰里八嗦写的这一大堆,能够给大家一点启示。任何一个时代逆袭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有人能突围出来。我想差别,或许就在这里。
感谢大家的时间,共勉 。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留言并且推荐给你的好友。
本文由张良计(ID:zhang_liangj)发布,授权互联网早读课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