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陆续开学了,有读者来信问“研究生开学了有什么建议,以后想走学术路线”。
我写一些个人的感想,更多适用于硕士阶段,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1. Plan ahead
短短2-3年,时间上还是很紧张的,该准备要提早计划,比如:
如果要出国:
—GRE托福什么时候考
—推荐信找谁要、如何要
—上什么课/是否要加强数学、统计课程
如果要硕转博:
—找哪个导师
—怎么和导师接触做RA
很多事情原本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没有规划好,到跟前才发现只能将就了。
2. Communication
语言这个技能,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且需要时间积累。听说读写样样都有用,太重要了,相信我!!(此处怒吼!!!)
另外,学会写邮件,真的。e.g. 你要用QQ邮箱发过来个空白标题的邮件,我理都不想理。
3. Build academic production process
建立从吸收知识、管理知识到产出知识的一整套流程。
学校一般都买了数据库,找文章不成问题(VPN自己想办法)。然后如何跟进前沿论文、如何高效地读论文、如何组织管理读过的论文、如何用软件(规范的coding)、如何获取数据、如何存放备份、如何管理一个或多个project、如何与人协作、version control、统计软件与写作软件的结合、以及最终的展示(必须去学LaTeX/Beamer)。
具体方法环节因人而异,但一定要有,并且不断优化自己的流程。
举几个简单例子:
—请迅速告别这样的命名过程 a>>>a1>>>a2>>>a_new>>>a_final>>>a_final_v1.2
—coding写注释
—建几个LaTeX模板:论文、Report、展示、CV
—Stata回归结果怎么快捷输出到LaTeX里面?参考文献怎么快速引用?
别在技术上受牵绊。
4. Follow the frontier
眼界放高,但下手要踏实。
想做好学术,得去尝试看顶尖期刊前沿在做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有哪些数据,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样的贡献而发表。
看不懂很正常,慢慢来。
虽然品味高了,但是自己手里的东西还是要沉下来做,一步步从CER走向AER。
5.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课程是死的,人是活的。适当的时候可以跳出那个常规,比如:
—去隔壁学校旁听某个课程,能不能注册互换学分
—某个和自己领域相关的大牛机会难得的seminar/conference,翘一节课去又何妨
—只会上课?去老师的office hour聊课程聊人生
—和高年级的博士生多接触,他们那里八卦多
总而言之,有好机会就争取,有的机会甚至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学术给人的印象比较内向,但实际上要像企业家一样勇于探索。
6. Think about your goals
想清楚自己的目标,追求,兴趣爱好。
—自己喜不喜欢读博,适不适合读博
—我想做什么领域的研究,这种热情能够持续多久?
—培养一些爱好,摄影听音乐也好,养猫做饭也好,健身运动也好,这是将来学术生涯中的点缀
—学会恋爱。此事说来话长,自行领会
7. Stay focused
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脑每天不断地接受信息,拿得起,放得下。
娱乐刺激,国际形势,社会百态,对酒(jiu)当歌(ge)。有时痛心疾首,义愤填膺,恨不得洒一腔热血,指点江山,写激昂文字,针砭时弊。
但我回想起来,觉得不能让这些占据了心里,甚至上瘾地去寻找更多的信息(微博豆瓣论坛知乎来回扫荡),最后对社会什么都看不惯,或者什么都无所谓。在这个阶段,沉下心,做好一个研究生该做的事。
8. Keep your energy
我没说保持健康,而是能量。因为能量不仅要求健康,还要求好的习惯与坚持。一日三餐,作息规律,固定运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共勉!
9. Trade off
学经济的,应该最懂得断舍离。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对该放弃的,该拒绝的,说不。这也挺难的,慢慢学。
10. Cherish time with family
可能读博之后,你没法和爸妈再一起过春节过中秋。以后相见的日子会越来越不确定,所以趁着硕士还有点儿时间,多陪陪他们,等你读完博,他们就老了。
文章转载自“西海岸的风”微信公众号
读研是个技术活,迷迷糊糊要不得
欢迎大家来晒一晒这些年吃过的盐
抒发己见,留言讨论
更多关于读研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