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071-无线耳机进化史
作者:穿刺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纽约时报广场,黑人小哥听着AirPods 里的 rap 在人行道上踩着鼓点;北京 4 号线地铁,加班一天的程序员扣着 Sony 1000 xm3 听着流行乐在座位上昏昏欲睡;澳洲墨尔本,晨跑的女孩正在戴上 bose;香港录音棚里,扣着拜亚的编曲师正在思考下一个小节……
每天,有十几亿人的生活在音乐的陪伴下展开,无论你是想获得更好的音质,还是希望不要打扰到其他人,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发明:那就是耳机。
但你有想过,这个耳边的小玩意,是怎么来的吗?
电话员的外设:早期耳机
1891 年,工业革命高歌猛进的一年。在荷兰鹿特丹,弗雷德里克父子俩用自己的姓氏创立了一家名为飞利浦的公司;在美国加州,钢铁大亨利兰·斯坦福投巨资创办的斯坦福大学正式开课;而在东海岸的纽约,爱迪生刚刚取得了两项专利:录音机和电影放映机;
似乎谁也没注意到一个叫 Ernest Mercadier 的法国工程师,在那一年默默提交了一个“电话接收器”的专利申请。这位老兄是这样描述他的发明的:「它有两个发声单元,以橡胶包裹……它足够轻便,单侧只有 1.75 盎司(49.61 克)……它可以很舒适地放入耳朵中,而解放电话员的双手。
专利书上还附上了一张使用示意图:一个佩戴这个设备的男人,正在从容地一边听电话,一边在纸上写字。
是的,正如你所见,Mercadier 发明了全世界第一款入耳式耳机——但它并不是用来听歌的。
在 Mercadier 的发明后仅仅三年后的 1894 年,用于休闲的耳机就诞生了。英国 Electrophone 公司推出了一套音频系统。它由两个耳罩式发声单元和一条连接到剧场的电线组成。只要每年付 5 英镑,使用者就可以足不出户,收听到伦敦大大小小的剧场的节目的「现场直播」。这不仅是耳机第一次用于音乐聆听,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有线广播系统的雏形了。
当年的宣传广告
但令人窒息的是,Electrophone 的这套耳机用了一个相当愚蠢的设计:你需要握着一根长杆,把两个耳包扶到耳朵边才能收听。想象一下一群贵妇人和绅士围在架子边,一人手持一根铁棍冲着自己的脸……反正估计我是坚持不了太久。
当时的「音乐沙龙」
显然,这不是耳机该有的样子,但无论如何,它已经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战火中成长:耳机技术的发展
该来的总会来的,16 年后的 1910 年,Nathaniel Baldwin,一名美国摩门教徒在他的厨房里发明了一个用铁片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发声单元组成的「音频接收装置」,使用者不用再举着一根杆子,而只需要将它扣在头上即可——头戴式耳机正式诞生了。
你看,它的耳罩甚至还能扭动折叠呢……
最初,Baldwin 的发明受到私人投资者的广泛质疑,但很快他就遇到了自己的金主——军方。
彼时无线电通讯正在蓬勃发展,美国海军急需一款方便情报员长时间使用的发音装置。Baldwin 写了一封信,向海军自荐自己的发明。头戴式的设计正好符合军方的需求,海军随后拍板,下了 100 副的订单,这次合作也让这位老兄挖到了第一桶金。
不过这位工程师的结局并不怎么圆满:作为虔诚的原教旨摩门教徒,发了财的 Baldwin 将挣到的钱投入到支持摩门教的一夫多妻运动中,最后毫不奇怪地破产了……
但在那之后,头戴式成为了新的主流,相关技术也开始蓬勃发展,流传到了大洋彼岸的德国。
1930 年代,德国一家音像公司的老板正在实验室里忙碌。他有一位在一战中失去双腿的朋友,为了能让朋友足不出户也能听到想听的音乐,他反复试验将发声单元小型化,最终在 1937 年研发成功一款崭新的耳机。
这款耳机的解析力和声音保真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二次大战期间,装备了它的德军情报部门分析情报的能力领先盟军一大截。
