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31日,被查获的一处黄胸鹀催肥窝点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13年前,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状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一位曾经参与捕猎黄胸鹀的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黄胸鹀从10年前一天能抓50多只,下降到如今两三天只能抓到一两只,捕鸟成风的背后是暴利作祟,为了出售的品相,贩鸟者会将捕获的黄胸鹀活活闷死。资料显示,过去几年中破获的非法贩卖、运输、饲养黄胸鹀案件中,不乏涉及数千乃至数万只黄胸鹀的案例。
13年从“无危”到“极危”
这是一只身长只有十几厘米的小鸟,如果不是胸前的一簇黄色羽毛,它和普通的麻雀似乎没什么区别,因为这簇黄毛,它被专家们命名为黄胸鹀。每年8月开始,它和它的同胞会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的漫长地带起飞,一路南下迁徙到中国的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行程可达4000公里以上。
漫长迁徙并不顺利,很多追逐暴利的人会在山里田间架设鸟网,部分鸟网长达数公里,一旦黄胸鹀被鸟网挂住就难以逃脱。这些被抓住的黄胸鹀往往会以另一种方式抵达预定的终点:鸟贩将其催肥闷死后,装箱运往南方,在那里,它们会出现在餐桌上,成为人们口中的大补的“天上人参”。
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黄胸鹀的评级被从“濒危”升级为“极危”,距离下一级“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而13年前的2004年,黄胸鹀的评级还是“无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一项将物种受威胁程度依次分为6个等级的名录,分别为: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13年间,黄胸鹀的评级经历了“五级跳”。2004年,黄胸鹀由“无危”改为“近危”,2008年“易危”,2013年“濒危”,到本月5日变为“极危”。与之相比,大熊猫如今的数量已经恢复到“易危”的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此次黄胸鹀的升级是因为“观测显示,黄胸鹀的全球物种减少速度大大高于此前的预期,这一点在过去11年间尤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坦言,除了农业活动和栖息地受影响等因素外,黄胸鹀物种数量大幅减少的主因是人类为了食用黄胸鹀而进行的过度捕猎:大量黄胸鹀被用鸟网捕捉后,煮熟并以“麻雀”或“稻鸟”的形式出售。这种做法以前只限于中国南方的一小部分地区,但现在变得更加普遍和流行,捕鸟者现在必须广泛活动才能获得足够的黄胸鹀。尽管1997年中国政府禁止了黄胸鹀买卖,但仍有数额巨大的交易在私下里进行。
疯狂捕猎“天上人参”
多名熟悉黄胸鹀的鸟类专家表示,黄胸鹀俗称“禾花雀”,在广东省的一些人的口中,禾花雀又被称为“天上人参”,被认为有“补肾壮阳”的功效。“从清代开始,广东的文献中就有将禾花雀作为食物的记录。但以前人们捕食的数量不大,直到上世纪90年代,食用禾花雀一度成风,很快广东本地的禾花雀就供不应求了。”
一位曾多次暗访广东酒楼、农贸市场黄胸鹀销售情况的广州护鸟志愿者告诉北青报记者,如今当地私下销售的黄胸鹀,基本都是从中国北方沿海被捕捉后,运到广东的。
