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亿次匹配后的当代社交真相

2020 年 6 月 30 日 36氪

他们都是后浪青年,手机里都装着探探。



在这个城市,很多年轻人独自居住、忙于工作、疏于社交,典型意义的独居青年。平日里,周遭的人和事看上去缤纷多彩,可这热闹似乎与自己无关。 

他们中,有技术担当、产品担当,运营担当……他们的工作环境、涉猎内容,都踩在时代的潮头上,但却不安:月薪低的为前途担心,月薪高的不知还能挣多久,加上行业快速迭代、新旧交替、35岁以上的中年人传说,很容易就会思考“身在何处、去向何方”。

他们是当代年轻人的典型组成,他们的生活是一部当代青年的浮世绘。愈是熙攘的街,寂寞愈甚嚣尘上,更深层次的社交需求在缓缓浮现。

“人,没有社交就无法生存,而社交方式基本上由所在文明社会决定的。现在,中国正处于由农村社会向全球化社会飞跃转变过程中。” 日本著名国际政治学家、防卫大学校长在《社交的人》写的推荐语中说到。

想了解一个社会最新的社交方式变迁趋势,探探这样社交软件的崛起,不可忽视,因为在其中,我们能够看到当代青年群体内心的微妙变化,以及他们对真实社交的渴求。
 

超3.6亿年轻人的情感“匿名区”
 
“舆论习惯用怜悯的眼光来看待这届青年,仿佛我们总会在背井离乡的单调生活和工作中患上抑郁症,过上看不见希望的生活。”两年前,邵君从上海的陆家嘴跨界来到北京的后厂村。
 

在西二旗生活了一年后,邵君已经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并且开启了线上、线下双线程生活,这要从他手机里装的社交软件探探说起。

邵君有轻微社恐,和其他很多年轻人一样,在线上活蹦乱跳、线下见面基本哑火,在网络上对他人倾诉心声成为常态。夜晚加完班,大约0点以后,邵君坐上出租车,和一同拼车的小伙点头示意,之后随手打开探探,默无声息。

邵君选择下载探探,因为它是一款远离熟人社交圈的交友软件,操作简单且气氛友好,可以自由选择对自己显示的用户的年龄、距离、性别等信息,符合年轻人挑选社交产品的逻辑。

都说熬夜的人是小偷,偷走了时间和自由。邵君用探探有一段时间了,晚上下班会习惯性的打开。因为这款软件是基于地理位置匹配,所以彼此推荐的都是附近的人,有聊得来的,当然也有后来解除匹配的。

探探上遇到的同龄人都互不相识,但彼此有着相似的生活圈子,他们发自拍、晒萌宠、吐槽不顺心的事儿、制定健身计划、也发深夜鸡汤…

“同事推荐我玩这款软件,他女朋友是在上面找的,后来结婚了。”邵君玩探探,大概也没有想清楚目的,看到合眼缘的会“右滑”,也和在上面遇到的同小区姑娘去公园跑步,结伴吃个宵夜,聊聊天。

“之所以会对这种线上社交方式着迷,大概是因为无压力,现实中要碍于面子让彼此看上不去不那么拘谨,但在社交软件上却不必。彼此而言都是白纸,可以重新给自己贴上标签,呈现自己喜欢的样子,比如那双从来不穿的大红AJ,终于被我穿出门了。” 邵君这个略显内敛的上海人,把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过出了滋味,喜欢上了备受“诟病”的西二旗。

在西二旗之外,有着万千相似经历的年轻人,在探探上寻找知交。他们中的很多人和邵君一样,远离家乡、独自生活工作,渴望在这个城市得到归属感,有职业期待、有师长指导,有属于自己的爱情,有让自己无压力的社交圈。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独居青年和单身人士划上约等号,他们的社交需求和价值观念成为当今社会的群体表象之一。

据1998年以来及1992年分别所做的调查显示,当时只有不到1%的人通过报纸交友。如今,至少20%的关系是从网络开始的。从最近探探发布的数据来看,六年时间,探探累积用户超3.6亿,90后用户占据总用户比例近80%,活跃用户通过真实头像认证的比例超60%。

或许,人们渴望缘分,渴望无心之中遇到冥冥的知交和真爱,那些看似无聊的每次滑动,都蕴含着某种可以被聆听、同分享的期待。
 

151亿次匹配后的社交需求待满足
 
同样在北京生活工作的陈岩,用探探聊天的频率不高,她是摩羯座,探探最近公布的数据榜单中单身人数最多的星座。聊天之余,用社交软件还能干什么? 

探探APP上,不久前上线了“发现”这个功能,上边有“关注”和“附近”两个选项,后者是附近的人的动态展示,不止能看到附近用户的丰富动态,如果喜欢还可以点击“关注”,互相关注之后即可配对成功,可以评论互动,也可以开启聊天模式,陈岩偶尔也会和对方聊聊平日里不想说的话。

“关注了一个很会做饭的程序员,在附近某互联网大厂工作,喜欢晒咖喱饭和橄榄油意面;还有个爱玩滑板的女孩,很酷很帅;这里晒自拍的人真多,原来都躲在这自恋。”更多的时候,陈岩是个旁观者,在探探上围观着别人的世界,在现实中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和西二旗邵君一样,他们都是后浪青年,手机里都装着探探。素不相识,却有着相似的生活底色,他们同样是90后,当代独居青年。

 
陈岩不是北京人,曾经在丹麦留学过一年,之后来到亦庄工作。陈岩介绍了一本名为《丹麦一年》的书籍,讲述了丹麦人的幸福感。陈岩提到书中的 “社区生活”,彼此之间没有疏离感,总是会组织各种活动,比如足球社区文化,在探探上仿佛找到了这种感觉。

