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拜空调之父和Wi-Fi之母……谁知道无线网络是怎样把我们与万物连接起来的?

2017 年 8 月 4 日 虎嗅网 钱德虎



前几日,向来童心未老的父亲得意地发来一张“山寨”品牌智能可穿戴设备 (或许称之为VR眼镜/头盔更加准确) 的照片,并附言:


“效果很好,回家看看”。



在他的想象中,这款智能可穿戴设备会像微软HoloLens一般——他能将虚拟场景全息投射到真实环境中,既可以把家里的餐桌变成游戏沙盘,也可将卧室变成50英寸的大荧幕家庭影院。万物都可以被这种虚实结合赋予与人交互的能力。它应该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代产品,甚至拥有挑战手机地位的权利。
 
但我知道,以现有的图像刷新率、屏幕分辨率、图形处理延时性能等方面来看,这台设备想要“惊艳”父亲绝无可能。果然,还没到晚上,父亲又发来一条倍显失望的信息:


“哎,和我想得不一样。”


 
移动互联网这张大网,用了30几年的时间才将人与世界从近乎失联的状态逐步实现人与设备、人与人的连接。在这张大网上,每一台移动终端都是组成它的“连接点”,模拟网络、GSM、3G/4G乃至科技巨头们重仓押宝的未来5G网络,则是这张网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连接线”。只有当“点”和“线”配合得当,这张网才能不断进化,帮助人们实现与世界多维连接的愿望,只是届时网上“连接点”究竟是我们现在用的手机,或是一个全新的硬件设备,还无法确定。
 
从电话与电话连接,到人与人的连接
 
在移动电话产生前的日子,人们的连接极为受限。传统电话网络只能完成电话设备之间的联络,这种固定地理位置的点对点连接让人对于无障碍的直接联络充满期盼。
 
从1983年,“世界上第一台移动电话”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正式发售,虽然这款设备不仅从重量上可被随身携带,还能在没有运营商协助下自动连接到电话网络中,它让人们看到了移动电话的便利。但昂贵的售价 (接近4000美元)、仅20分钟的续航时间,以及模拟网络时断时续的通话质量却使其距离普通人的生活相当遥远。

 “有朝一日,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自己的手机号。”美国高通公司创始人艾文•雅各布博士曾这样认定。那之后的十年,“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移动的便利”成为通讯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目标。在这种信念驱使下,雅各布博士与高通的同事率先开发出一个与当时所用技术完全不同的标准——即后来成为3G标准基础的“CDMA”。要知道,在进行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接口设计时,涉及到速率、误码率、时延特性、总效率等方方面面“互相矛盾”的需求,实现复杂性非常高。而在频分多址 (FDMA)、时分多址 (TDMA)和码分多址 (CDMA)技术中,CDMA 技术以其容量大、频带利用率高等特点将网络容量提升数十倍,为让更多人享受到高质量的移动通信体验夯实了基础。正是这个简洁、高效技术解决方案,在日后以十分经济实惠的方式让普通人得以使用手机进行通讯。
 
1992年,为了让人与移动设备能够更好地连接在一起,采用数字通信技术、统一网络标准 (使通信质量得以保证),并能开发出更多供用户使用的新业务的GSM移动通信标准 (即2G)应运而生,同时为整个通讯产业都迎来了蓬勃迅猛地发展。从此,每一个加入GSM网络的用户都有了一张转有的用户识别卡 (SIM卡)。上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的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等公司也让移动通讯领域开启群雄争霸时代。
 


摩托罗拉8900,第一款翻盖式手机;
西门子SL10,首创上下开合、屏幕与键盘分离的滑盖模式;
西门子6688,首次MP3+储存卡+JAVA功能集于一身;
诺基亚3210,第一部内置天线的手机;
诺基亚6110,内置贪食蛇,开启了手机游戏的里程碑;
爱立信R310sc,引入国内的第一款三防手机;
爱立信T68,第一款具有彩色屏幕的GSM手机,支持GPRS,植入了蓝牙通讯功能,增强了人与人连接的强度。


 
对于身处国内的父亲来说,直到第一台移动电话发售17年后,他才用去自己两个月的工资购买了一部西门子6688。即便到现在,当他描述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时,依旧难掩兴奋之情:“太神奇了!我从手机店出来站在路旁的公用电话边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清晰,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连上了。”
 
17年,刚好也是父亲第一也是唯一一个手机号码的入网时长。
 
从人与设备的多维连接,到人与人的连接
 
即便每一个终端都足够强大,没有相应的网络支撑也是无济于事。哪怕这家公司是现在市值突破8000亿美元的苹果。现在的我们往往由衷赞叹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的极强转变,却忽略了这种“飞跃”产生的基础条件——在智能手机大规模普及与发展前,无论是电脑、iPod、手表、打印机还是任何设备都是一个个“孤岛”,而现在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手机远距离打开10几公里外家中的空调与停车场的汽车,那这种转变的根源,究竟是智能手机,还是无线连接呢?
 
