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日,我们为你带来这份精心准备的「开氪小报」。这是2018年的第一篇开氪精华,今天,我们将从上一周7个「开氪」专栏二十余篇精彩文章中,为你解答4个疑问:招商银行的“番茄炒蛋”为何刷爆了你的朋友圈?你为何会担心错失区块链?2000亿的小米,值么?如何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
Enjoy!
整理 | 开氪团队
招商银行的“番茄炒蛋”为何刷爆了你的朋友圈?
如果说广告就是为了最大曝光,公关才是做话题和事件营销的,但你发现,成功的广告,现在都把公关的活儿给干了,成功的公关亦如此。现在的趋势是:公关和广告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所有品牌都希望自己的广告,用户会喜欢、记住并讨论,而不是转台,这就是广告的公关化趋势。
招商银行信用卡“番茄炒蛋”这个案例出现在2017年11月,被认为是去年最具争议性的一条广告。虽然这条广告首发是在朋友圈的广告位,但其实它并不能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因为不够简单和粗暴,90%的剧情围绕的是“番茄炒蛋”,而不是信用卡的某个功能,但它刷屏了。
除了一部分人是因为被感动转发,大家对海外留学生活的吐槽,再到妈宝这种社会现象的吐槽,甚至是对品牌缺乏关联性的吐槽,所有的吐槽点都成为这条视频二次传播的免费渠道,不停地击穿了社交媒体圈层进行扩散。无数次的案例都验证了这一点,所谓“无争议不传播”,这里的“争议”就是吐槽,这也是互联网文化的基因,类似现在十分火的弹幕和吐槽大会,也是广告公关化的必修课。
大叔发现有关“广告公关化”的三个现象:
一是很多传统4A公司的创意总监都出来创业了,从广告圈跳了出来,专注在新媒体和社会化传播上,把传统客户弃用的或者专门用来去海外广告节拿奖的创意,基本可以很顺利地开拓不少新客户,尤其是互联网品牌;
二是不少甲方的公关业务从过去特别倚重媒体关系和发稿,现在已经把至少一半的精力放到了社会化传播上了,公关的价值基本变成了两大块:发稿和病毒;尤其是病毒急缺,每个人都恨不得拍一个视频就能刷屏,但现实很残酷。
三是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两个变化呢,因为传统的广告渠道可能只剩下了电视(不包括节目植入)和户外,移动互联网广告早就全面原生内容化,尤其是社交媒体,比如你在微博买热门话题,或者在朋友圈投放广告,其实你是在和其他热门话题和朋友发到朋友圈的美食照片抢用户的关注度,这个广告如果太硬,显然是浪费钱。
大叔认为,在新媒体端投放的视频,一定要先引起关注和讨论,这是首要任务,也是刷屏的基础,至于刷屏了之后,谁来收割这个事,大叔觉得现在的网友都无比聪明,完全不需要去考虑关联度的问题,都知道是招商银行信用卡的广告,实际上你在讨论关联度的时候,甚至在说“这根本看不出来是招行Visa留学信用卡”的广告啊,其实就是在帮它免费做广告呢。
万能的大叔《【公关和广告】公关和广告谁第一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谁能刷屏》
源自专栏《刷屏的18条方法论》
你为何会担心错失区块链?
区块链是下一个重大技术趋势,但眼下,加密货币的疯涨,以及各种利用区块链概念的投机行为,让这个大有前景的技术呈现出严重泡沫化的景象。
泡沫总是伴随着焦虑。错失赚钱机会,有时候比直接损失钱财还要令人沮丧。你错过了买房,错过了买腾讯,怎能再错过区块链。甚至有人声称,不all in区块链就会被淘汰,让人不禁想起马云所说的,“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时不我待的危机感从心底油然而生。有一个词专门用来描述人们因担心错失什么而产生的恐惧,叫做“错失恐惧症”,英文缩写“FoMO”(Fear of Missing Out)。
我们都或多或少都患有错失恐惧症,不过没有什么恐惧比得上对错失发大财机会的恐惧。这正是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生生不息的心理学依据。只不过韭菜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韭菜,反而认为自己是割韭菜的。
公众并不了解区块链的技术原理,以及它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但大量可理解的案例都在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可以一夜暴富的机会。比特币的价格从去年年初的900多美元,一度涨到超过2万美元;瑞波币在一年之内上涨了300多倍,以至于瑞波币的创造者克里斯·拉尔森挤进了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前五名,被他挤下去的是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
但是,几乎所有有前景的技术,终究逃不开被过度炒作,然后从高处跌落的宿命。1995年,Gartner咨询公司将新技术的这种周期性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一条炒作周期曲线(Hype Cycle),或者称之为技术成熟度曲线。
Gartner认为,一项新技术从出现到形成生产力,大体要经过5个阶段。经过技术萌芽期,新技术迅速得到大量关注,开始被追捧,被高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期望膨胀期的顶点,之后预期落空,受关注度急剧下降,进入泡沫破裂低谷期,然后是缓慢的稳步爬升恢复期,最后形成稳定的生产力,进入生产成熟期。
区块链2016年第一次出现在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上,已经处于期望膨胀期。2017年,区块链仍然处在期望膨胀期,但正在滑向泡沫破裂低谷期。根据Gartner的分析,区块链技术达到生产成熟期所需要的年限为5到10年。
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走完整条曲线,比如在2017年的曲线上,刚进入期望膨胀期的数据目录技术,和正处于泡沫破灭低谷期的Hadoop分布技术,就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
当然,错失恐惧症患者并不会真的关心技术的前景和风险,他们更喜欢泡沫的视觉和触感。在这场由错失恐惧症患者搅起的泡沫盛宴中,有多少理想主义的技术人员能够把持得住?
keso《区块链焦虑与错失恐惧症》
源自专栏《keso的互联网洞察》
2000亿的小米,值么?