“社交不就是听着别人的故事,过着自己的人生么!”陈岩说。

探探上的“发现”页和话题页,有着社区式的体验,这里有一群有趣的年轻人,他们有着有趣的灵魂,在分享着自己的生活,评论着别人的动态、素不相识,却彼此熟悉。

遇到互相关注进而配对成功的用户,陈岩也会开启话痨模式,虽然这样的场景并不多。“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坎儿,想吐槽的事儿,和陌生人说说,反而能缓解糟糕的情绪,感谢偶尔做彼此的垃圾桶。”

陈岩对待生活的看法,颇有在闹市中取静,将现实中的自己在线上“重置系统”的过程。“即便我在同事面前非常懂人情世故,是大家眼中的完美典型,永远体面、永远得当,但在某些时刻,人需要喘息,一个属于自己的专属情绪空间。”

在《缺失的终结》一书中,作者克尔•哈里斯讲到,我们都曾渴望有一段远离现实生活烦扰的“瓦尔登湖”时光,悠闲地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从飞速变化的漩涡中暂时“缺失”。这种“逃离”并非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是基于满足内心渴求的“理想国”,就像对于很多人来说,疏于社交并不代表着社交需求的消失。

据近期探探一份数据调查显示,6年时间,探探上促成的匹配(互相喜欢)超151亿次,相当于平均每位用户成功匹配41次以上。可以推算,这其中需要多少次的左滑\右滑及互相关注,才能促成如此数量的互相匹配。

根据其母公司财报,探探净营收从2019年一季度的2.95亿元增至3.82亿元,同比增长29.3%。良好的财务状况背后,是用户的付费意愿,这与中国青年群体及单身人士的日常社交的需求密不可分。
 

破除固有圈层的社区文化在形成
 
每天早上,邵君从西二旗地铁站A口出来,看着行色匆忙的人,每个人都隐藏着复杂的情绪,承载了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故事。

邵君说,“最近身边三五个哥们接连分手,一帮人戴着口罩去街边店啃小龙虾、啤酒碰下肚,唠了唠,相处时间都不超过一年。”在北京,能够在压力下彼此包容,并不容易,用社交软件是情绪疏解和拓展朋友圈的方式之一。

线上交友都是“见光死”?邵君不这么认为。“关键还是要看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目的,通过探探这样的社交软件来拓展现实中的朋友圈儿。” 
 

陈岩也有同样的感触,“成年人,吊诡的很!不管多大的坎儿都能抗住,却常常在小事儿上崩溃。如果生活也有熔断机制,能在心态崩塌后冷却15分钟,日常的那些狼狈瞬间,可能会少很多。”如今,探探这类社交软件则通过点对点的互相匹配,及由点到面的社区文化,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在这里交流沟通、分享悲喜,来摄取向上的能量。

对他们而言,探探构建了自己新的交友圈,是情绪缓解的出口,也是和更多同龄人分享交流的精神家园。“遇到上面那些或陌生或熟悉的人,就有了某种羁绊,是情绪的调和剂,像深夜食堂一样会带来温暖。”

随着探探这类社交软件的崛起,社交空间的概念将会被重新定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彼此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我们使用的交流技术和方式。除了高效地打破圈层,让单身男女认识新朋友、丰富个人生活之外,探探对单身男女的吸引力,还在于一种脱离家长和公众审视的、完全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交体验。

在探探平台上,基于地理位置的推荐,更容易将线上与线下的社交网络彼此衔接;而以“发现”页面和话题页为趋势的社区化运营方向,弥补了传统社交软件中互动频率低、亲密度低的短板,更有助于缓解现实中的孤独感。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注意到,探探的品牌定位是帮助年轻人脱单,找到中意的另一半。随着当代年轻人对社交的强烈渴求、熟人圈社交的束缚感,线上社交软件体验的完善,探探这类社交软件正在成为年轻人拓展社交圈的平台,跳出熟人环境中的固有圈层,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社区文化。

据探探数据显示,2020探探平台上男性右滑比例为60.8%,女性用户右滑比例较往年提升至11.6%,社交软件在大数据驱动算法推荐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层次洞察,是感性与理性的对冲,也是平衡。它承载了当代青年的情绪,引导年轻人去发现自己、探索未知。

早上7:00,西二旗的邵君和亦庄的陈岩,开始通勤。他们的手机里,都装了一个探探。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单身的你,或是想寻找生命中的那个Ta,或是想认识有意思合拍的人,无奈工作太忙,生活圈子又太小。在匆忙的城市里,每天都有无数人在擦肩而过,却又没有方法彼此相识。
【2020新书】社交媒体挖掘,212pdf,Mining Social Media
专知会员服务
61+阅读 · 2020年7月30日
专知会员服务
184+阅读 · 2020年6月21日
【WWW2020-微软】理解用户行为用于文档推荐
专知会员服务
36+阅读 · 2020年4月5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01+阅读 · 2020年3月9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2019社交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5+阅读 · 2019年5月30日
说说我的老同事,前端大神程劭非
余晟以为
17+阅读 · 2019年1月14日
吴晓灵:做好泡沫破灭准备!(深度好文)
FinTech前哨
8+阅读 · 2018年8月9日
“我今年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创业邦杂志
4+阅读 · 2018年1月14日
Arxiv
30+阅读 · 2019年3月13日
Arxiv
5+阅读 · 2017年11月13日
Arxiv
151+阅读 · 2017年8月1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