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及其军事领域始终与技术共同演进。危机与战争时期往往比和平年代更能加速技术创新、适应与实战应用。
图:士兵用军用无人机绑手榴弹炸死敌人。在乌克兰智能战争中使用四轴飞行器的概念。
生存的迫切需求常激发创造力,促使现有技术的最佳运用与新技术的发明。持续进行的乌克兰战争展现了跨领域技术与战术的诸多创新与调整。尽管部分技术细节仅限特定领域专家知晓,但人工智能(AI)在乌克兰战事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已引发公众与专业领域的广泛讨论。本文聚焦空中领域AI应用,解析西方、乌克兰与俄罗斯在AI及自动化应用中的整体趋势,并探讨战争经验如何重塑军事思维。
西方在空域AI与自动化领域的路径
西方对AI与无人平台的运用以尖端技术开发与高度网络化系统构建为特征,AI与机器学习既是核心手段,也贯穿各类流程。该路径着力强化全域一体化作战能力。固定翼飞机领域聚焦研发高科技多功能无人作战飞行器(UCAV),作为有人战机的"忠诚僚机"。此类无人机旨在与下一代有人平台深度整合,遂行联合作战。该计划最显著特点是提升自动化水平,增强UCAV战场适应性与生存能力。本质上,"忠诚僚机"将为未来战场提供规模优势与尖端适应性。近期美日签署协议,联合研究AI驱动无人机作为日本下一代战机的僚机系统,即是该框架下的举措。日本计划与英国、意大利合作,于2035年前完成六代机研发。
西方在无人机独立作战领域的重点在于加速杀伤链(尤其是目标识别、追踪与锁定),这一思路源于伊拉克与阿富汗反恐战争中无人机运用经验,以及近年冲突中快速战场环境变化对战术级ISR(情报、监视与侦察)的迫切需求。数据质量仍是自动化系统与AI改进可靠性的核心要素。西方在无人系统与AI研发中的显著制约因素在于作战测试面临的伦理与法律限制——例如"在美国,战场测试AI系统直接违反国防部AI伦理准则与既有国际规范"。
乌克兰的AI与自动化实践
作为全面战场,乌克兰已成为测试西方技术及其与本土创新协同效应的特殊实验室,无人平台与AI领域尤甚。Palantir等西方AI企业已在乌开展业务,提供软件与技术方案整合多源信息平台:
"Palantir软件运用AI分析卫星图像、开源数据、无人机影像与地面报告,为指挥官提供作战选项,承担乌军大部分目标锁定任务。"(Palantir CEO 卡尔普)
面对多源数据流的指数级增长,AI可依据行为模式处理信息,实现目标甄别。乌军AI应用沿袭西方强化态势感知与加速决策的思路,将杀伤链压缩至秒级。加速目标周期使乌军相较需更长时间实施无人机目标锁定的俄军占据显著优势。
无人机密集部署带来的空域冲突管控难题催生专用App开发。据英国皇家空军强尼·斯金格空军元帅称,乌克兰通过整合大中小型技术平台,实现"聚焦式创新",构建基于应用的ISR与指挥控制系统。
AI与无人机系统(UAS)在乌还承担非直接作战任务:地雷探测与测绘、记录俄军暴行与战争罪证、监测卡霍夫卡大坝损毁影响等。无人机还被用于评估俄导弹袭击后农业区状况及清除农田导弹残骸。
俄罗斯的AI与自动化转型
俄军初期在无人与AI技术应用上滞后于乌军创新与Palantir等西方企业方案。其无人机生产侧重ISR功能,前线战术级运用匮乏。但随着战事进入第二年(尤其近半年),俄军显现出对战场技术挑战的适应能力。借鉴乌军战术,俄军开始在前线加强无人机战术运用,而非仅用于对乌城市与民用设施的大规模袭击。部分源于饱和攻击数量优势受限及航空装备损失,加之对战争长期化的认知,俄军工转向大规模生产多复杂度、多用途无人机。2024年俄国防预算增至GDP的6%,官方战略明确:2026年前无人机年产量目标100万架,2035年达150万架,2023-2026年均产量超1.3万架。
俄志愿团体宣称研发集成AI技术的新型无人平台。尽管可信度存疑且无法验证,但专家已识别俄式AI路径特征:其一,相较西方与乌克兰,俄方更关注通过杀伤链全自动化减少人为决策环节,这一创新旨在应对FPV无人机操作员遭针对性打击的弱点;其二,俄方漠视生命价值,对AI全控杀伤链无伦理顾虑。
危机与战争加速技术创新的铁律
其三,2022-2023年俄无人机生产呈被动响应特征。尽管近期宣称加强志愿力量参与研发生产,但"俄武装力量与军工体系受过度监管与僵化体制束缚,制约快速改进能力"。
结论
任何战争皆会重塑战略军事思维,本次冲突亦不例外。以下要点值得关注:
参考来源:luft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