也就是在上周,有新闻传出小米在筹划上市,而其估值已经达到2000亿美金。这一价格被曝光之后,顿时引来许多争议,很多人认为小米完全不可能以这个价格上市,而其中被拿来当对比最多的应该是手机市场另外一个巨无霸公司:三星,而三星的估值也不过3000亿美金。
所以小米是真的要上市了么?估值2000亿这个价格到底怎么看?值得么?是真的以这个价格为基础在谈还是单纯的烟雾弹?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一个企业合理的上市时机选择,简单讲应该是在业务的稳定上升周期之中,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稳定和上升。看小米的状态,在经历了15-16年的阵痛期之后,17年无论从小米自身的销售额看还是从小米生态的健康程度看,基本都符合稳定+上升。
2.企业上市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直接且关键的无非就是那几个:融资、影响力、VC投资人退出等等。虽然雷军雷总之前表达过小米短期内不会上市,但那是在小米相对来说业务比较低迷的时候。还有别忘记了,小米成立的时间是2010年4月,员工们可都还等着上市那天期权变现呢……(题图我选了一张小米1的照片,不知道多少人用过这款手机?)
3.之前有新闻报道说此次IPO预计的融资规模在百亿美金以上,如果是这个额度,在纯粹的一级市场来融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当然不是完全不可能)。
4.小米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15年,当时的估值是450亿美金;2年多过去了,4倍-5倍的估值增长。我们简单的看,这2年多,小米手机出货量、收入规模和利润规模这几个核心指标,是否也有了与估值对应的倍数增长呢?如果有,那2000亿就是相对合理的;而如果没有,那么2000亿就是存在溢价的。
5.17年小米的收入规模突破了1000亿RMB,但如果通过传统的PS计算,这个数字还不足以支撑2000亿美金的价格,因为这个价格相当于13倍PS,手机行业给不了这么高的PS。而小米当然不希望自己被认定是一家单纯的硬件公司,互联网公司才是他所希望的归类。
6.小米上市的基础是手机,业务基础和估值逻辑基础都是,但新的故事或者说给投资人想象的未来空间并不在手机,而在其一直强调的互联网业务和生态链。这就像今天今日头条300亿的估值一样,这可能仅仅是头条主APP的估值,并没有算西瓜、抖音、火山、悟空问答等等一众独立类目的项目。
所以结论其实挺简单的,在经历了一阵子的低迷之后,小米的业务表现在最近一段时间相对较为理想,加上港股对美元结构公司的种种利好,这样好的窗口期的到来,对于雷总这样的IPO老司机来说,没有什么理由不抓住。
陈悦天《2000亿的小米,值么?》
源自专栏《投资人的秘密》
如何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
为了确保你做出来的产品是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你必须在做出产品之前先去了解用户的需求。怎么样了解呢?做用户调研。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做用户调研的方法,以及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询问潜在用户哪些问题。
第一种最基础的调研方法:和潜在用户面对面访谈。
比如说,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计划:每周选择至少 5 个潜在客户进行交流。为什么这么做呢?如果你不经常和用户交谈,那么你的产品就几乎完全建立在你自己的想象之上。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花少量时间与正确的人交谈,而不是花太多时间和很多人交流;第二,把你的焦点集中在潜在用户的问题上,而不是你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比如,你需要了解的是,对方每天需要花多少时间做这件事?他现在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他愿意花多少钱来解决问题这个问题?第三个是,尽量去了解对方最不喜欢哪个部分,因为这有利于你真正去了解用户的问题。而不是直接问:“你最喜欢我们解决方案的哪一部分?”
第二种调研方法:做一个公开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问一些开放式问题,例如“完成这个任务你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在发送问卷之前,你需要对潜在用户的范围、特征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此类信息不仅能帮你缩小范围,而且有助于避免数据被污染。
第三种方法:选定一批核心用户,时常向他们了解情况。
比如说,你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成为你的核心用户,每个月至少与他们深聊一次。他们的身份可能很多,比如可以是你的深度用户、你的企业合作者、某一领域的 KOL、资深媒体记者等等,一般来说,这批核心用户最开始要保持在 10 个人左右,所以你可以先选定自己心目中有可能成为核心用户的 30 个人,再做一个筛选。
这些核心用户能给你带来的一个最大价值就是,他们很大概率会成为你未来的潜在客户,并且提供深入的反馈和建议。你可以在每次功能或者产品有了大的更新之后,进行一次比较集中的沟通。
最后一种方法:做个 Demo。
比如说,你可以使用简单的绘图工具或者视频软件,把未来的产品可视化地表现出来。这有利于你把那些文字难以描述的东西更清晰地展示给大家,然后从潜在用户那里获得反馈。
我们所分享的这四种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一个重点: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当你有一个创业的想法时,最好先冷静一下,别立马开始着手,而是从了解你的潜在客户开始。
曲凯《如何做用户调研 | 用户》
源自专栏《5分钟创业课》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