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为星标
每天早 07 : 45 按时送达
支付宝最近上线了新功能:晚点付。通过芝麻信用评估之后,用户可以在所有支付渠道都无法支付的情况下,使用晚点付功能。支付宝开通这个功能的意义是什么,出于什么考量呢?本文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文共 3469 字,阅读需要 7 分钟
—————— BEGIN ——————
近日,虽然自己没有“下场”营销,但是各家媒体,特别是财经自媒体都已经纷纷刊文在讲支付宝的新信用权益类产品:晚点付。
按照官方服务协议的描述:
您可在通过芝麻信用评估的情况下,开通晚点付服务,以便您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若付款没有成功,也能顺利获得相关商品或服务。
怎么定义付款没有成功呢?
可以理解为:当前支付宝上可用的所有支付渠道余额不足或受限而导致无法完成支付时。
听起来好像是花呗之外的“花呗”,当然你先得有个花呗,那这个不是花呗的“晚点付”背后到底是支付宝什么样的考量呢?
是“花呗”,也不是“花呗”
为什么是花呗的“花呗”,是花呗好像又不是“花呗”?
要提前说明的是:我们讨论的是和不是,说的不是业务流程、视觉和交互设计,也不是信息架构,这部分内容将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晚点付”是基于信用评估提供给用户的限于购买商品、服务时消费使用(不可提现)的一种支付工具,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免费使用。
服务开通、使用也都是在支付宝体系内闭环完成。
“晚点付”的信用评估是基于用户的“芝麻分”独立做出的;花呗则是根据实际放贷的主体要求综合(实际或者名义上)了多种内外部数据(征信数据、社会行为数据、履约行为数据等);同时,“晚点付”限定了芝麻分低于700分的用户暂时不开放申请,对于违约后的评价也会仅限于对芝麻分的影响。
“晚点付”是以由担保公司向实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卖家”提供付款担保的形式,并由担保公司先行垫付,再进行回收的“信用消费”;花呗则是一笔消费贷款。
“晚点付”给到用户的“授信额度”更低,资金使用周期更短,按照其服务协议:您可在使用本服务后的第二天24点以前通过“支付宝-芝麻信用-晚点付”进行主动支付。
也就是说:“晚点付”是可以晚一天的时间(宽限期最长7天,否则会视作逾期)。
在额度上,服务协议并没有明确(可用次数、单笔最高金额等,具体以页面提示为准),但是按照媒体报道和已经开通业务的“先行者”反馈,单次使用的限额最高500元,次数最多不超过5次;花呗额度根据个人具体的资信情况而不同,且基本免息期有30天;
这么看起来,这个新产品几乎没有任何比较优势。
因为作为一个信用支付产品来说,最具有核心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的部分,无疑是两个:一个额度,一个利率。通俗点来说:一个是可以用多少钱,一个是每天收多少利息,而且前者的权重更高。
既然这样,“晚点付”作为一个独立产品,它推出的目的和意义又在哪里呢?
支付宝肯定不会把自己的商业目的说得那么明显,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用户愿意被“放”在一个被分析、被设计的角色里,不管这种设计是提供了服务、给予了便利或是其他,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天然地抵触。
关于这一点,目前各媒体发布的文章都没有说透,不妨跟着我的分析一起来参透,参透。
支付宝作为一种支付手段或者支付工具,它的目的肯定是追求提高支付的成功率的,这也是支付宝作为一个“钱包”提供给商家和消费者最基础的价值。
一方面商家选择了支付宝作为收款的工具能快速、准确地,在消费者改变消费决策之前顺利的完成收款;
另一方面,消费者选择了支付宝作为付款的工具能够快速、准确地成功,甚至是感觉优雅、具有某种优越感(品牌价值)的心态中,而不是在多次尝试、失败、再尝试之后焦虑和挫败感中完成付款。
——这一点是众多媒体强调的:晚点付可以解决用户在资金支付时的“尴尬”处境。
但这仅仅是晚点付作为支付工具最基础的价值和意义。
从战略层面来说,这个意义虽然是最为显性的,但也很有可能是最为基础的、最为表面的、或者说是附加的价值和意义。
这个目的也是比较“浅表”的:支付宝想用一种让用户感觉“省事”的办法,服务“懒人”的办法,通过叠加、提供多个层级的支付服务(余额支付、快捷支付、余额宝余额支付、备用金、花呗、借呗,包括晚点付),来把用户圈在这个体系里,锁定了,用户用着习惯了,就锁死了。
用避免“尴尬”和短期免息来圈人是没错了,但是圈哪些人却还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看有的文章说,晚点付是来圈比花呗和借呗用户更下层的人。
个人认为这个“猜测”没有任何逻辑性,缺乏对产品的基本了解——因为我们看看晚点付这个产品或者说服务的开通条件就知道,对开通的用户要求,并不比花呗和借呗低,反而更高。
芝麻信用提供本服务,芝麻分≥700专享。
再附上支付宝客服对于芝麻分700分及以上用户群体的解读:
一般能够将芝麻分保持在700及以上的用户群体,基本都是支付宝的忠实用户。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和消费能力。
以支付宝账单为例子:在一般情况下,一年能够消费10万元的支付宝用户,芝麻分都可以达到700分以上。
在了解这个“准入”规则的基础上,我们再结合晚点付的产品规则:
支付宝扫一扫或付款码付款时,所有支付渠道不可用且手动选择每张银行卡均无法成功付款,点击关闭,即可使用“晚点付”。
可以理解为当用户各支付渠道余额不足、渠道受限而导致无法完成支付时,会激活并使用 “晚点付”进行付款。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用户所有支付渠道都不可用或者余额不足呢?而且还是200元的晚点付就刚好可以解决这个尴尬呢?
