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鼓舞下,广大教学、科研、企业工作者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培训、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索,通过实践积累了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为
进一步收集全国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网络空间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成功做法,由计算机安全专委会主办,郑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中原网络安全研究院承办,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CCF计算机安全专委会(TTCS)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在线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广州大学、绿盟科技集团等单位的9名专家做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分享了在网络安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培训、校企合作、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分析了我国网络安全人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国内多所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150多位专家和业界代表。
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邹德清教授作了“立足国家网安基地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环境”的主题报告,主要分享了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晖教授以“网络安全虚拟仿真实验建设”为主题,介绍了实验环境建设方面的探索;围绕网络安全创新人才培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伍前红教授作了“发挥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特色优势培养网络空间安全拔尖创新人才”主题演讲;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杜瑞颖教授通过报告“贯彻信息安全专业规范,聚力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分享了武汉大学在专业规范、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兴蜀教授就四川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了“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主题报告;郑州大学特聘教授王清贤以“嵩山实验班——本硕贯通式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介绍了郑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做的部分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功申教授作了“研究性大学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探索”,分享了本硕博一体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志宏教授针对工控系统安全方面研究和应用做了主题为“工控系统安全测试及攻防验证平台”的报告;绿盟科技集团科教文卫本部总经理李永松通过主题报告“高校网络空间安全产学研融合创新之路的实践与探索”分享了企业在政产研学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结合本次会议专家分享的经验以及郑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中原网络安全研究院的实践情况,现就网络空间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 《信息安全专业规范(第二版)》对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需要聚力人才培养关键环节,贯彻落实信息安全专业规范,武汉大学等高校的经验值得借鉴,建议继续组织专家加强规范的宣传解读工作。
2. 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资源投入要向本科教育教学倾斜,改革管理方式、管理模式,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充分激发办学活动,发挥高校专业学院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3. 强化本科教学工作、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资源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督导组队伍和相关制度建设。
4. 结合专业实际和社会需求,科学确定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先进性,切实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高效落实。
5. 支持推动网络空间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按照科教一体、虚实结合、攻防兼具、开放共享的原则,构建优良的共享实验环境,提高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1. 构建校企联合、产学育人环境,建设网安人才库,在对合作深度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比如共建产业基地、产业学院、学科专业、实验室、短期训练营、科研双创等,切实加强合作的深度,使校企合作不流于形式。
2. 通过打造实战特色前沿课程,提高综合性实战安全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成为解决教育和产业发展诉求的关键。开展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双师培养和课程共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涵盖“基础、核心和实训”三大阶段的前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师培训等。
3. 通过认证和竞赛,构建安全人才培养闭环。构建涵盖基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专家工程师等的安全人才等级认证体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可通过参与线上或线下培训以及对应的认证考试,获得相关的人才认证证书。打造安全极客赛事,打磨出全球顶尖网络安全人才,打造“一流”的人才培养平台。
4. 积极发挥骨干企业作用,结合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在信息系统安全规划、设计、建设、维护、使用等方面的需求,开展网安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
三、鼓励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1. 支持推进优势高校积极探索网络空间安全特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比如少年班、特长班、本硕贯通班,研究生创新实践班等,制定衔接的培养计划,通过系统和连贯的体系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建设网络强国加快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领军人才。
2. 建立本-硕-博连读培养机制,充分体现精英教育理念,让学生尽早定下长远学习目标,集中优秀教育资源,打造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
3. 灵活培养机制,按照分段教学、贯通培养的原则,把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形成有机整体,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 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在课程修读、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环节上全面实施创新型教学,推行灵活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打造高端课堂,完善私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