如果谁有机会在1994年走在美国街头,说不定能与拿着世界第一部智能手机IBM Simon的商界精英擦身而过。Simon强大的功能在那个手机以单一通讯为主的年代独树一帜,不仅仅是全触摸式键盘,还集合了个人数码助理、传呼机、传真机、日历、行程表、世界时钟、计算器、记事本、电子邮件、游戏等功能于一身,甚至支持软件应用程序。可惜由于GSM手机网络尚未完善,纵使智能手机的鼻祖Simon也无用武之地,最终于开售2年后在市场上失去踪迹。
 
这种情况,一直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前都广泛存在。功能机大行其道,智能机几乎无发挥的空间,人与设备之间有控制却无连接,那时除了电话簿和短信记录之外,几乎难以想象人会对手机产生什么样的依赖——毕竟在2008年之前,国内想要刷新一个手机WAP页都需要花去将近10秒时间以及高昂的流量费。

而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即3G)给整个通讯行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高通的核心蜂窝通信技术帮助苹果打造出了至今最成功的智能手机系列——iPhone,2007年初推出的第一代iPhone手机配置了2百万像素后置摄像头,将手机的多媒体摆在重要地位;2009年6月,代表速度的的iPhone 3GS出现在发布会上,不仅CPU性能翻了两番,摄像头升级到320万像素 (并支持视频拍摄),内存容量增强到当时秒杀四方的32GB,也开始支持3G网络。消费者们通过手里的移动设备不仅可以高速上网,还可以观看视频甚至进行可视通话了。智能手机的功能终于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移动终端的核心性能比拼,终于从比拼续航时间、通话质量的基础战场,进入到比拼CPU、内存、多媒体功能等更偏向于计算性能的高级战场。
 
另一方面,采用Android系统的手机成为了牵制iPhone独霸智能机市场的一股强大力量。在成熟芯片方案协助下,Android系统手机不仅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成本也可以降低至几百元人民币,依靠极低的准入门槛,和iPhone共同把智能手机迅速推向全社会,让每个人拥有一台“可以与自己对话”的智能设备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而几乎可以算紧随而来4G网络带给传统行业更多被互联网改造的机会。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上网了、教师上网了,病患上网了、医生上网了,乘客上网了、出租车师傅上网了……

 
在他们身后,是涌向互联网的无数软件开发者、内容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仿佛就在一瞬间,人们就学会了该如何与智能终端进行互动——遇到好玩的新鲜事,立刻拍照分享到社交网络;去往不熟悉的地方,首先打开电子地图导航;遇到不会的外语,马上打开手机翻译;饿的时候,马上打开手机下单点餐;买东西的时候,扫一扫商家的二维码手机支付……哪怕是最不方便通话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和家人、朋友以及想要联系的任何人建立联系。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此,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形态都被照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不论男女老少、何种职业、距离如何、语言如何,人与人终于无缝连接到了一起。
 
连接的下一步:虚实之间,人与万物互联
 
如果你在夏天火辣的阳光下去寻找一辆共享单车,你就会立刻体会到目前用手机去实现人与万物 (之一)互联的方式有多么落后与不便;如果你还能想起去年那款虚拟现实游戏《Pokemon Go》的火爆刷屏盛况,你也一定会期盼新的移动网络与智能终端的诞生,使人能在更多维度体会虚实相交带来的乐趣。
 
无法马上到达的知名外科专家,未来通过可穿戴的终端设备可以实现亲临现场指导般的效果;远在异乡的亲人,透过虚拟现实技术,其乐融融地在年三十一起包顿饺子;眼睛扫过路面,不仅可以看到街上店面的外观环境,甚至可以了解他实时的排位情况以及顾客评价;不仅可以根据提示的位置直接找到共享单车的停放点,更能一下明了每辆单车的好坏情况。人与万物的互联,一定是更加多维的、更加亲密的、更加沉浸的,同时也是现有手机终端无法满足的。

而如果我们认可实现人与万物的连接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形态,那么构成这张网的“线”一定属于即将到来的5G网络——举个一个简单的数字,3G的时延是100毫秒,4G的时延是20-30毫秒,未来的5G则将是1毫秒。
 
1毫秒时延的高速网络,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离我们其实已经不远。2017年1月的CES大会上,美国高通公司向全球正式展示了集成骁龙X16千兆级LTE调制解调器的骁龙835平台,并在当月联合Telstra、爱立信和NETGEAR在澳大利亚悉尼推出全球首个商用千兆级LTE网络及终端。6月,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和浙江移动联合华为、三星、高通,基于中国移动TD-LTE“4G+”网络,在杭州首次成功完成商用终端的千兆级速率外场测试,下行峰值速率超过700Mbps (在当前TD-LTE下,千兆级速率测试理论最高速率约730Mbps),平均速率680Mbps左右,是第一代4G终端的7倍左右。作为面向5G持续演进的千兆级LTE网络,此次千兆级LTE传输速度可以为用户带来“像光纤一样”的无线连接体验——无线比有线更快的5G时代近在咫尺。