在“采访”了身边的支付宝的用户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大概只有两种情况会引发这种极端场景(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开通并使用晚点付的人群应该并不会是很大的规模):
一种是花呗余额已经用“爆”,绑定的银行卡里的余额为零,而且余额宝余额也同时为零,使用晚点付是真的到了“山穷水尽”而救急。
一种是没有花呗,没有使用余额宝,开通支付宝时绑定了一张平时不怎么用的银行卡,使用晚点付是为了避免付款失败的“尴尬”而救急。
换句话说:前者是“穷急”,后者是“真急”。
按照我们传统的“救急不救穷”的理念以及风险管理的考虑,其实是很容易产生以下推论:
支付宝要圈的更有可能的是那些资质良好,有资产在支付宝(比如基金、储蓄等),但是很少用支付宝消费,更没有开通借呗、花呗服务的人。
如果支付宝内部刚好有数据反馈这部分人在偶尔使用支付宝进行小额付款的时候,因为绑的银行卡余额不足、没有开通花呗而支付失败的比例和绝对数量达到一个量级的时候,便可以以此形成一个“特定”客群,更自然地需要“定向”营销一下,刺激一下,这个逻辑是很可以成立的,是值得用一个很“轻巧”的产品(额度低、周期短)——晚点付去尝试撬动,消除特定用户的顾虑,培养用户使用信用支付的习惯。
因为同样是信用支付,不管资金方是谁,花呗的本质是一笔消费贷款,除了可能会按合规要求上报各种类型的征信,而且还会有“负债”消费、“过度”消费的心理负担。
从晚点付产品的服务协议里透露的信息来看,晚点付这个产品的服务主体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而且我们在前文就晚点付和花呗的比对也可以看出,整个产品从用户准入到授信,再到违约管理,都是围绕着蚂蚁体系内的“芝麻信用”来开展的,准确地说是独立开展。
这是芝麻信用继“信用住”、“信用租赁”等之外更新、也是更广阔、开放的应用场景。
在商户层面,除了芝麻信用的评估圈定“优质用户”之外,还同时引入担保公司来对于“待支付”交易进行实质担保,从而保证了产品的“冷启动”。
首先上线的担保服务机构还是蚂蚁体系内的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但接下来势必是拓展合作其他担保机构,这是业务规模要求也是市场发展的要求。
再结合晚点付产品的服务协议里的内容来看:
为了让担保机构确定是否可以为您提供担保,您同意我们向担保机构提供您的芝麻信用评估结果。
大胆断言的说,芝麻信用对于实际业务的价值,在蚂蚁体系内应该是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现在所要做的只是通过一个合适的、规模化、市场接受和认可的案例来进行一次“公开”的展示,从而可以“骄傲”地走出体系,实现能力和价值的输出。
其实,“晚点付”违约不上央行征信,仅影响芝麻分,这是芝麻信用的自信;但另一面就晚点付这个产品、这个业务来说,和央行征信进行交互的意义和信息价值,还真的不大。
截止到目前,我的“晚点付”还没有开通,看来是要“晚点”了。你的呢?
—————— / END / ——————
▼ 喜欢请分享&收藏,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