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校简介
暑期学校活动安排表
本次活动将在CSIG官方视频号进行直播,欢迎关注CSIG官方视频号
腾讯会议号
613-9731-5064(8月22日-9月6日)
(后续活动安排,敬请期待)
嘉宾介绍
报告题目:应用驱动的智能技术
方勇纯,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分别于1996年和1999年获得浙江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年至今,任教于南开大学。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2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报告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技术取得很大突破,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实质性应用。作为一种辐射性非常强的高科技、应用性学科,智能技术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国家与区域经济建设。本报告以近年来课题组的实际研究为基础,通过具体例子介绍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医学、生命科学、国防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此外,本报告还将介绍智能技术发展和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等方面的情况。
报告题目:协作机器人智能控制
贺威,北京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家杰青、万人领军,目前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IEEE TRO、TCST、TNNLS、TSMCA、《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编委。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持JW科技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青项目、牛顿高级学者基金、北京市杰青项目等科研项目。
报告摘要:协作机器人具有部署灵活、操作简单等优势,在先进制造、社会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报告首先围绕协作机器人高精度跟踪控制问题,介绍多约束条件下不确定机器人智能控制算法;其次聚焦机器人与环境物理交互问题,分析复杂环境下协作机器人阻抗控制策略;进一步考虑多机器人协同作业和人机协作场景,提出几类协作机器人的协同控制方法,并介绍基于以上智能控制策略研发的智能分拣系统、人机协作系统等,最后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展望。
报告题目:面向智慧城市的视觉任务的深度学习方法
吴小俊,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IAPR Fellow)、江南大学至善教授、江苏省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模式识别与计算智能工程实验室主任,从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的研究。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在国内外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余篇、EI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本。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包括AMDO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IETE Gowri Memorial Award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合作者Josef Kittler院士获2015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奖和2016中国政府友谊奖;主持中国大学MOOC全英文课程、国家精品课程《人工智能概论》和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人工智能》。曾在英国、法国和港澳台地区留学和学术访问。曾担任多个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主席、程序主席和大会报告人。现任IEEE智慧城市指导委员会委员、多本国际期刊主编或编委、教育部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和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报告摘要:智慧城市是全球的热点,机器人将在智慧城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中产生大量的视觉数据,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视觉数据对智慧城市至关重要。本报告主要介绍智慧城市中的视觉数据智能处理方法。首先对智慧城市和深度学习进行简单回顾;然后给出智慧城市中的视觉信息智能处理的深度学习方法,并介绍在图像质量增强、人脸特征点定位与识别、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等方面的应用。
报告题目:机器人技能学习与灵巧操作
宋锐,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现任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科技部“十四五”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组副组长,2021-2035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智能制造领域专家组专家。国家公共服务机器人标准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特种作业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特邀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主要从事特殊环境作业机器人智能控制与导航、机器人复杂作业技能学习与优化、医疗与服务机器人智能交互等研究,其研究的理论成果成功应用高温、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特殊作业环境机器人与面向工业生产的多种机器人上。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骨干成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委两化融合专项、总装备部预先研究项目、省重大专项、省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20余项;近五年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等。报告题目:人机融合外骨骼机器人
吴新宇,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国家杰青,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专家。现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智能仿生中心执行主任,广东省机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人机智能协同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目前主要从事人机融合服务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在IEEE TASE, IEEE TIE, IEEE TSMC等机器人领域国际期刊和ICRA, IROS等国际机器人会议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二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3项。排名第一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年),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19年)和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等科研奖项。他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报告题目:无人系统自主智能与混合智能的研究进展
报告题目:智能机器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齐俊桐,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年来致力于机器人与无人系统自主控制与集群控制技术研究,主持国家973、863、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40余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自然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奖励。报告题目:待定
王贺升,现任职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4及2007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2007至2009年于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助理。2014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9年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
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发表SCI/EI索引论文共100多篇,其中SCI索引70余篇,IEEE TRANSACTIONS论文40余篇,SCI引用1000+次。在国际机器人顶级会议ICRA及IROS共发表论文40余篇。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转让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
报告题目:机器人自主作业的挑战-因果推理与学习
兰旭光,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5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习及人机共融协作等。担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共融机器人专委会主任委员。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如IEEE Trans和ICML/CVPR/RSS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主持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IEEE 高级会员。
报告摘要:报告从介绍自主意识模型开始,简要阐述机器人在智能方面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人机协作中机器人对非结构场景的自主理解、学习和作业的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推理的机器人自主作业方法,在部分可观测场景下,将学习与规划进行交互迭代,使得机器人能够对动态非结构场景进行视觉推理并完成特定物体的自主作业。报告同时还将介绍协作中机器人零样本学习、经验回溯的机器人信赖域自主学习方法、多机器人自主协作等方法及相关应用。从这些角度,说明了使得机器人具有自主作业能力依然面临着艰难的挑战。
报告题目:面向自主移动机器人的感知和规划前沿进展
刘勇,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控制学院智能驾驶与未来交通中心主任。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青年科技人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ICRA、CVPR、NeurIPS、IJCAI、ICCV、IROS、ICLR、AAAI等知名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自主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机器人自主规划与导航控制、视觉识别与模式识别、SLAM技术及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报告摘要:基于多源融合的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要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仍需要解决一些关键性难题。例如,多传感器准确的内外参标定是定位建图的前提条件;广泛使用的卷帘快门相机与科研中常用的全局快门相机在算法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尺度场景下的地图定位需要一种高效的地图表示形式;AR/VR应用中,对可视化图层的局部细节有着较高的要求,人机交互过程中其他非玩家角色的智能化程度直接关系着用户体验。本次演讲主要从感知和规划两个层次与大家分享我们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所做的研究工作以及相关应用。
机器人学院简介
教师简介
长期从事智能机器感知与控制技术研究 ,主攻智能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感知与图像处理、智能制造装备测控技术、智能电动车控制技术、机械电力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九五”攻关、“十五”攻关、“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国家863重大项目、德国洪堡杰出青年基金和DFG基金项目、欧盟第五框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德国科研教育部(BMBF)国际合作项目、德国航天研究中心(DLR)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多项。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发明创业特等奖、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著作8部,发表论文SCI收录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
李树涛,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机器人学院院长。IEEE Fellow, IEEE GRSS Changsha Chapter Chair,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高被引科学家、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Information Fusion等国际著名期刊编委。
长期从事遥感图像处理、信息融合与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排名第三、五),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均排名第一)。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余篇,IEEE Transactions论文71篇,ESI 1%高被引论文23篇,ESI 1‰热点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6项。
李智勇,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常务副院长。1996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04年湖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2006年-2007年于德国Dortmund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于美国麻省大学Lowell分校进行学术访问。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人工智能”方向学科带头人,2020年被评为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委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机器人科技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教育工委会主任。
张辉,1983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视觉检测、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机器人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应用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任务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任务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等,参与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5项。在IEEE 汇刊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50多篇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1完成主持获得2019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获得2019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
“科创中国”机器视觉与智能产业科技服务团简介
为积极响应中国科协关于推进“科创中国”建设的号召,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于2022年2月成立由学会理事长王耀南院士担任首席专家、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惠敏教授担任团长的“科创中国”机器视觉与智能产业科技服务团,面向“科创中国”试点城市—长沙市,聚焦当地重点产业的需求和产业发展难题,开展技术对接、成果推介与落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工作,为长沙市建成中国智能科技创新与应用高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更快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