家住河北东部某市的刘林(化名)在大约10年前曾参与收购、贩卖过黄胸鹀,他曾经一天之内收购贩卖过1万多只黄胸鹀。他告诉北青报记者:“我们这里是从20年前开始有人捕猎禾花雀的,2000年左右,随便在芦苇沟子里挂一张鸟网,用长钩子‘哄’一下,就能抓到400多只禾花雀。最夸张的时候,我在一片田里看到过三四百张鸟网,按一张鸟网12米长来算,就是将近5公里的鸟网。”
刘林说,黄胸鹀喜欢吃谷子,捕猎方面人们就根据它的这个习性,将专门的防风鸟网架设在高粱田里。“2008年的时候我在田里架10张网,一天大概能捕到50多只,也有过一天110多只的时候。到了2011年左右,一天也就能捕到五六只了。据我了解,到现在用同样的网子,大概两三天才能捉到一两只。”
据刘林介绍,黄胸鹀最贵的时候,收鸟的人要花21元才能收到一只,“一张鸟网的价格也就是15元钱,捕到一只黄胸鹀几乎就回本了,以前黄胸鹀多的时候,捕鸟的收益非常可观。”
被捕到的黄胸鹀被收鸟的贩子收走后,会被运到天津等地催肥。“黄胸鹀从更北的地方飞过来,到了我们这里,胸前的脂肪都快没了,因此就要被送到专门的催肥笼里育肥,等养到一定分量再卖到南方。”刘林说,育肥的饲料除了一些含油量较大的谷物,还会用到一种激素类药物 “速达肥”,在这样的喂养下,黄胸鹀在20天左右就会达到适合贩卖的重量。
为了保证黄胸鹀的“品相”,鸟贩要将鸟活活闷死。“摸着笼子里的鸟,如果觉得分量到了,就取出来放到一个不透风的塑料袋里,这个塑料袋大概有米袋子那么大,等装进差不多100只了,就扎上口子,闷死里面的鸟。等到里面的鸟没有呼吸了,要马上将鸟倒在地上晾凉。不然鸟的肚子会发黑,那样影响 ‘品相’,卖不出价。”
最终,这些达到出售分量的黄胸鹀被分袋,随后100只一箱地包装起来,运往南方。“从收购到卖去南方,一只黄胸鹀的价格要翻3倍。”
菜单写“黑话”偷梁换柱
北青报记者查询资料发现,目前已经查处的收购、贩卖黄胸鹀的案件中,黄胸鹀的数量可达数千只乃至数万只。
河北的一名护鸟志愿者表示,2016年,在唐山一处收购、饲养、贩卖野生鸟类的大型窝点里,她发现了数千只黄胸鹀。关于执法人员查处这处窝点的媒体报道显示,此次行动解救野鸟3.6万只,其中黄胸鹀约6000只。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到2013年,仅媒体报道的查获捕杀黄胸鹀的案例就有28宗,最多时,广州和韶关查获的被捕杀黄胸鹀数量达到10万多只。
2013年,有广州媒体报道,广州的部分酒楼出售野生黄胸鹀,面对执法人员的检查,一家餐厅总经理称是“熟客拿些货(黄胸鹀)过来,我们加工处理,现在所有的禾花雀全部处理完了。”
前述广州护鸟志愿者告诉北青报记者,黄胸鹀在广州市场上的价格近几年不断攀升,此前一些餐厅甚至会公然叫卖黄胸鹀,后来经过几次打击行动,很少有餐厅会把黄胸鹀写在菜单上公开卖了,而是改头换面。“黄胸鹀又被叫作禾花雀,一些餐厅就在菜单上用‘荷叶’指代禾花雀,一般一只禾花雀可以卖到60多元钱,一盘子上12只。所以你看到有的餐厅一道以‘荷叶’为主题的菜要价700多元钱,就可以判断卖的是黄胸鹀了。这种菜也只有有钱的人才吃得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北青报记者,所谓的“天上人参”,只是传说而已,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黄胸鹀的营养价值与鹌鹑、鸽子差不多。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黄胸鹀属于候鸟,可能和不同地域的鸟类接触,捕捉、宰杀、食用这类飞鸟,增加了感染不明病毒的风险。此外,黄胸鹀体内的一些寄生虫在烹煮不彻底的情况下可能进入人类体内。最后,这类野鸟都是通过非法手段捕获的,其捕获手段不排除使用毒饵,此前曾有人类食用用毒饵捕获的野鸟后中毒的案例。“食用来历不明的野鸟,徒增食品安全风险,不可取。”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