 

5G网络这一毫秒对移动互联网来说代表什么?意味着对于新的“连接点”来说,5G网络能真正将智慧云和云端处理的有价值的信息传输到智能设备端的通讯网络。自此,他们完全可以借力云端获得强大处理能力,演化出各种无需放精力在配置上的新终端形态。
 
而最终帮助人类与万物实现多维互联的,有可能是现在还如此笨重的头戴式可穿戴设备吗?或许现在追求还无需去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想想Dyna TAC 8100,就知道根本无需为一件新事物最初的形态而妄下定论。我们只需要明了一点:
 
如果万事万物之间有一张无形的网,那么这张网就是无线连接。

在它产生之前,我们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与设备,只有口口相传、当地报纸与有限的电视新闻是我们能够获取即时信息 (通常还有滞后)的正常途径;而当无线连接它被发明、被强化之后,我们可以坐在北京的家里了解纽约的天气,可以在走入一家餐厅之前率先了解他人对它的评价,可以关注世界上任意一个角落重大新闻的最新进展,也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限制,与在国外的亲戚朋友毫无顾虑地通过网络通话——我们终于突破了一个个孤岛的状态,可以与这个世界进行连接。而我们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这张“无线网络”以及所有为这张网络的诞生以及成长做出贡献的人们,因为它的发展与强大才是我们未来能够连接万物的根源。

无论未来我们的科技会去向何方,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人类的所有发明与奋斗,都将与这张网紧密相连。


特别策划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华为发布《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125+阅读 · 2020年5月22日
【Google】利用AUTOML实现加速感知神经网络设计
专知会员服务
29+阅读 · 2020年3月5日
BERT技术体系综述论文:40项分析探究BERT如何work
专知会员服务
139+阅读 · 2020年3月1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69+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2019必读的十大深度强化学习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57+阅读 · 2020年1月16日
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2020十大科技趋势」
专知会员服务
106+阅读 · 2020年1月2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BAAI|2019】用深度学习模拟原子间势,王涵  (附pdf)
专知会员服务
17+阅读 · 2019年11月21日
ZigBee 网络安全攻防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13+阅读 · 2019年4月15日
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分析
智能交通技术
24+阅读 · 2019年4月13日
我是怎么走上推荐系统这条(不归)路的……
全球人工智能
11+阅读 · 2019年4月9日
未来20年(2019—2039)的50个技术预测
全球创新论坛
5+阅读 · 2018年12月16日
鼠标终将消失,未来我们有哪些人机交互方式?
人工智能学家
5+阅读 · 2018年11月25日
拔刺 | 如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图像识别?
【财富空间】一个人真正的资本是什么
产业智能官
6+阅读 · 2018年3月16日
李开复:已退掉所有区块链3点钟群 | 早报
中国企业家杂志
4+阅读 · 2018年3月8日
Do RNN and LSTM have Long Memory?
Arxiv
19+阅读 · 2020年6月10日
Arxiv
6+阅读 · 2019年8月22日
Arxiv
6+阅读 · 2016年1月15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华为发布《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125+阅读 · 2020年5月22日
【Google】利用AUTOML实现加速感知神经网络设计
专知会员服务
29+阅读 · 2020年3月5日
BERT技术体系综述论文:40项分析探究BERT如何work
专知会员服务
139+阅读 · 2020年3月1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69+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2019必读的十大深度强化学习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57+阅读 · 2020年1月16日
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2020十大科技趋势」
专知会员服务
106+阅读 · 2020年1月2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BAAI|2019】用深度学习模拟原子间势,王涵  (附pdf)
专知会员服务
17+阅读 · 2019年11月21日
相关资讯
ZigBee 网络安全攻防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13+阅读 · 2019年4月15日
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分析
智能交通技术
24+阅读 · 2019年4月13日
我是怎么走上推荐系统这条(不归)路的……
全球人工智能
11+阅读 · 2019年4月9日
未来20年(2019—2039)的50个技术预测
全球创新论坛
5+阅读 · 2018年12月16日
鼠标终将消失,未来我们有哪些人机交互方式?
人工智能学家
5+阅读 · 2018年11月25日
拔刺 | 如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图像识别?
【财富空间】一个人真正的资本是什么
产业智能官
6+阅读 · 2018年3月16日
李开复:已退掉所有区块链3点钟群 | 早报
中国企业家杂志
4+阅读 · 2018年3月8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