这家公司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拜亚动力,而那款耳机就是 DT 48——直到 2012 年,它的某些延伸型号依然在被生产和销售。
但直到这时,耳机与听歌的关系依然并不那么密切,而更多的是军队和通讯部门的一个专业辅助设备。它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要等到很多年之后。
双耳的旋律:立体声
人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长两个耳朵是有理由的。
当外界的声音以 340 米每秒抵达脑袋附近时,左右耳收到的声音会有一个非常微小的相位差和时间差,这一差别经由大脑处理,就产生了对声源位置的判断。这样,当你在课堂上偷偷看小说时,就能搞清楚老师究竟是正在朝你走来,还是依然在讲台上踱方步。
显然,想要实现更美妙的聆听体验,耳机也理应能提供类似自然界这样的「有差异的声音」。
1957 年,同样是耳机历史上的标志性的一年。EMI 公司在那一年将一项已经在剧场实验很久的录音技术引入了唱片领域。这项技术被称作「stereo sound」,它使用两条音轨分别录制来自左右两个方向的音乐,在后期合为一股。听者因而可以听到更加「立体」的声音——没错,这就是今日早已家喻户晓的立体声技术。
这项技术很快引起了音乐人的注意,其中就有一个叫做 John Koss 的美国爵士音乐家。当他在一个朋友那里第一次听到这种「双声道录音带」后,立即意识到了这会对音乐收听带来何等程度的革新。一年之后,在工程师朋友 Martin Lange 的帮助下,Koss 研发了历史上第一款双声道立体声耳机:Koss SP/3。
用比较大白话的说法就是,这是第一款你需要区分左右佩戴的耳机。
John Koss
SP/3 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它在 1958 年美国威斯康辛州 Hi-Fi 展销会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和耳朵),之后立即成了所有音响设备厂商争相 copy 的对象。从此,立体声成了唱片和耳机的标配。借助这项发明,老 John 在同年创立了 Koss 公司,风靡60年代。时至今日,Koss 依然是烧友中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品牌。
但这个领先优势并没有保持很久。
经常听歌的发烧友们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采用封闭耳罩的头戴式耳机过于笨重,声音也偏沉闷,透气性更是糟糕。
这个问题最终被另一家厂商解决:森海塞尔。
60 年代中期,森海推出了全世界第一款开放式头戴耳机:HD 414,很快便抢走了 Koss 的市场。HD 414 截止到 1969 年共卖出了超过 10000 副——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销量。而开放式耳机一直到今天,依然在头戴耳机领域略占优势。
自由的音乐:随身听
1979 年,耳机历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出现在地平线上。这一次,舞台的灯光从美国移到了大洋彼岸的日本,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索尼。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井深大经常坐飞机奔波于世界各地。他希望在飞机上也能听到自己心爱的歌剧。但在当时,尽管磁带音乐已经颇为流行,但播放它们的设备最小也有两块砖那么大。
这时,公司音响部门正在研究的一款记者采访机「Pressman」引起了井深的注意。它只有手掌大小,插入磁带即可录音,井深马上想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既然这款设备可以录音,那它为什么不能放音呢?
