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CVer”,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转载自募格学术 | 来源:科技日报、殷平实验室官网、颜宁微博、中国青年报等
颜宁首批弟子,80后教授,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首篇Nature,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度“长江学者”青年学者,获得2017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现在,他已经是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了,他就是殷平。
研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短短几年时间,就先后在Nature、Nature子刊、Cell子刊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章35篇。
2016年5月26日,殷平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N6-adenosine methylation by the METTL3-METTL14 complex”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关于N6腺嘌呤甲基转移酶的最新科研进展,首次报道了METTL3-METTL14蛋白复合体晶体结构,取得了表观遗传学的一项突破,这也是华中农业大学自建校以来首篇登上Nature的研究论文。
殷平的团队,讲究工作强度和工作效率。学术圈的激烈竞争是常态,实验室的勤奋便是这种常态下的进取之道。
“你晚上11点来实验室看看,我们都在实验室。”王祥是殷平的博士生,去年春节在实验室忙着实验论文,都没顾上回重庆过年。大年初二,殷平也赶回了实验室,带着王祥一起吃了顿大餐,算是开工饭。
“项目组博士生王祥和另外一位研究生、一位本科生,三人的日均工作时间之和超过40小时,平均每人每天十三至十四小时。”殷平对学生们每天拼的时间也做了计算,无数个在实验室打拼的日日夜夜最终成就了一篇 Nature 论文。
“其实,实验室的夜生活是很多华农科研人的常态。”殷平说,他有次晚上10点多给张启发老师发邮件,不过几分钟,就收到了张老师的回复邮件。“说明张老师那时候还在电脑面前工作。”科研前辈们的奋斗精神也影响了无数为科研前赴后继的后来人。
殷平在武汉大学读完博士以后,选择去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成为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的学生。
谈及颜宁,殷平说:“我在清华做博士后的时候,是颜老师最早的一批学生,她只比我大四岁,和我们的年龄都很近,甚至有些女孩子跟她姐妹相称。那时候我们一起经历、见证了筹建实验室的艰辛。”
谈起颜宁老师给他的影响,殷平说:“她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认准的目标要去完成的时候,要做到非常拼。颜老师本人就是这样,
说干就玩命地干,等到要出去放松的时候,也玩命地放松。”
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期间,殷平按照实验室的习惯,改变了自己的作息规律,从早上9点到晚上11点,变为了早上7点到晚上11点。
殷平还说,“她始终将自己定位在国际上,这一点我需要提高。”
做科研很忙如何兼顾生活呢?殷老师的兴趣爱好也不少……
在实验室的办公室,殷老师的书架上除了一家三口的照片,你能看到最多的不是专业书,而是:《宋词》《丘吉尔演讲集》《中国通史》《毛泽东选集》《莎士比亚全集》......
“在科研之余,阅读一些文学、史学、政治学的东西,可以转换一下思维。”殷平说,时间不是很多,虽然不能太集中阅读这些书籍,每天能够坐着看一小会儿就不错了。
除了看书之外,踢足球是他从大学保持至今的兴趣爱好。他参加了足球俱乐部:“多运动,才能保持更好的身体状况。”
在关于殷平教授之前的报道中,对于“现在描写实验室就要强调努力用功不眠不休”,颜宁表示并不认同,“并不是说努力用功不重要,但我觉得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误导。我新招的博后们往往感慨,实验室的大家伙并不如其想象中的废寝忘食啊。”
研究方向
结构生物学;
植物发育调控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RNA识别工具开发
教育经历
2006/09-2009/06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系,博士
2003/09-2006/06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系,硕士
1999/09-2003/06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学士
CVer 推荐阅读
等待YOLOv4的期间,它还在更新
周志华教授:如何做研究与写论文?
一文看尽9篇目标检测最新论文(MFPN/CR-NAS/Scale Match/Dense RepPoints等)
重磅!CVer-学术交流群已成立
扫码可添加CVer助手,可申请加入CVer大群和细分方向群,细分方向已涵盖: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目标跟踪、人脸检测&识别、OCR、姿态估计、超分辨率、SLAM、医疗影像、Re-ID、GAN、NAS、深度估计、自动驾驶、强化学习、车道线检测、模型剪枝&压缩、去噪、去雾、去雨、风格迁移、遥感图像、行为识别、视频理解、图像融合、图像检索等群。
一定要备注:研究方向+地点+学校/公司+昵称(如目标检测+上海+上交+卡卡),根据格式备注,可更快被通过且邀请进群
▲长按加群
▲长按关注我们
麻烦给我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