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书评选活动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旨在通过好书推介传递正能量,推动和引导全民阅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是由中宣部出版局创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
自2014年举办首届年度好书盛典至今,“中国好书”评选活动和好书年度盛典已经走过了六个春秋,共评选出了174种年度好书。
“中国好书”逐渐成为最权威的图书推荐榜。每年的年度获奖图书都是从当年约50万种出版物中“万里挑一”甄选出的精品佳作,每本图书都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准,凝聚了作者、编辑和出版社多年的心血和智慧,“中国好书”已经成为中国图书出版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
除了年度中国好书榜单,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每月也会推出10本月度好书榜单,《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成为其中科技类推荐的月度中国好书。
“当人类兴奋与人工智能的春天来临,恐慌与人工智能是否超越人类时,一个更为庞大和令人惊叹的超级智能正在悄然崛起,互联网经过50年的时间,正在从网状模型进化成为大脑模型,数十亿人类群体智慧与数百亿机器智能通过互联网大脑形成自然界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形式。”
——作者刘锋
当今时代,“5G+AI”被公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
作为当下最为火热的科技话题之一,人工智能其实同样历经过诸多坎坷。在过去的60年里,人工智能经历了多次从“乐观”到“悲观”、从高潮到低潮的发展阶段。自1992年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无果而终,人工神经网络热潮在20世纪90年代初“退烧”,从此便进入了寒冷而漫长的“AI之冬”。
直到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提出深度学习算法之后,情况才发生转变。从2014年开始,人工智能逐渐被科技界、企业界和媒体界广泛关注,并且不断与互联网结合,引发了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沉默近20年的人工智能技术重新爆发,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历史的浪潮来得如此猛烈,在5G和AI这些早已不算陌生的字眼之外,是否还有下一个所谓的“超级智能”正在背后悄然崛起?
作为当下最为火热的科技话题之一,人工智能其实同样历经过诸多坎坷。在过去的60年里,人工智能经历了多次从“乐观”到“悲观”、从高潮到低潮的发展阶段。自1992年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无果而终,人工神经网络热潮在20世纪90年代初“退烧”,从此便进入了寒冷而漫长的“AI之冬”。
直到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提出深度学习算法之后,情况才发生转变。从2014年开始,人工智能逐渐被科技界、企业界和媒体界广泛关注,并且不断与互联网结合,引发了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沉默近20年的人工智能技术重新爆发,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历史的浪潮来得如此猛烈,在5G和AI这些早已不算陌生的字眼之外,是否还有下一个所谓的“超级智能”正在背后悄然崛起?
当前,已有一种特别的声音,对未来的科技前沿作出了某种预言:
互联网正在从“网状结构”向“类脑结构”发展,由此产生的互联网大脑将数十亿人类的群体智能和数百亿设备的机器智能连接在一起,形成大自然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
这个声音的发出者是前沿科技趋势领域的研究专家刘锋。在他看来,互联网大脑决定性地影响了科技的未来,并且互联网大脑将会不断沿着智力能力、连接数量和覆盖范围三个方向进化,成为智商达到无穷大(IQ智慧宇宙=∞)的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
刘锋曾说:“望着前方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宏伟的互联网大脑架构,我们惊叹于大自然‘看不见的手’的威力。
50多年来,人类从不同方向推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并没有统一规划将互联网建造成什么结构,但有一天,当人类抬起头来观看自己的作品时,发现这个作品与自己的大脑高度相似,而且连接了数十亿人类群体智慧和数百亿设备的机器智能,共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超级智能体,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这个宏伟的“人类的作品”,便是“互联网大脑”。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大脑”呢?
在新的世纪里,互联网已经突破了网状结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互联网正在向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
如果用文字描述互联网大脑模型,那么它的定义是这样的:互联网大脑实在互联网向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类脑巨系统架构。互联网大脑具备不断成熟的类脑视觉、听觉、感觉、运动、记忆、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互联网大脑通过类脑神经元网络(大社交网络)将社会各要素(包括但不限于人、AI系统、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自然各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河流、山脉、动物、植物、太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交互,互联网大脑在云群体智能和云机器智能的驱动下通过云反射弧实现对世界的认知、判断、决策、反馈和改造。
基于人类大脑的构造,刘锋在《崛起的超级智能》一书中描绘了互联网的未来架构。书中还对于科技前沿领域与互联网大脑的发展与关联等问题进行了厘清与解析,并为身处于当今21世纪科技浪潮之中的企业与个人总结、贡献了10条规则,昭示了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看不见的手”像幽灵一样盘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时隐时现。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看不见的手推动了生物的自然选择;而在刘锋看来,互联网大脑的形成过程同样存在这样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无声息地牵引着21世纪前沿科技的演进与发展。因此,学会洞悉产业、科技与人类未来的风险与机遇,是应对正在崛起的超级智能时代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大脑的结构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新概念开始相互交织。而这些代表着前沿科技、行业产业、科技企业、社会与哲学等诸多领域的若干名词,无不与互联网大脑架构的形成和发育有关。如果说连接计算机的世界之网是互联网的原有架构,那么由这些图示概念交织而成的互联网大脑结构则构成了超级智能的运行机制。在这一新兴崛起的科技名词“超级智能”的运行轨道里,人成为互联网定义中新的重要元素,传感器的加入使互联网产生感觉神经系统,云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构成互联网的运动神经系统,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大社交网络架构则是类脑神经元网络的技术基础……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曾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相对于每个“当下”而言的“未来”,往往可能是爆发式的、出人意料的。诚如前文所说,在通往未来的这条路上,无论身处哪个领域,都必定会受到许多阻碍。但前进者们只会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向着更遥远的地平线进发。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无论是行业的领军人物还是心怀理想的跟进者,都有必要找准当下的定位,有决心且有信心成为推动这个时代前进的先驱者、当下预言的未来见证者,甚至创造者。
毕竟,谁又敢断定,此刻关于超级智能的预言在未来的某一天不会成真呢?