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56 年 AI 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后,AI 至今已有 60 多年的发展史。如今,随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不断革新,AI 在数据、算力和算法“三要素”的支撑下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常见的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和机器翻译等,都已经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上有所应用。
但是,这一系列惊喜的背后,却是大多数 AI 在语言理解、视觉场景理解、决策分析等方面的举步维艰:这些技术依然主要集中在感知层面,即用 AI 模拟人类的听觉、视觉等感知能力,却无法解决推理、规划、联想、创作等复杂的认知智能化任务。当前的 AI 缺少信息进入“大脑”后的加工、理解和思考等,做的只是相对简单的比对和识别,仅仅停留在“感知”阶段,而非“认知”,以感知智能技术为主的 AI 还与人类智能相差甚远。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从表示、计算到感知两个阶段,下一个阶段的核心是认知。早在 2016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就提出了第三代 AI 体系的雏形,并于 2018 年底正式公开第三代 AI 的理论框架体系,其核心思想为:建立可解释、鲁棒性的 AI 理论和方法;发展安全、可靠、可信及可扩展的 AI 技术;推动 AI 创新应用。
2019 年,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在 NeurIPS 大会上也指出,深度学习应该以感知为主向,向基于认知的逻辑推理和知识表达的方向发展,这个思想和张钹院士提出的第三代 AI 的思路不谋而合。 图 | AI 的发展阶段 如今,第三代 AI 的理念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影响力。业内普遍认为,认知智能将是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产能的关键,而认知图谱是实现认知智能技术突破的关键,不仅可以让机器理解数据本质,还可以让机器解释现象本质。 认知图谱:实现认知智能的关键 机器认知智能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人类脑力不断解放的过程,是人工智能的最高阶段。但是,让机器具备认知智能,其核心就是让机器具备理解和解释能力。这种能力的实现与大规模、结构化的背景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认知图谱的历程发展可以追溯到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1968 年,M. Ross Quillian 在研究人类长期记忆模型时,描述了人类长期记忆的一般结构模型,认为记忆由概念之间的联系来实现,并存储在复杂的网络中,并基于此提出了语义网络的概念。
同年,专家系统之父、图灵奖得主爱德华·费根鲍姆(Edward Feigenbaum)等人研发出了世界首个专家系统 DENDRAL。专家系统是早期 AI 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可以看作是一类具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计算机智能程序系统,一般采用 AI 中的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技术来模拟通常由领域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
这个思路的基本思想是结合认知科学中的双通道理论:人脑的认知系统中存在两个系统,即 System 1 和 System 2。System 1 是一个直觉系统,它可以通过人对相关信息的直觉匹配寻找答案,非常快速、简单;而 System 2 是一个分析系统,它通过一定的推理、逻辑找到答案。 比如,回答一个具体问题:2003 年在洛杉矶 Quality 咖啡馆拍过电影的导演是谁?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 System 1 找到相关的影片,然后 System 2 做出决策,如果是标准答案,就结束整个推理过程;如果不是,而相应的信息又有用,就把它作为一个有用信息提供给 System 1,System 1 继续做知识扩展,System 2 则再次做出决策,直到找到最终答案。
由此可见,认知图谱的核心是以实现融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知识表示和推理的认知引擎为目标,研究支持鲁棒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大规模知识的表示、获取、推理与计算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建设包含语言知识、常识知识、世界知识、认知知识的大规模知识图谱以及典型行业知识库,建成知识计算服务平台。 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虽然 AI 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如何将深度学习与大规模常识知识结合起来,实现认知推理与逻辑表达,还面临着很大挑战。
研发融合常识知识图谱、认知推理和逻辑表达等核心技术的认知图谱将成为实现下一代 AI 技术突破的关键,实现以认知图谱作为底层数据支撑,具有推理、具有可解释性、具有认知的新一代 AI,是 AI 领域下一个 10 年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