在另一名联合创始人盛田昭夫的主导下,索尼在同年 7 月正式推出了这款日后被称作「Walkman」的便携式磁带播放器,在中国大陆,它的名字叫做「随身听」。
当时的随身听甚至能插两副耳机
当然前提是有人陪你听……
盛田昭夫在董事会上将这款产品的定位确定为「年轻人」和「流行文化」。事实证明这个决策堪称高瞻远瞩,Walkman 在推出不久即引爆了日本乃至全球的市场,带来了一股席卷全世界的文化变革。「走着听音乐」成了八十年代年轻人的最新流行生活方式,其影响绝不亚于近十年的智能手机革命。
而 Walkman 带给耳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首款 Walkman 搭配了索尼为其单独设计的 MDR-3L2 便携耳机。这款产品采用泡沫耳垫和轻便发声单元,整副耳机的重量不足 50g——对比当时动辄两三百克的家用耳机产品,确实让人不禁感叹一句「索尼大 X 好」。
放在今天来看,这款产品也很漂亮
从此,便携音乐播放成了耳机的新市场,而索尼也借此保持了在该领域 30 年的领先地位,从卡带播放器到 CD 播放器,到 MD 和 MP3,Walkman 都是一个响当当的牌子——直到 2001 年后被苹果公司的 iPod 取代。
而此时,诞生已近百年的耳机走过了一系列技术和变革节点后,已经从早先的通讯专用设备,华丽转型为成百上千万音乐发烧友的宠儿。
摆在它面前的问题只剩下一个:就是那根经常在口袋里缠成一团的线。
无线的自由:蓝牙的诞生
10世纪左右,丹麦有一位叫 Harald Blatand 的国王。此人没别的追求,最大的爱好是吃蓝莓。那会儿大约既没有高 X 洁也没有洗牙诊所,国王的牙都被他自己吃成了蓝色,自此落下了一个「蓝牙(Bluetooth)」的绰号。
但「蓝牙」国王并不是个只会喂媳妇吃荔枝,或者让媳妇喂葡萄的昏君。他在任内完成了一桩很大的政绩:那段时间,北欧大陆战事频仍,各方围绕宗教,领土等原因大打出手,Blatand 通过外交斡旋等一系列手段,成功让四分五裂的瑞典,丹麦和挪威统一为了一体,给北欧带来了和平。
一千年后,英特尔的工程师 Jim Kardach 在一本书中读到了这个故事。他正在参与一项新项目的建设,这个项目的宗旨,恰好就是统一各个公司的移动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讯技术标准。
两者的相似性启发了 Kardach。在这名工程师的倡议下,这项由爱立信牵头,索尼,英特尔,诺基亚等五大公司联合推动的新技术标准,被正式命名为「蓝牙」。
蓝牙那个著名的 logo
就是由古北欧字母中的「H」和「B」合体而来
即国王名字的缩写
耳机的无线化,也在这里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1999年,蓝牙1.0 版正式发布。次年,诺基亚推出了第一款蓝牙耳机:HDW-1。不过一如它那有线的兄长一样,无线蓝牙耳机在诞生之初也只能用来打电话,而且大部分为单侧设计。通常只有业务繁忙的商务人士和有车一族才会在耳朵上挂这么个玩意。
当然,耳机肯定不会止步于此的。
2004 年,第一款立体声蓝牙耳机诞生,又过了 4 年,A2DP 技术诞生。由此,正如它的前辈一样,蓝牙耳机拉开了自己走向更大的民用消费市场的序幕。
而与此同时,在中国,一家互联网电商品牌也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这家品牌就是由淘宝旗下的淘宝团购转型而来的聚划算。它与蓝牙耳机的故事,也刚刚开始。
产业的力量:聚划算与真无线的普及
如果回顾这过去的十年,你会看到一条飞速成长的时间线。这一方面是蓝牙耳机难以置信的普及和升级速度,另一方面,也是聚划算高速成长的十年。
2010 年,聚划算的单独品牌和域名正式设立。在当年的上海世博会上,聚划算推出的「英国馆种子团购」项目2分5秒卖空。同年,又以205辆奔驰 smart 3.5小时卖空的成绩,创国内最大宗团购记录。
2010 年到 2012 年还是一个 PC 网页端为主的时代,相关大数据能力也尚未跟上。但即使在那时,聚划算的数码类单品也已经可以轻松创下 50 万甚至百万的出货量。
与此同时,蓝牙耳机也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中,2012 年,双侧入耳式蓝牙耳机诞生,传统的单侧大体积耳机形态开始逐步退出舞台;2015 年,高通收购了 CSR 公司并革新了后者的 aptX 技术,蓝牙耳机的音质得以大大提升。蓝牙技术从 1.0 到 1.2,到 3.0,4.0……
传输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远,稳定性也越来越强。
