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腾讯的“干儿子”,微信读书依靠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将社交裂变发挥到了极致。
《QuestMobile:2018年移动互联网报告》中提到,2018年微信读书用户活跃度比2017年活跃度增长93%,而掌阅和QQ阅读同比增幅仅在10%左右。
这款以“阅读+社交”模式为中心的App上线于2015年,与其他同类阅读App不同的是,微信读书的登陆方式只有微信。登陆后,用户可以查看微信好友读书情况、一起发现好书、讨论交流想法,甚至比拼阅读时长。
某些同行透露,自己的微信好友中近半都是微信读书的用户,不过这可能只是个例
令我们好奇的是,微信读书是怎么做到如此惊人的爆发力。这背后与其对社交分享裂变的研究不无关系。
事实上,之前也有不少文章对微信读书的裂变套路进行探讨,不过最近我们发现,微信读书又推出了一些新玩法。在亲测过后,今天我们来具体聊聊微信读书。
(微信读书App产品结构图)
初次登录免费送阅读无限卡,
每周组队抽奖,拉新提高中奖率
去年9月,微信读书正式推出30元/月的无限卡会员服务时,恐怕还鲜有人问津。
为了吸引更多新用户入驻,微信读书在推广期设置了第一道福利:用户初次登陆App即可获得3天或7天的免费阅读无限卡,可以任选图书阅读,体验产品。
当免费无限卡到期后,微信读书的下一步是“无限卡组队抽奖”。
用户免费体验产品后,想要不花钱继续体验免费阅读也行,但需要参加一个名为“无限卡战队”的活动。
具体操作是,用户需要分享活动到朋友圈或微信好友,只要能组成五人战队,就可以在每周六参与开奖,奖品十分诱人,可能是1天、3天,也可能是终身无限阅读卡,享受终身免费阅读的权限。
这其实是一种邀请好友参与拼团的方式,很多App中都尝试过这样的玩法。但微信读书在设置了一个规定:每周组队的五人可以都是老用户,但不能与往期完全相同;更重要的是,邀请参与拼团的队员中新用户越多,团队抽取大奖的概率就越高。
用户有望通过拉新获利,这意味着不仅可以增强用户拉新的主动性,每周一期的组队活动也会增加App的用户活跃度和留存时间。
不过,高频率的组队也十分耗费精力,还需要用类似“有新人,差一位” 这种话术吸引人加入。
想免费看书?
先找到好友为你点赞
除了每周组队抽奖,微信读书每周还安排了好友点赞免费读书,也就是“分享得联名卡”活动。每周一期,目前已经进行到第21期。
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期间(每期活动时间为7天),你可以先选择自己想读的书,最多6本。
每本书会有一个单独的联名卡页面,只要将这个页面分享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并有3位好友点击进入链接为你点赞,就能获得2天无限卡,即2天内可以无限次阅读这本书。
每期活动中,用户最多可以通过18位好友的点赞,获得12张无限卡,点赞一满立即生效。
当然,2天能不能读完这本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重要的是用户获得免费阅读券的满足感,这和购买了一套PS课程就觉得自己已经是P图八级选手可能是一个道理。
“分享得联名卡”活动同样设置了刺激拉新的规则:
1. 好友只能通过群或朋友圈的链接为用户点赞,而且点赞的前提是要下载微信读书App;
2. 一期活动中,每个人只能给一个用户点赞一次,换句话说,想免费看完6本书,你必须找到18个不能重复的好友。
繁琐的分享、点赞规则足以吓跑不少用户,所以选择的书籍一定是对用户有足够的吸引力的作品,书籍介绍常常会出现“奥斯卡获奖作品原著”“某著名作家的代表作”等,来诱惑用户进行分享。
运用熟人社交做精准分发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微信读书的另一套玩法。
用户将自己想看的书籍分享给好友,好友领取后,两个人就同时获得免费看书的资格。不过,每人每期只能领取好友的一本赠书,同样是每周一期活动。
不同于求助点赞或砍价的索取,微信读书的赠与活动更容易吸引用户参与,带来一定的好感度,用户天然不会抵触。
此外,因为是定向一对一赠与好友,用户多半会选择更为熟悉的朋友,基于熟人间的了解,分享的书籍往往更符合对方的喜好。
微信读书启用的是基于熟人社交的精准分发。说是赠人玫瑰,不如说一石三鸟。用户双方从中获得社交关系的巩固,微信读书获得拉新、促活和留存。
设置读书排行榜,
好友比拼,增加阅读趣味性
给机会赠书,也不忘给机会battle。
与微信步数类似,微信读书搞了一个“读书排行榜”,每周日晚24时结算,对微信好友的读书时间进行排行。
每周一,微信读书会向用户推送上周读书排行情况。一些读书时间很长或是排名靠前的用户,想必会愿意一键分享进行炫耀,无形中树立爱阅读的形象。
和微信步数排行类似的是,用户可以给好友的阅读时长点赞,如果给一些排行榜落后的人点赞,或许也是一种变相激励?
