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播客中一直以来都有相声一类的类综艺型播客,但直到媒体播客兴起,以综艺属性为主的播客才有逐渐冒头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前两次播客浪潮里,即便有音乐专业、电台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加持,整体的生产过程仍未有打通,尤其是在商业化运作方面,中文播客还保持着 UGC/PUGC 的创作思路,这导致除了谈话类播客外,几乎没有其他能覆盖成本的播客类型。节目创作的前期投入必须被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后续的宣发等活动也几乎为零。叙事类播客也是如此。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叙事类播客几乎都是媒体背景的厂牌在做推动。这一类播客几乎必须是 PGC 出品。媒体播客浪潮使中文播客市场出现了真正的联合发行机构,不再是过去松散的邦联。随着媒体播客厂牌们在统一的工作流程下更高效地孵化播客矩阵,越来越多的内容进入市场,更多形态的播客才有出头的机会。在这项优势下,照搬国外媒体播客机构的路径是最为保守的选择,但目前看来成效可能不好,真实案件调查类播客牵扯到模糊的红线,随时有下架风险;叙事类播客难以与短视频竞争,长篇幅的叙事类播客在目前环境下更是缺乏制作能力。也许笑果在单口喜剧领域走出的以综艺节目为突破口的道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播客创作者本就是文艺、音乐行业出身,想象一下由大内或日谈举办的类乐队的夏天的节目;像乘风破浪的姐姐等在播客圈大热的话题综艺,也完全可以由播客厂牌自行举办。比起电视综艺,播客综艺成本低、限制少,又可以直接增加收益,仅线下售票就几乎可以收回成本。在未来一两年内,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播客厂牌推出自己的综艺节目。
平台何去何从?
在文章伊始就已提及,RSS 技术已经衰微,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注定小众。而喜马拉雅、荔枝等第一代音频平台在播客领域的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平台不能赚钱,有时比创作者用爱发电更要命。小宇宙等新一代平台也面对着一样的问题。如何破局?其实同作为内容平台,播客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对照视频来看。在视频产业里,以 PGC、PUGC 和 UGC 三种类型来区分,则可分别对应长视频、中视频和短视频,其对应的平台则是 Netflix、Youtube / B 站、抖音 / 快手。中文播客以谈话类长内容为主,那对标的就是 Netflix、Amazon、Disney+、Hulu、Apple TV+ 等,即内容采买、付费订阅。Spotify 走的也是相似之路。独家内容带来的好处自不必说。「剩余价值」停更后,「随机波动」一段时间内只在小宇宙更新,使其至今仍是小宇宙订阅量最高的节目。但目前小宇宙的体量还不足以使其走上奈飞模式。这有点像早期的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号之间的争夺战。用户去哪里,哪里才有垄断内容的可能性。一方面,对话体的长内容打磨不够精细,复听率不高,奈飞模式也许更适合看理想等知识付费平台。另一方面,体量不够大的前提下,也没有资金采购内容。那么走 Youtube / B 站的中视频形式更加契合。很多播客虽然时长不短,却不足以真正称之为长内容,和电影、电视剧等同样长度的内容比起来,它们并不能给消费者多大的付费动力,也不那么具备娱乐属性。绝大部分的时长被花费在建立语境这件事情上,信息密度不是很高。所以,从内容形态上来看,还是将长播客与中视频并列对比更合适些。而即便以 Youtube / B 站为目标看待小宇宙等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有些吃力的。因为这些 PUGC 平台的内容丰富,类目众多,而中文播客的种类太少。B 站以二次元起家,形成了鬼畜等自有文化,播客领域却没有这些二创文化。同样,Youtube / B 站可以找到各类教程视频,播客领域这方面什么都没有。哪怕是教人做播客的内容,绝大部分还是以图文或视频方式呈现。当下的中文播客里,媒体属性,尤其是谈话类为主的媒体属性太过强烈,PUGC 创作者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节目形式,就像文章第一章中提到的「影视飓风」「管泽元」的例子,同样是播客还不如编辑为视频后收获的关注量大。如何在照顾好 PGC 播客厂牌们的同时为 PUGC 创作者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也是平台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在这方面,即便还不存在短播客市场,仍可以向短视频平台学习经验。从抖音和快手的崛起上就可以嗅探到机会:抖音最早以音乐为主打,快手则由 GIF 创作工具衍生而来。音乐和工具,是成熟且长久的需求。就像书迷会乐于对比同一本书在不同版次间的区别那样,许多乐迷也对心仪乐队或歌手不同版本的歌曲津津乐道。这就有了一项很不错的短音频切入点:乐曲 demo。爱逛美术馆的人知道,一幅留名美术史的绘画创作,往往是在数十次草稿的修改后才能得出的。而人们知晓最终作品的存在,却很可能无视那些挥洒汗水的准备工作。不过对于爱好者而言,那些旷世名画的最早批次版本,依然存有不可比拟的创意和艺术性。近期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热度霸榜,有许多人觉得不如过去的歌好听。其实这主要是和乐曲缺乏共鸣的原因,回忆之所以可以加分,是因为时间带来的陪伴感,而新歌是纯粹的陌生人。倘若周董能实时更新进度,每隔几周放出一支 demo,那既可以加强粉丝与新歌之间的联系,又能够使听众更加了解歌曲的创作思路,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听不懂之类的评价了。工具属性的短音频则更好理解,比如冥想和助眠使用的白噪音。