一方面,蓝牙耳机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另一方面,以聚划算为代表的的电商平台,通过打通产业链,从源头降低流转成本等方式,为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的极具性价比的耳机等数码产品。
但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无止境的。尽管双侧连线式蓝牙耳机已有多款成熟产品——时至今日也依然是主流蓝牙耳机样式之一,他们依然希望能去掉那最后一根线。
这一天并没有等待太久,这一次站在前台的,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苹果。
2015 年,日本安桥公司在 IFA 展上推出一款小的不可思议的耳机。它的外观是两个独立的耳塞,中间无任何线材链接。这款产品被媒体称作「真无线(True Wireless Stereo,TWS)蓝牙耳机」。
但真正把真无线概念打入万千消费者心中的,还是苹果的那款几乎已成街机的 AirPods。
2016 年 9 月新品发布会上,苹果对外发布了这款粗看之下只是「earpods 剪掉耳机线」的 AirPods。在上市之初,关于它的嘲笑和调侃铺天盖地。但没用多久就淹没在一片「真香」中。磁吸式充电,轻便易用,单双切换,多终端连接……消费者第一次看到,原来蓝牙耳机可以如此优雅和好用。
「真无线」俨然成了耳机的下一个新潮流。
真无线蓝牙耳机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技术难度也是不可小觑的。由于完全无任何线材,耳机不仅和设备之间以蓝牙沟通,彼此之间也需要以无线连接。要把原有的信号接收模块,解码放大,通讯模块和电池全部塞进两只花生大小的设备中,还要保证足够轻便。这对任何厂家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也正因此,首批「真无线」产品的价格通常都在千元级别,AirPods 当年的 1288 的价格就曾被诟病很久。难道技术难度解决了,价格问题却又要成为新的难题吗?
当然不会。
时间来到 2019 年, 当年以电脑端为主的聚划算,已然华丽转型为了移动端的电商领头羊。依靠阿里的实力。聚划算现在已经成了性价比的代名词,这得益于它的高品质和低价的结合,而这又依赖于聚划算自身与源头厂商的合作,通过缩短中间环节和成本,实现规模化的平价销售……
说人话就是,在这里,你能找到足够靠谱的商品,而它的价格,基本不会让你吃亏。
聚划算近几年的战绩早已屡见报端。它曾经以亚洲排名第一的竹浆纸厂理文合作,在短短 72 小时内卖空了 60 万箱竹浆纸纸巾,创造了电商史上的一个销量奇迹。
在电动牙刷领域,它也有过不俗的战绩。登陆聚划算的电动牙刷品牌吉登,首次入驻即以 11 万的销量打破了新店单品记录,强大的销量和号召力,甚至带动了天猫电动牙刷品牌类商品出现了 199% 的平均销量增长。
因此在这波真无线普及的浪潮下,聚划算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打造平价「真无线」耳机的先行者。并且,这一次,它还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QCY。
QCY 的名字相信数码爱好者们不会陌生,它在国产蓝牙品牌中算是名声在外。在 5.0时代来临后,QCY 又以自己的技术实力,将「真无线」蓝牙产品从千元价位直接拉到了最低百元即可获得的工薪水平。
以 QCY T1 为例,双侧无线,磁吸充电,拿起使用放下即可充电,16 小时续航……「真无线」所应该具备的功能它一样不缺,价格只有 99 元。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体验最新蓝牙耳机的用户来说,QCY 都是他们最大的福音。
尾声:科技,以人为本
从 1891 年至今,耳机走过了 128 年的光阴。从电报员的工作设备到年轻人的娱乐玩物,从笨重不堪的大馒头到轻如鸿毛的花生米……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厂家接力革新和发展,在体验,线材,舒适度等各个领域逐一攻破了每道难关。
另一方面,以聚划算为代表的的互联网电商企业,又通过对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合作,将这些技术的价格拉低到普罗大众能接受的水平……这一切一切的努力,最终造就了你我耳朵上的那一曲天籁之音。
某种意义上,这是属于耳机的百年历史,也是属于「以人为本」的科技的光荣与梦想。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