排行榜的存在除了好友间可以互相“比拼”,另一方面,用户可以将阅读时长兑换成书币(阅读30分钟即可兑换1个书币),这些都有助于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
至于书币是用来干什么的,那就是下一种玩法了。
随机抢书币,
召回用户
在微信读书中,书币可以用来购买书籍,1个书币相当于1元人民币。不过获得书币并不容易。
最直接的方式是充值,其次是通过上述提到的阅读时长领取书币,阅读30分钟即可兑换1个书币,每周最多领取10个书币。
此外,用户每次消费后,微信读书会提醒用户分享链接给好友,可以随机抢书币。这和饿了么拼手气抢红包很相似,大部分用户看到都会点击领取,一旦领取书币红包,微信读书又会提醒有免费书籍可以领取,用这样的方式将用户再次召回。
隐性的裂变方式,
分享书签页
用户主动分享书签页,也是微信读书裂表的一种形式。
在阅读中,很多人常常会想记录下书中某一段内容,可能是十分契合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是表达出一些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这时候长按某段文字,即可生成自己的微信读书书签,可以选择图片版式、背景颜色等。
最重要的是,微信读书给了用户一个选择权,是否加上二维码。这种隐性的裂变方式,无形中会给用户带来好感和分享欲。
无限阅读日,
邀请作家名人推荐书单
每月的4~5日,是微信读书的“无限阅读日”。
微信读书每期都会找一位作家名人担任无限阅读者,向用户推荐书单。比如这个月的阅读者是法医秦明,用户点击进入页面后,微信读书会提醒“分享得3天无限卡”。
在分享到微信后,页面按钮的文案会自动变成“你已获得无限卡·分享福利给好友”,用来提醒用户仅仅自己发现这个福利还不行,一定要与朋友一起分享。
翻出福利卡,
用“终身”“限量”来刺激传播
“翻一翻”是微信读书最近新推出的活动,每周一期。用户进入活动链接后,有两次翻卡获取福利的机会。
想第三次点击翻卡时,页面会跳出“分享给朋友即可解锁4张卡片”的提示。这并不难,只要分享给一位朋友或者是一个群就可以一次性翻开其余4张卡片。
据榜妹观察,每一期的6张卡片背后的内容都是固定的5本书+一个书币,但在全部领完6个福利后,微信读书又会开启“终极福利卡”活动,用户只有成功邀请5名好友参与,有才机会参加。
“终身无限卡”只是“终身福利卡”活动中的一项福利,每期限量。即便用户还没能邀请到5名好友,也会看到不断变动一行金色小字:“终身无限卡只剩19张”,仿佛在暗示用户抓紧转发。
没分享也能领书,
微信读书的小bug?
除了上述几种裂变玩法,我们发现微信读书貌似有一个小bug。
当用户分享活动到微信时,即便没有真的分享给好友或群,直接点击“返回”,微信读书仍然会显示分享成功,并赠送相应的奖励。
这想必不是微信特意为之,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任何“占便宜”的事情总是容易带来自发传播,在熟人间互相分享。
「氢点发布」也曾在推文中提到,这如果不是bug,那么着实高明:
“从逻辑上来说,点击分享的用户必然具有潜在的参与、支持活动的想法,但最后仍选择返回,说明用户不希望好友被打扰。尽管用户没有真正把活动分享出去,但微信读书照样免费送书,用户对App的好感度则将直线上升。”
除了以上多种裂变玩法,从微信读书App的设计上来看,也暗藏了许多心机。
微信读书的用户更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阅读习惯可能不会太倾向晦涩和深度的书籍。同时,微信读书也与一些网络小说App不同,它的书籍品类涵盖各行业,用户在选择图书上更多带有一种利益驱动,例如一些增长知识和技能的书籍。
从微信读书的版面来看,留白较多,给人以干净简洁的感觉,主要分为四部分:发现、想法、书架和我。
不同于一般的阅读类软件,将书城页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微信读书则是让其放置到了相对隐蔽的角落——首页右上角。
进入App,最先看到的是“朋友们都在读”,每张卡片只呈现一本书,除此之外还包括个人读书排行、本周推荐、免费图书馆等。
因为微信读书中的好友都来自于微信,新用户在面对海量书籍时不会茫然,可以通过大量好友正在阅读的书,或者查看读书品味不错好友的书架,寻找合口味的书籍。
紧挨着发现页的是书架。在通过各种“薅羊毛”的操作后,获得到的书籍都在书架上。默认公开,也可设置为“隐私阅读”,即不再显示在书架上。点击书架上的“+”号可跳转到书城,入口同样很隐蔽。
可以看出,微信读书的主要使用路径是“朋友们在看什么→了解此书详情→购买→加入书架→阅读”。
想法页面分为关注的人和精选想法,这也是最能体现微信读书社交性的功能。你可以分享对书籍的看法或日常,你的好友或者书友都可以在想法页刷到你的动态内容,同时还可以点赞或转发到自己的想法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励用户继续产出优质内容,同时也可以向好友推荐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读书很好地解决了用户读书动力不足的问题,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读书。
例如,它会在你的朋友圈或者聊天中刷存在感,带着一种“好友都在读,我也不能落后”既视感。又或者,“读书排行榜”把阅读时长可视化,是一种很好的反馈机制,让用户很有成就感。
其实,这些书看不看都不重要,谁也不愿意错过免费的东西。裂变是增长用户最实用的方式之一,微信读书通过高频率、花样多的裂变活动,进行不断的拉新。用户在群内看到这些链接也不会感到突兀,因为是可以实实在在的获取福利,不会有上当、被欺骗的感觉。
不过我们最后好奇的是,这样的补贴会持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