市面上的许多白噪音软件都提供订阅服务,倘若这类音频被打包进前文所述的类奈飞的订阅模式,变成为平台维护、定时更新的常驻功能,自然很是契合,都是耳朵时间的一部分。Moon FM 的开发者高登近期就开发了一款白噪音 app Noise Smith;喜马拉雅也有类似的白噪音功能。此外,小红书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小红书的笔记文化是其社区的核心,图+文的形式比视频更低创作门槛,也可以非常全面地讲述一项教程或知识类的分享。目前的播客以音频替代文字,承载的多是文本内容;倘若代入到小红书的笔记载体里去,变成图 + 音频的形式,可以成就一种新型的播客笔记。纯粹的音频无法像视频那样,讲述一道菜的做法、一件手艺活的细节等,但图片 + 音频的形式可以。这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短播客平台方向。▍总结:中文播客,何去何从?回顾了中文播客的整个发展历程后,我的观点整理如下:中文播客目前历经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京海派播客阶段和媒体播客阶段。萌芽阶段(2004-2005)的特点:桌面互联网时代;主流创作者来自音乐、电台行业;正值 RSS 的兴盛时期,依托网站进行分发;听众多使用 MP3、iPod 等载体收听节目。京海派阶段(2012-2013)的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京派传承自萌芽时期的北方播客,海派源自于留学生的回国热潮,两派播客的区别,一言以蔽之,京派播客给听众的听感为「这人不错」,海派播客给听众的听感为「这话很对」;出现了更多垂直品类的创作者,UGC 升级至 PUGC;RSS 技术衰落,但在播客领域仍有活力,Podcast、喜马拉雅、荔枝、蜻蜓等网络音频平台相继出现;听众多使用手机收听节目。媒体阶段(2019-2020)的特点:短视频时代;主流创作者多有媒体行业背景,为行业带来 PGC 的生产方式;RSS 技术在播客领域回潮,出现了由国内个人开发者创作的 Moon FM、Baucast、海盗电台等国产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出现了小宇宙、皮艇、汽水儿等专注于播客的新一代音频平台,QQ 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音乐流媒体也开始着重布局;传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凋零殆尽,部分市场由播客接纳;智能手机市场饱和,AWS 市场兴起,智能音箱等产品补充了更多的收听渠道。在前两个阶段,播客作为小众媒介,是由 UGC 向上成长为 PUGC;在第三个阶段,媒体和电视谈话类节目受到短视频和审查影响,许多媒体人避开锋芒来到了播客市场。带来了先进创作方法论的同时,也使中文播客囿于长篇幅谈话类节目的困境。结论:眼下仍是谈话类播客的黄金时代;传统媒体难以在短视频潮流中立足,转型做播客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小宇宙的产品形态如同声音杂志,是所有新平台中最贴合媒体播客需求的,所以在这一阶段成绩最好;中文播客和海外播客最大的区别在于,海外播客从起始阶段就是媒体播客领头,而且有相当数量为叙事类播客,但在中国,短视频叙事类内容体量更大、成本更低,用户群体更广泛;商业化虽有进步却依然缓慢;除了长篇幅的谈话类内容,其他几乎所有类型的内容都被视频市场掌控。中文播客的困局,可谓成也谈话类,困也谈话类。十几年的深耕过后,受众人群基本瓜分殆尽,后劲不足,且商业价值已有知识付费平台收割在前。谈话类节目的长有时不在于丰富的信息量,而在于构建语境的缓慢,是用闲聊的方式规避审查的一种自我保护,不能说是真正的对标电影的长内容,不具备同样的用户付费动力、商业价值。目前看来,有两个突破方向:一是深度开发长内容,增加投入,制作叙事类播客、综艺类播客。在这方面,中文播客需要一个大卫格里菲斯和一部《一个国家的诞生》。我个人更看好综艺类播客,「谐星聊天会」珠玉在前,在小宇宙的平均单集播放量逾十七万次,是目前最有希望破圈的播客。作为对比,单集平均播放量第二名的道长的「八分」数据为六万八千次。疫情之下,电视综艺节目因政策越来越少,播客有能力接下这一市场。二是探索短音频市场。这需要从平台的角度定义,因为如今的很多短视频实质上就是图片+播客,只是形式上仍以视频的方式打包而已。中文播客目前几乎全部是长音频,低于三十分钟的播客都少之又少,超过一小时的倒是随处可见。根据播客「枫言枫语」所做的数据统计,小宇宙与 Apple Podcast 上订阅量最高的近千档播客的平均单集时长达到了 48 分钟。这很大程度上也是谈话类内容所必需的属性,因为对话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来塑造语境、确立共识。而普遍较长的时长影响了听众习惯后,非谈话类的节目受众将更少。我们常夸赞播客的知识浓度,和较长的时间带来的宛如论文一般的对观点的交叉论证。这是优点也是困境。比起一般的内容消费产品,中文播客知识性冗余而娱乐性不足;比起知识付费类内容,对话体又显得啰嗦,提供的不是知识点而是对现实总结提炼出的逻辑和经验。尽管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更接近于智慧,却并不是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眼中的知识。苏格拉底:真理在对话中产生十八年过去,博客早已没落,RSS 已是昨日黄花;桌面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都不再是新兴产业。在短视频统治的当下,长文章越来越少,短小如微博也变得不受重视。播客在音频领域用对话体维持着讨论,用小众的市场为媒体续命。也许我们会怀念这一年。正如我们怀念 2019,抑或十八年前。也许这 UGC 和 PUGC 熬不出头、头部播客关注数加在一起不足一个短视频营销号的粉丝量、也没什么钱可赚的年头,恰恰是中文播客的黄金时代。随着产业成熟,这个时代会越走越远。我们逆水行舟,奋力前行,在浪花里哈哈大笑,为沿途的潮水激辩和流泪。然而流水的方向不可更改,时代终会将我们推往那不可预知的未来。原文链接:https://sspai.com/post/74874?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作者:拐子狼责编:北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